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两极”》说课稿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264895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挑战“两极”》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挑战“两极”》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挑战“两极”》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挑战“两极”》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挑战“两极”》说课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挑战挑战“两极两极” 说课稿说课稿郑志杰一、一、 说教材说教材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当今世界的主流之一是发展。稳定、开放、联合,全球协作及科技是发展的动力所在。挑战“两极” 是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第 13 课,它主要讲述了二战中西欧诸国和日本的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的背景下,在二战后通过不同的发展道路,在美苏两极格局下迅速崛起,成为当今世界“一超多极”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两个重要“极点“的史实。这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2、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欧盟形成过程,分析“联合“对于欧洲崛起的重大意义;知道欧盟的地理范围,提高识图能力;简述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发展的因素及主要表现,分析日本经

2、济发展对我果的借鉴意义,增强”以史为鉴“意识。 (依据:“课标”要求“知道欧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主要史实”以及“学以致用”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能力归纳法、识图法,直观地表现历史基础知识。依中考要求,对于教材内外的资料进行对角度认识,结实历史事件,进一步提高史料的归纳能力,对比能力,来提高学生对开卷考的应试能力。 (依据:泉州市中考历史考试说明 “能够识读历史图表” , “能阅读、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意识,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才能成为国家有用之人。社会制度不同并不意味敌视和隔阂,我们应解放思想,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3、并把“发展”当作重心。 (依据:历史课标“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多样性”和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三个面向” 。 )3、 教学重、难点:重点:欧盟形成的过程;日本推动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因素,以及日本快速崛起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依据:课标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要求)难点:新的力量中心形成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依据: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以感性为主并逐步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阶段,对这个问题学生难以理解,难度较大。 )4、 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引入时事,深化教材,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思维能力,体现在题目和解题的开放性。二、二、 说学法说学法1、 学情分析:尽管初三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4、但是对世界史,尤其是经济史方面比较陌生。我校虽地处新塘街道,农村学生状况依然存在,对知识的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对于临考前这种信息量大的知识迁移能力,更需要教师的引导。这样才能做到既不误课,又为总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 学法:心理指导:因为是农村学生,老师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分组,合理搭配,让讨论、分析、研究、交流落到实处,鼓励学生多发言并做好课堂笔记。课前要预习,了解本单元的前言,收集二战前后的相关资料。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通过归纳法、图表法、分析对比法等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体验历史、感受历史,培养学生对开卷考的应试能力。三、三、 说教法说教法1、 采用多媒体导演法

5、和“四环节”教学法(目的是为把复杂问题简易化、条理化) 。2、 结合时事政治、地理,通过多学科的渗透,进行课外延伸,以培养学生历史科开卷考的能力。3、 结合初三学生具备一定自学能力的实际,采取以生自学为主,师引导为辅,从旁点拨。四、四、 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设置成“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知识擂台,智力比拼,并以分析课题的含义导入新课。 (约 3 分钟)由教师利用多媒体复习以前学过的“二战”及“二战”后美苏形成两极格局的有关问题,让学生抢答并给予鼓励,目的在于对以前学过的知识加以复习巩固,消除“历史开卷考试”平时可以不复习的误区,懂得“知识在于平时的积

6、累” ,同时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集中注意力,开拓思维。从分析挑战“两极” 的课题含义出发,自然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第二环节:走进课标,分析重、难点。 (约 2 分钟)让全班同学朗读导语,师生共同在导语中找出本课的重点(“你知道欧洲联盟的情况吗?日本又是如何崛起的?” ) 、难点(“它们积极寻求独立发展的道路,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是我从教以来一贯重视分析导语的原因,教学目标明确,效果明显。第三环节:分析课本,学习探究,历史再现。 (约 25 分钟)(一)(一) 联合的欧洲(让生看书,并思考)联合的欧洲(让生看书,并思考)1、 历史背景(P77 的小字,师简单归

