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欣——通货膨胀还是滞涨

上传人:精****档 文档编号:43080678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柳欣——通货膨胀还是滞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柳欣——通货膨胀还是滞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柳欣——通货膨胀还是滞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柳欣——通货膨胀还是滞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柳欣——通货膨胀还是滞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柳欣——通货膨胀还是滞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欣——通货膨胀还是滞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通通货货膨膨胀还胀还是滞是滞涨涨对对当前我国通当前我国通货货膨膨胀胀的分析的分析柳欣柳欣内容提要:本文运用一种新的理论分析通货膨胀问题,表明当前我国经济中出现的通货膨胀不是一 般经济周期中产生的价格上升,而是类似于美国上个世纪70年代所产生的滞涨,即由于资产价格上 升所带来的消费品价格上涨,提出应对当前的通货膨胀不应该采用全面紧缩的政策,而是在保持货 币供应量和名义GDP增长率基本稳定的条件下,调整过高的资产价值和提高工资在GDP中的比重, 通过调整结构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增加就业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关键词: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率、滞涨、剩余劳动力自1997年我国经济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以来,通

2、过政府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提高总需求,到2002年 经济开始复苏,经济增长率和物价水平逐渐上升,2003 2005年的经济增长率超过10%,通货膨胀率超过3%,虽然政府从2005年开始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但 从2006年以来随着股市和房地产的膨胀以及人民币的升值,货币紧缩政策逐渐失效,2007年的实际G DP增长率达到11、3%,通货膨胀率达到4、8%,不仅实际GDP增长率超过计划的8%,通货膨胀率也超 过了计划控制目标的4、3%。特别是到2008年的前两个月,通货膨胀率出现大幅度的攀升,1月份和2 月份CPI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7.1%和8.7%,因此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的宏观经济是否过热?今

3、 年是否会出现进一步的物价上长或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对于当前出现的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学界大多按照主流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和提出政 策建议,其中所存在的最典型的特点是把名义GDP截然划分成实际GDP和通货膨胀率,在不能说明 实际GDP和物价指数(CPI)的决定和意义的条件下,试图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控制CPI的增长,这 种方法存在严重的问题。例如,这种方法无法有效地把通货膨胀问题与结构问题联系起来,即无法判 断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究竟是结构性的物价上涨、还是全面的通货膨胀,这联系到当前我国存在的 严重性结构失调。自1997年以来,虽然经济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但失业率持续增加,自2003年

4、经济 中出现通货膨胀以来,失业率依然在持续上升。与此同时,收入分配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基尼系数 在2005年已经达到0.47,近年来在继续提高,工资在GDP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与之相对应的是产业结 构的严重不合理,与富人消费相联系的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上涨,“高科技产业”发展迅猛,而基本消费 品工业严重萎缩,而且基本消费品的需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 度放慢。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当前的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和通货膨胀,即这种高增长 和高通货膨胀是否会使上述问题进一步恶化,从而引起宏观经济的严重失衡乃至危机。这是制定如 何控制当前通货膨胀问题的关键。一、什么是通一、

5、什么是通货货膨膨胀胀什么是通货膨胀这个问题似乎是多余的,因为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有明确的定义并被所有的人所接 受和使用,但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经济学教科书所灌输的通货膨胀概念是完全错误的。在经济学教科书中,国民收入核算中统计出来的、以货币价值表示的名义GDP被截然划分为两个 部分,实际GDP和通货膨胀率,实际GDP表示经济中的实物产出,通货膨胀率表示实物产出的价格变 动,用公式表示:名义GDP=实际GDP+通货膨胀率。这样,通货膨胀被认为是实物产品价格的上升, 当我们得到了物价指数,即可以把名义GDP分为实际GDP和通货膨胀率,这种划分联系到主流经济 学的概念,即实际GDP是由技术关系上的生产函数

