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李白诗四首学案(学生)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3101937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 李白诗四首学案(学生)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2课 李白诗四首学案(学生)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2课 李白诗四首学案(学生)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2课 李白诗四首学案(学生)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2课 李白诗四首学案(学生)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 李白诗四首学案(学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 李白诗四首学案(学生)(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e988c30bf6297fd99994c21a9f38c284.pdf 第 1 页 共 17 页作者:齐建章李白诗四首学案李白诗四首学案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李白的生平,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2培养学生诗歌诵读及鉴赏能力。 3品味李白诗风雄奇飘逸,想象奇特以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方法。2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哭晁卿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四首诗,正确对待诗人那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以及鄙视权贵追求追求生活重视友情以及关注民生的思想。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1提升诗歌鉴赏能力。2了解与李白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李白诗歌

2、的特点。 学习难点学习难点李白诗歌中雄奇飘逸,想象奇特的诗风。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4 课时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一、走近李白作者介绍观看唐之韵李白李白 (701 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 ( 今甘肃秦安西北,教科书中误为“泰安” ) ,生于中亚碎叶城 ( 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 ,后随家人一起迁居于绵州彰明 ( 今四川江油 ) 青莲乡。李白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 上安州裴长史书 ) ,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 赠张相镐二首其二 ) 。青年时期出蜀漫游,天宝元年 (742) 奉诏人长安, 、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而被“赐金放还” 。此后漫游于梁宋、齐鲁、吴

3、越等地,安史之乱起入永王李磷幕,而此时肃宗李亨已在灵武即位,王室争权过程中永王被杀,李白被株连入狱,流放夜郎 ( 今贵州桐梓 ) ,乾元二年、 (759) 行至白帝城遇赦返,流寓南方,宝应元年 (762) 卒于当e988c30bf6297fd99994c21a9f38c284.pdf 第 2 页 共 17 页作者:齐建章涂 ( 今属安徽 ) 。李白生当盛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着强烈的“济苍生” 、 “安社稷”的人生理想。他的性格豪放不羁,希望有朝一日风云际会, “平交王侯”而“立抵卿相” ,建不世之功而后退隐江湖。他的诗歌关注时局安危,抨击黑暗现实,同情民间疾苦,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他漫游各地,

4、歌颂祖国壮丽山川;他有浓厚的道家思想,诗中常表现出饮酒求仙及时行乐的心态。他的诗想象奇特、风格豪放飘逸,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二课前预习1识记字音瀛( ) 瞑( ) 殷( ) 栗( ) 冥( ) 鸾( ) 悸( )怳( ) 著( ) 苍梧( ) 商贾( ) 磐( )石芒砀( )棹( )歌2理解词义或可睹:因之:尚在:栗深林兮惊层巅:青冥:来下:失向来之烟霞:须行即骑访名山:开心颜:蓬壶:悲千古:棹歌:佯羞:三、学习课文(一)梦游天姥吟留别1 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一名为别东鲁诸公 ,作于李白在长安三年翰林生涯结束以后。天宝三载 (744) ,李白因“忤逆权贵”被唐玄宗“赐

5、金放还” ,他只好南下漫游,继续寻求进身之机。他曾与高适、杜甫等东游梁宋、齐鲁,后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此诗应为诗人南游前留别东鲁诸公所作。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之人听到过仙人天姥之歌唱而得名。其与天台e988c30bf6297fd99994c21a9f38c284.pdf 第 3 页 共 17 页作者:齐建章山相对,二山峰峦峭拔,令人仰望如在天表之上,苍茫一片如入仙境。李白初出川时就想游历越东,其秋下荆门有句“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人剡中” 。2引导学生诵读课文。师范读或播放录音。生自由朗读。3 基本解读:这首诗为留别友人所作,通过写梦中游仙境界,表达诗人不满社会现实,不为名利所困,蔑

6、视权贵的高尚节操。 (主旨)解题: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天姥:所梦内容。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定。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一种体裁。“留别” ,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旧诗分“古体”和“近体” ,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4.理思路5.问题探究梦境梦境性格傲岸,不事权贵性格傲岸,不事权贵入梦之因

7、入梦之因出梦之出梦之叹叹梦度梦度镜镜湖湖梦游山景梦入仙境梦醒长嗟高大脱俗安 能摧眉折腰e988c30bf6297fd99994c21a9f38c284.pdf 第 4 页 共 17 页作者:齐建章问 1:李白是怎样写出天姥山的特点?此处为什么写到瀛洲?明确:问 2:诗中写一夜飞渡,湖月照送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上体现出来?问 3:诗人登上天姥山之后见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哪些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写这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问 4:诗人从哪几方面来描绘洞天仙境的?仙境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问 5:哪些词语反映出诗人梦醒后怎样的心情?6小结: 中心思想:本诗通过记

8、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的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艺术特点:1、想象丰富。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2、构思新奇。e988c30bf6297fd99994c21a9f38c284.pdf 第 5 页 共 17 页作者:齐建章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3诗的语言格调奔放。以七言为主,问用四、五、六、