7、纳为 2 点)2、 说一说欧洲联盟成立的经过(结合课本 P81“自我测评“,让生看书思考分析)多媒体展示 P78欧盟成员国示意图 ,养成“左图右史”的习惯,师生共同边结合地图,边作分析解题思路,以时间为线索,计有 5 点,多媒体展示图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强调注意的其中三个考点,1967 年的“欧洲共同体”与前面三个“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区别;1991 年,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会议就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达成协议,成为“欧共体”过渡到“欧盟”的关键;注意 P77欧盟旗帜插图。通过以上的分析,突破本课重点。3、 欧共体的作用:从经济、政治两方面

8、来分析。4、 结合 P81 的材料阅读,说说欧盟建立的一些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答案不求统一,关键让学生在史料中找出有效的信息,它分为实现经济高度一体化和为政治联盟确立的四个主要目标)以上介绍了欧盟成立的历史背景、经过及以后的发展方向,那么亚洲的日本又是怎样?这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二)(二) 走向经济大国之路走向经济大国之路1、 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主要史实(让生看书,并做分析,计 5 点,经济上 3 点,政治上 2 点) ,让生作回答,以时间为顺序排列,老师简单点拨即可,重在让学生学会归纳历史材料的能力。在学生分析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史实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展示战后初期日本陷于崩溃

9、的经济状况和 20 世纪 5070 年代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使学生通过对比掌握日本在 20 世纪 5070 年代经济高速的发展及其成就的同时,引起探索这一变化的原因的强烈欲望。结合 P80“想一想”思考以下两个问题,这也是本课的重点。2、 促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让学生看书 P79 小字,并归纳分析)分外部因素,主要是由于美国出于“冷战”思维的需要,由原先的压制转变为扶持和帮助,这是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内部因素有四个方面通过以上分析,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和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3、 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何借鉴作用?这一问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学以

10、致用”的能力,师指导学生解答这个问题时,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中日两国的不同国情分析对比,对日本好的做法加以借鉴,并形成答案,是先内部改革,后外部开放,这与日本快速发展的因素恰恰是“倒”字的借鉴,是因为中国与日本所处的国情不同,计有 5 点,利用多媒体显示:保持政治的稳定性和政策的连续性;重视教育,坚持“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培养;坚持“改革开发”不动摇;重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高科技产业,结合本国国情,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国际交流,充分利用加入 WTO的有利条件,结合本国国情,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三)(三) 课外延伸,练习实践(约课外延伸,练习实践(约 8 分钟)分钟)1、 到 2006

11、年,欧盟已发展到多少个成员国?(25 个)由学生课外收集资料进行回答,到 2004 年有 25 个,目前土耳其正在申请加入。2、 欧盟和日本这两个新的力量中心的崛起对世界格局有什么影响?本题是本课的难点,可从政治、特别是经济上来分析,从二战后的长达半个世纪“冷战”时美苏对峙的两极时期及当代“一超多极”来说明。师指导学生结合时政热点,利用多媒体出示:政治上,欧盟与日本奉行不同于美国的外交政策。在 2005 年日本和德国想借联合国成立 60 周年之机,进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经济上欧盟发行“欧元” ,美国与欧盟,日本与美国的贸易战,特别是结合课文 p4950-7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简表

12、,利用数据图表来说明这两个新力量中心的崛起对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并得出答案:政治上挑战“两极”和美国霸主地位,成为当代世界“一超多极”的政治经济格局上的两个重要极点。尤其是经济上资本主义世界由美国独霸变成欧盟、日本、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样难点就自然突破了。第四环节:归纳小节,意犹未尽。 (约 3 分钟)简单对上述知识点进行小结,并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活动,给我们带来怎么样的思考和启示?”问题式的提问作结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此题是开放性题目,适合中考开卷考的要求,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拓展涟生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示范” ,以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比如:“落后就要挨打,自尊必须自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珍爱和平,理性爱国。)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见多媒体) 。可结合历史考试说明出现的“初步具备用书面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等表达能力” 。要求,布置 2-3 题练习以达到巩固本课所学知识点和为总复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五、板书设计(见多媒体课件)五、板书设计(见多媒体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