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说课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101798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说课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说课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说课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说课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说课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说课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说课设计说课设计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八章第二节内容,从知识体系和内容的承接来看,它客观 反映了我党历史上第三次工作重心转移,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的改革开放的政治路线具体付诸于 实践,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这种实际探索也为下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和“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本课,将有助 于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方针、政策的理解与认识,具有很强的历史和现实教育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依据 1、重点

2、: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改革开放的成就 (依据: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是我国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现农业和工业现代化的 前提,就是建立健全合理的经济体制。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认识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成就是重点。实践证明,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是 颠扑不破的真理。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又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难点:经济体制改革含义、必要性及必要性理解 (依据:建立合理的健全的经济体制,是实现农业和工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前提,但学生由于受其阅 历和生活经验的限制,

3、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及抽象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三)教材处理 1、整体把握: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本课有个完整的知识认知结构,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拟将本课归纳 为三大块: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与改革开放的成就,使知识本身更具系统化、条理化。 2、多渠道搜集整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和素材,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培养学生课内外学习相结 合,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历史联系现实的基本素养。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经济体制改革概念、进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成就概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改革开放的

4、理论与实际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当前的 一些重大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对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 19781999 年工业建设部分重要工程示意图的解读,培养 学生结合地图及地理学科知识了解历史的基本能力。 3、通过区别人民公社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近代对外开放与 1978 年改革开放的不同,培养学生 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一次基本国策,是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2、通过对农村和城经济体制改革原因及结果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是 阻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5、。 3、通过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学习,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激发学生立志成材,报效祖国的爱国主 义情感。 第三部分:教学策略 (一)教法运用、2鉴于本课中内容抽象,理论性强、理解难度大的特点,拟采用启发性与互动性相结合的发现式教学 模式,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概念为突破口,以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为主线,层层递进, 引导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具体教学中表现为“引导探究启发发现” 。 (二)学法指导 1、为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参与者,拟采用阅读归纳、分组讨论、 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2、研究性学习法:即学生在教师的指

6、导下,联系身边的变化,组织社会调查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改革 开放伟大成就的认识。 第四部分: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演示视频资料三次国庆阅兵 ,进行情境导入新课,依据在于抓住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观察 思考,帮助学生得出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得益于改革开放,这样紧承上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即做 到了承上启下,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1、 “对内改革”部分 由于本部分理论概念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采用阅读归纳的教法,引导学生研 读教材,通过剖析概念,让学生全面掌握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前提、目标、根本目的和实质,同时在阅 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联系,

7、并结合教师自己的所见所闻,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从而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依据:培养学生从相关材料中获取信息 的能力。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人民公社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间的不同,然后进一步采用分组讨论、 主体参与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并谈谈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家乡的变 化,帮助学生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及意义,依据:培养学生联系现实理解和学习历史 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农民领取承包合同” , “凤阳农民喜获丰收”以及相关数字比例图示引导学生观 察分析得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性,是合乎民意的。依据: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理性思

8、维能力 结合晋江、石狮、惠安等泉州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免除农业税 等“三农”问题政策的时事焦点,介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村经济 体制改革的适应性和完善性,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放眼社会,关注生活,把学习历史和社会热点问题 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归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进程以及主要内容,并结合具体事实,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即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2、 “对外开放”部分1 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近代对外开放与 1978 年改革开放的不同,从中导出对外开放的原则

9、与内容,培 养学生的分析比较、阅读归纳、知识迁移的能力。2 通过利用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电脑软件,在教学中层层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 为学生深入探究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搭设一个时空平台,指导学生注重学习历史过程中的 时空结合。3 通过分组讨论,积极引导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比较“经济特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中“特” 字的不同含义,注重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方面的能力。3、 “改革开放辉煌成就”部分、31 由于改革的进程仍然在不断深化,经济建设新成就也在不断呈现,但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未 编入教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归纳教材内容的基础

10、上,结合最新的时事图 片资料适当加以补充,让学生真切、直观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2 以“泉州新旧汽车站之变迁”为切入点,结合大量的泉州城市发展变化图片,介绍我市在改革开 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加深学生对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感触,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情 感。 (三)巩固总结 多媒体显示本节知识结构,教师概述本节内容,对本节所学内容加以巩固。目的在于学生形成自 己的认知结构,强化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见附表 (四)课堂延伸 研究性学习:即组织学生进行家庭走访或社会实践调查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 等方面的变化,并要求就这五方面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结果将通过举办

11、展览会、演示、讲 演等形式进行评价。 (活动说明:组织社会实践调查和收集历史资料,对不同时期的历史状况进行比较,是历史研究 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这一变化,组织社会实践调 查,能够直观地感受历史,获得第一手历史资料,有助于学生清楚地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方式 发生巨变的原因,深刻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意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同时,通过新 的历史评价体系,进行情境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当代历史,探究身边历史的兴趣。 )第五部分:教学反思本节课隐性知识较多,

12、采用发现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挖掘出问题的实质,但由于时间关系,不能把 所有的问题在课堂上全部解决,因而教师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上还应深入思考。同时 纵观本节课,主要呈现出两大特色:一是时代性,即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二是地方性,即注重开发利 用泉州地方发展资源进行教学。附 1:知识结构附 2:板书设计一、经济体制改革 1.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必要性、可能性 A、含义(前提、目的、根本目的和实质) B、必要性旧经济体制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改革开放 辉煌成就农业工业教育国防贸易社会 主义 现代 化建 设的 迅速 发展、4C、可能性粉碎四人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等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乡镇企业与非农产业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二、对外开放新格局 1.对外开放的含义 2.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特点) 三、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 1、 农业经济的全面振兴 2、 工业的发展 3、 对外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了新局面 4、 科学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5、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