6、所决定的,而通货膨胀率或价格变动取决于货币 供应量。由此所得到的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主要意义是:(1)当工资率具有刚性或粘性,价 格水平提高将使实际工资下降,由此引起生产要素价格比例的变动而影响实际领域;(2)通货膨胀率 的变动影响人们的预期,从而影响经济的稳定或实际领域的产出与就业。然而,这种通货膨胀理论是 不能成立的。先来看物价指数的统计。如果国民收入或GDP只是一种实物产品,即单一产品模型,我们可以明确 地表明它的产出和价格变动,这也是教科书中所举的例子。但现实中显然不是单一产品模型。而在两 种以上的产品模型中,只有在稳定状态条件下才能计算出价格指数,稳定状态的定义是所有的产出 按

7、等比例增长,否则将不能得到明确的价格指数。比如苹果和梨的价格都增长了10%,可以确定的说 物价上涨了10%;但如果苹果的价格上涨了15%和梨的价格上涨了5%,或者价格同时上升而苹果和梨 的产量比例变化了,我们是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物价指数的。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中说,物价指数的 统计可能忽视了产品质量的变化,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如果物价指数的统计 考虑产品的质量变化,由于产品的质量变化太快(比如电视机),那将使物价指数的统计失去意义,因 为只要质量变化了就要把它视为一种新产品而不能与原来的产品构成时间序列的指数。联系到国民 收入核算的实际,现实中物价指数统计的困难远超出前面的例子

8、,不仅产品的质量经常在变动,而且 新产品层出不穷。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一问题,目前我国物价指数的计算是以1990年为基期的,而 如今在市场上几乎难以找到与1990年完全相同的产品,更不用说占消费支出很大比重的新产品。显 然,这种理论上物价指数的统计与现实相差甚远。按照公式:名义GDP=实际GDP+通货膨胀率,要把名义GDP折合成实际GDP,表示通货膨胀率的物 价指数应该是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即国民收入约减指数,但在实际经济统计中,这个国民收 入约减指数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其一是统计上的困难,不考虑质量变动,虽然我们可以得到全部资 本品和消费品出厂价格的统计,但很难得到第三产业的价格指数,

9、实际统计中,第三产业的价格变动 很大的部分被忽视了,比如金融产品和影视产品的价格就没有被计算进价格指数,如果考虑到美国 第三产业占GDP的70%,这种遗漏显然是巨大的;其二,GDP约减指数在现实统计中并没有月度和季 度的统计发布,如中国的国家统计局只是公布消费品和资本品的价格指数,经济学家也只是应用消 费者价格指数来替代国民收入约减指数。就人们通常所说的物价指数是指消费者价格指数(即CPI),这种消费者价格指数经常被作为计算 实际国民收入的依据。然而,这种消费者物价指数显然不是全部产品和劳务的统计,比如资本品的价 格变动被排除了,资本品的价格变动是用单独的指数来表示的,由于资本品在我国GDP统

10、计的全部 产品中要占到30%左右,所以GDP并不能表示实物量的变动是显而易见的。就消费品而言,消费者物 价指数所包含的产品也不是全部消费支出的构成,比如在上个世纪90年代,家用电器在我国居民消 费中已经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只是在2000年时才考虑将其加入到物价指数的计算中。显然,用这种物 价指数的方法来计算实际GDP是大有疑问的。前面所表明的物价指数中存在的问题直接联系到实际GDP的概念,即是否存在着实际GDP,如果 是单一产品模型,我们可以得到表示实物的产出和生产函数的技术关系,但如果是两种以上产品的“ 异质品模型”,各种不同质的产品是不能加总的,而且加总的总量不具有任何意义。例如,现实中按照

11、 各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加总的GDP总量是什么意义呢?因为各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取决于人们的偏好和 要素的稀缺性,那么把表示稀缺性的两个指数加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主要人们的偏好变动了 ,相对价格和总量就会改变,从而并不能加总相对价格来表示实物总量。当然,上述分析决不意味着 否定现实中物价指数统计对于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正如这种实际GDP和物价指数一直是宏观经济 分析的重要指标,但只要对目前的宏观经济分析有所了解的话就很容易发现,经济学家实际上经常 把实际GDP和物价指数的变动加在一起考虑宏观经济波动,但二者加在一起就是名义GDP,而名义G DP应该成为宏观经济分析的最重要变量,因为它联系到企业的成

