必修三 第十二单元 第27讲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329657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 第十二单元 第27讲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必修三 第十二单元 第27讲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必修三 第十二单元 第27讲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必修三 第十二单元 第27讲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必修三 第十二单元 第27讲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三 第十二单元 第27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 第十二单元 第27讲(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 27 讲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 思想思想考点清单 1.宋明理学。2.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一、程朱理学1背景Error!2思想主张主张代表宇宙观伦理观认识论“二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把天理和封建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 ,只有探究万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朱熹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3.地位及影响Error!歌诀记忆“二程”的思想天理是本原,伦理道德联。格物又致知,理学代代传。注 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朱熹的思想三纲五常是天理,天理须存灭人欲。格物致

2、知明德善,朱熹思想内外传。二、陆王心学1形成背景Error!2思想主张主张代表宇宙观伦理观认识论(南宋)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心”就是“理”将人心与心外无物联系起来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明朝)王阳明宣扬“反省内心”“心外无理”将人心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致良知:去掉私欲,恢复良知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史论共识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统治地位随着道教、佛教的传播而受到削弱。在唐代以来的儒学复兴运动中兴起了理学,北宋“二程”及南宋朱熹更是“存天理、灭人欲” ,使其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陆王心学”的出现则标志着理学走向了极端。3.地位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

3、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易混易错 理学与心学的关系:理学与心学是一脉相承的,但侧重点不同,理学侧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心学侧重个人内心的反省。整体把握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史论共识1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1历史条件Error!知识图解明清之际进步思想2李贽的进步思想Error!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代表主要思想作用黄宗羲(1)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为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顾炎武(1)提出“经世致用”思想,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2)提

4、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王夫之(1)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2)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3)事物是可以认识的(4)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史论共识2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中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不仅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而且具有向近代转变的意味。特别强调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所提出的一些主张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思想

5、的范畴,只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仍然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因此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归纳总结儒家思想发展过程儒家一条线,千万别忘记。春秋末创立,战国成大器(蔚然大宗)。秦朝受打击,汉武帝正统立。宋明很讲“理”(理学),明清现生机。康氏(康有为)曾改造,陈氏(陈独秀)大力批。基准考点一 宋明理学主题一 理学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因素1历史原因(1)魏晋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三家出现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情况,到唐宋时期,三教并行使官方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2)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学家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他们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力图建立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

6、理国家的学说。2社会因素(1)政治上:两宋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2)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3)思想上: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主题二 宋明理学的内容史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理” , “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 ,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朱熹朱子语类史料二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王阳明答顾东桥书信息解读 朱熹和王阳明的著作是研究宋明理学的第一手史料,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上面的

7、两段史料反映了理学的主要主张。史料一阐述了“理”和“气”的关系,是客观唯心主义。史料二阐述了“心外无物” , “心外无理”的主张,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主题三 理学的发展视角 1 理学发展的突出表现(1)陆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2)南宋的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了“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3)明代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强调“知行合一” 。视角 2 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异同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万物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

8、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修养论(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通过外物求”理”)“心即理” , “致良知”(通过内心的反省)代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内容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是儒学的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 “礼”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共同点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主题四 宋明理学的影响1积极: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对人的人格、气质、品行、立志、责任感等方面的塑造具有积极的作用。2消极:“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摧残、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

9、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史料 宋瓷一扫唐之鲜艳,追求细腻浸润、色调单纯的趣味;而宋代山水画则采用水墨淡彩,表现出人与自然无间的亲密交融和牧歌化的心情和思绪;在服饰风格上,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朝廷多次定制申饬“务从简朴” 、 “不得奢靡” ,不少学者也纷纷提倡服饰要简洁、朴实。信息解读 这段史料反映了程朱理学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许多艺术形式追求空灵、含蓄、自然、平淡。基准考点二 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主题一 李贽的思想李贽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1挑战孔子和儒学的正统地位。2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常私欲

10、。3认为人不能脱离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4批判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主张男女平等。史料一 “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秕糠” 。焚书续焚书答周二鲁信息解读 此史料说明了要获得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就必须打破孔孟之道及其变种宋明理学的垄断地位,冲破封建经典所设置的各种思想禁区。史料二 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信息解读 此史料表明李贽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对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主题二 黄宗羲的君主专制批判和顾炎武的爱国思想史料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

11、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顾炎武信息解读 史料主要反映了:批判揭露君主专制,君主为天下大害。亡国不同于亡天下,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更替;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主题三 如何理解“经世致用”的含义“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许多思想家所共

12、同主张的一种学说。它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实际,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它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倡导“经世致用”的学者,均主张以实用为宗旨的“实学” 。就是要提倡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他们还发扬注重实践、注重实证的求实精神,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明清之际之所以成为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史上可与先秦媲美的另一种时代,就是与“经世致用”之学分不开的。主题四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主要特点1反教条,重实用。以“异端”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 ,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令传统的士大夫大为惊

13、惧。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 ,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2反封建,倡民主。明末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顾炎武提倡“众治” ,反对“独治” 。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反抑末,重工商。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史料 黄宗羲认为:“古者天下为主,君为客” ,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顾炎武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废弃

14、不用)矣。 ”王夫之认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信息解读 史料阐述了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在政治上的主张。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炎武主张“众治” ,王夫之主张“天下之公” ,它们的共同点是反对君主专制。这些主张与当时社会环境有关,明清之际正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民族矛盾非常激烈的时候。在这样的时代,一大批以天下为己任的杰出知识分子和思想家,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多方位探索中国的出路,并最终将斗争锋芒直接指向了封建专制制度。主题五 明清之际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发展1继承:主张和谐发展;敢于探索,强调力行。2批判: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出限制君权;经济

15、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 “工商皆本” ;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家思想体系。3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早期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主题六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1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2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使他们并未建立起完整的思想体系;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主题一 演变规律1经历了一个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受打

16、击(秦朝)、成为正统思想(西汉)、进一步发展(宋明时期)、新发展(明清时期)的过程。2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3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主题二 演变原因1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的作用。2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主题三 与时俱进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1春秋时期,孔子结合社会动荡的时代特点和个人的认识,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2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战国时期法家、道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3西汉的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