9、九言,句法错落有致,用韵变化多端,这正是李白狂放的个性和豪放飘逸诗风的完美结合,不愧是千古名篇。7知识点概括古今异义字烟涛微茫信难求 云霞明灭或可睹 势拔五岳掩赤城 一词多义訇然中开使我不得开心颜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虎鼓瑟兮鸾回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云青青兮欲雨、名词用作状语对此欲倒东南倾訇然中开古来万事东流水、使动用法栗森林兮惊层巅8课堂巩固课堂巩固1、对一二诗段的诗句与词语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标题上的“吟”字,表明了古诗中的一种体式。这类诗篇的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其形式则较自由,犹如散文中的随笔。B、 “云霞明灭”4 字,诗人运用光线强烈对比,

10、侧面衬托了天姥山的既高且大有时被云遮掩,足见其硕大无朋。e988c30bf6297fd99994c21a9f38c284.pdf 第 6 页 共 17 页作者:齐建章C、 “连天向天横”5 字,诗人正面描写了天姥山的的既高且大“连天” ,极言其高;“向天横” ,则极言其所占空间之大。D、 “一夜飞度”之“飞” ,实为神来之笔,给人飘逸之感折射出诗人被誉为“诗仙”的气质。若无此“飞” ,则何以“登云梯” , “见海日” , “闻天鸡” 2、对一二自然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天宝元年(742 年) ,李白 42 岁奉诏入京。他本想借此行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他只被玄宗视为“词臣” ,并

11、不重用,且又受到权贵排挤,仅住一年便放放。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以排遣胸中块垒。B、第二诗段为全诗核心,体现了“游仙诗”特色,尤其主体部分“云青青仙之人兮列如麻” ,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各种角度描写仙境,给人脱俗之感。C、诗人游仙之念,源于对社会的不满,因而他借助梦境,虚构出万花洞般的迷离幻境,以及自己与仙人们的聚会场面,揭示出与现实世界决不合流的高尚情怀。D、杜甫评价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上述二诗段,就体现出这种特质:对天姥山与仙境 的精心刻画,有正面直接性,有侧面烘托性的;有实写的,有虚写的其构思,的确够“不群” ;其描绘,实在够“飘然”了。3、对诗篇末段诗句的理解,

12、不确切的一项是( )A、 “世间行乐亦如此”此,指代的是上一诗段描绘的仙人聚会的场境与情景。B、 “古来万事东流水”可以联想到乐府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诗句,诗人意在激励自己“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从句式上审视,似乎是一问一答;然而,下句并未正面回答上句所提“何时还”的问题。D、 “骑白鹿,访名山。 ”诗人写出了自己无拘无束的潇洒生活;白鹿,相传古代神仙或隐士常骑着它漫游,象征自由自在。4、对末尾诗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白的游仙诗,大多只有记游,而无规范的故事情节。本诗的结尾段,也有这一特色。B、诗篇结尾回应了诗标题上的“吟留

13、别” ,即留给在东鲁的朋友,因而特提出“别君去兮何时还?”的疑问。e988c30bf6297fd99994c21a9f38c284.pdf 第 7 页 共 17 页作者:齐建章C、诗篇卒章显志。诗人为什么梦游天姥山?为什么描摹仙境?为什么骑白鹿访亲友?结尾的两句诗显豁地作了回答。D、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前 5 拍,后 4拍。其句式与节奏参差铿锵,且富有变化,正展现出诗人的匠心;若改为“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句式虽整齐了,却失去了诗的韵味。(二)哭晁卿衡1、写作背景简介晁卿衡,即晁衡,原名安陪仲麻吕,日本人。唐开元五年 (717) ,日本国遣使

14、来朝。使臣在长安期间,主要研习儒家经典,玄宗曾诏令四门助教赵元默到鸿胪寺为之讲授。日本使臣所得朝中赏赐,全部用来购求经书文籍。使命完后,渡海回国。晁衡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但学成后并未立即回国,而是留唐做官,历任左补厥、左散骑常侍、秘书监、镇南都护等职,与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天宝十二载 (753) ,晁衡返日探亲,途中遇大风,传言被溺死。李白作此诗哀悼他。而据考证,晁衡并没有遇难,而是随风漂至海南,辗转回到长安,继续任官,直至大历五年 (770) 卒。2 基本解读这首诗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 (主旨) 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出晁衡辞官返国。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

15、”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和艰险。 “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据十州记 ,蓬莱山对着东海东北岸,周遭五千里另有圆海绕山,圆海水黑,人称为冥海,无风之时尚且洪波万丈,人不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飞仙才能通过。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难。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洁。而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出末句无限惋惜和悲愁。末句“白云愁色满苍梧”抒发诗人的悲痛心情。晁衡遇难,在诗人眼中不仅是朋友们的悲痛,连天宇似乎也是愁眉不展:层

16、层白茫茫的愁云笼罩在海上的苍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此处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3 鉴赏要点此诗表达了与日本友人晁衡之间跨越国别的真挚友情。e988c30bf6297fd99994c21a9f38c284.pdf 第 8 页 共 17 页作者:齐建章全诗格调清新,想象丰富,含蓄而又飘逸。诗人寄悲情于景物,又借景物以抒悲情。三四句中, “明月”既是自然景物,又可以看作是诗人采用了比喻手法来写好友的人品如明月一样清高皎洁。这样的友人遇难,正如明月沉海,让人该生多少痛楚!拟人手法的运用。第四句中的“白云愁色”是拟人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这样,景中有情,情中寓景,抒情手法巧妙含蓄。(三)丁都护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