12、本收益计算,名义GDP的变动将影 响企业利润的变动,从而决定经济波动和就业。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名义GDP是一定时期中(如1年)新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这一定义中 的关键是价值,这里的价值概念即是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从而是可以加总的,但这样加总的名义 GDP已经不表示任何实物,而是一个货币交易增加值的概念。GDP和国民收入核算的统计变量只是货 币量值,它们并不表示技术关系,而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即以获取货币为基础的竞争。可以采用 收入支出模型来分析这个问题,即Wdr = C+I=GDP(其中,W为工资,d为固定资产的折旧,r为利息,是利润)。公式的收入一方就是企业的财 务报表的加总,可

13、以表示企业的成本收益计算,当把表明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成本收益计算和利润加入到收入支出模型中,重要的是考察企业是否能够赢利或亏损。模型中企业生产的 总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个部分所组成,固定成本包括折旧和利息,可变成本由工资成本构 成,即总成本为:Wdr,当总支出(C+I)超过成本(Wdr)时,厂商将获得利润,而企业能否赢利 正是宏观经济分析的核心问题,因为企业经营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利润。这样,如果给定企业的成本,则总支出或GDP水平的变动将决定企业是否赢利或亏损。在上述模型 中,如果假设工资等于全部消费(即WC),则利润()就取决于投资是否大于折旧加利息,即 = I- (dr)。

14、在这里,重要的是由资本存量价值(K)所决定的折旧和利息成本与投资之间的关系。给定折 旧率()和利息率(i),则企业的固定成本(dr)将取决于资本存量价值(K),由于资本存量价值是由 以前的投资决定的,这样,本期的投资将在下一期转化为资本存量,从而只有当投资的增长率等于资 本存量的增长率时,才能保证企业不亏损,也就是说,由于投资的增长使资本存量的价值增加了,当 存在着正的折旧率和利息率时,要使企业不亏损,必须有新增加的投资和(名义)GDP的增长。假设折旧率和利息率不变,则这一模型的均衡条件或稳定状态增长的条件为经济增长率Y/Y(Y GDP)不变,资本产出比率K/Y不变,工资对折旧的比率W/D和消

15、费对投资的比率C/I以及投资对 资本存量价值的比率I/K都是不变的,从而收入在工资与利息(利润)之间分配的比率W/r也是不变的 ,从而r/Ki。上述稳定状态增长的条件来自于资本存量与收入流量的关系,一旦利息率被给定,则 稳定状态的增长率将取决于利息率。上述稳定状态均衡的条件正是卡尔多的程式化事实所表明的, 即由统计资料所显示的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增长的事实,如美国长期的经济增长率一直稳定在3%左右 ,资本产出比率、收入分配中工资与利润的比率和利润率也长期保持稳定。有效需求问题可以用这种收入支出模型来表示,这一模型的稳定状态要求收入分配的比率等于 产品成本的比率,即在稳定状态下,模型中表示收入分配的

16、工资对利息(加利润)的比率W/(r)和 产品成本中工资成本对折旧和利息成本的比率W/(dr)将是不变的,唯此才能保证工人购买全部消 费品而资本家得到稳定的利润率或利息率,因为工资不仅仅是成本,而且决定着需求。这样,有效需 求可以用两个比例的关系加以表述,即工资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和工资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即W/( dr)和W/(r)。这两个比例的关系正是这一体系均衡的存在性和稳定性的关键所在。上述对有效需求问题的分析表明,要保持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和资产值与工资(固定成本对可变成 本)比例的稳定,保持稳定的GDP增长率是非常重要的,即防止GDP增长率的波动所导致的有效需求 不足和失业。我国1991- 1996年极高的名义GDP增长率是导致1997年之后严重的增长率下降和失业的原因,1991- 1996年平均名义GDP增长率到达了25%,而投资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45%,这使资产值成倍提高,折 旧和利息成本大幅度上升,收入分配向富人倾斜,工资在GDP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由此引起严重的 有效需求不足和失业问题。在这种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