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学院设计说明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43059008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工学院设计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重庆工学院设计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重庆工学院设计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重庆工学院设计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重庆工学院设计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工学院设计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工学院设计说明(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筑设计说明建筑设计说明设计依据1重庆工学院巴南校区校园修建性详规概念性方案征集文书(2003年 1 月 9 日)2重庆工学院巴南校区项目建设批复3重庆工学院巴南校区 1:500 现状地形图4重庆工学院巴南校区地质气象资料5重庆工学院巴南校区 1:2000 设计范围图6重庆工学院关于巴南校区校园修建性详规概念性方案有关问题的通知(2003 年 1 月 21 日)7相关国家法规、规范一、工程概况1建设目标重庆工学院是西南地区、重庆市历史悠久的骨干工科院校,始建于1940 年,经过其 60 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一所拥有全日制在校生约1 万人的以工为主多学科的高等院校。作为重庆工学院的新建项目

2、的重庆工学院巴南校区,立足于 21 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趋势,遵循“励志笃行”的校训,把巴南校区建设成为布局合理、风格独特、设计新颖、质量一流的校区,为创建西南名校重庆理工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2基地区位重庆市巴南新城工贸园区位于重庆李家沱组团内,背靠真武山,东与渝黔高速公路相连,南接鱼洞,西隔长江,通过马桑溪大桥与大渡口组团相连,北经李家沱长江大桥与杨家坪石桥辅助团相连。项目拟建地地处巴南区花溪河畔,隔路相对为清华中学,地势比较平整、开阔,依山傍水,为理想的办学之地。且距校本部约 5 公里,车行时间 10 分钟左右,交通方便,来往快捷,可大大降低今后办学的运行成本。

3、3基地现状与周边环境巴南校区征地总面积约 1400 亩。历年年平均气温 17.8,整个区域西高东低,属山区浅丘陵地带,平均海拔 227 米,地块内最高点海拔 240.5 米,最低点 170 米。区内用地主要系花溪河所引起的平缓坡降,无复杂丘陵、沟谷地形。该地区地质条件良好。巴南区南部新城道路路网规划系统以方格式路网为主,辅以自由式路网。道路等级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和步行街五个结构层次。目前校区周边部分道路已形成。4建设规模巴南校区规划占地 1400 亩,在校全日制学生人数 10000 人,总建筑面积 495210 平方米,校区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建设周期 8 年。一期工程满足 200

4、4 年秋季招收 3500 名学生的需要,二期工程满足 2005 年秋季招生后,在校学生 7500 人的需要,三期工程满足 2006 年秋季招生后,在校学生10000 人的需要,四期工程 2010 年全面完成重庆工学院巴南校区的建设任务。二、规划建设目标与指导思想1规划设计要符合学校开放式,市场化,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与发展模式的要求立足于 21 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趋势,遵循开放式,市场化,国际办学的理念,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规划风格,把重庆工学院巴南校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方便舒适,国内领先的现代化校区,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流的教学科研条件。2规划要体现综合

5、科技人文生态的办学特色规划建设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将传统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艺术与哲理地表现现综合科技人文生态的主题,体现出继承与发展的特点的大学的形象风貌,使校区建设成具有 21 世纪时代特色的国内一流的大学校园3规划设计要突出生态化,园林化,信息化,人文化的建筑主题生态化: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创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无害化的环境品质。园林化:结合自然环境,体现现代园林风格的大学校园环境。信息化:充分体现计算机网络时代的信息交流、交通联系、资源利用的高效性人文化:以人为本,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充满活力的育人基地和文化信息交流场所4规划设计要满足分期建设的可行性并且与整体环境统一突出校园的

6、整体性,兼顾分步建设,第一期建设相对完整,后继建设尽量减少对学校正常运行的干扰,满足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建筑高度,体量色彩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大学园区环境的协调统一。合理组织空间,形成和环境相适应的机理,营造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环境。 三、总体规划构思与布局1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块的关系,创造既独立又与周边较好地块相互联系的校园模式。重庆工学院巴南新校区在服从整体规划的前提之下,创造出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是我们规划设计的重中之重。我们通过对周边景观不佳地块的遮挡与封闭以及对景观较佳地块的空间打开与引入,着力打造一个空间丰富怡人的校园。2构筑开放性的校园环境,塑造多重交往空间开放性的校区环境也是

7、设计孜孜追求的新模式。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实习楼、学生宿舍、科技园在布局形态上都沿中央生态轴展开,并遵循共同的脉络肌理线形布局,线形与组团形的建筑平面方式互为交错,以求丰富的空间效果。整个校园景观以曲水绿岛为核,建筑与景观紧密契合的生态。3.重视并努力解决南北轴线带来的问题校区入口设在北侧,直接面向新城道路,且由北向南,地势抬高,这种优越的天然地势,为营造庄重、大气的校园环境空间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地势条件,并为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入口向北,使得校园内建筑的主要立面通过线形布局,采用开放中央,交通两边的处理手法,并将之贯彻到从总体布局到单体设计,几何形主教学广场、中央生态带的设立,结合建筑单体

8、的架空开洞的处理手法,使得整个校园的空间效果更为通透明朗且具有良好的视觉流通性,同时改善了采光条件。建筑组群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依山者沿坡而行,起伏有致;傍水者蜿蜒曲折,收放自如,精巧人工与朴实自然并重,创造出参差错落,飘逸大方的别具一格的校园风貌。4人车分流、动静分区,建立主体的人行绿化走廊。校区以大外环作为区分动静、人车、内外等功能属性的界线进行基本分区:并通过广场院落,绿带水面等空间元素进行有机渗透,达到适度联系,并完成校园环境从外围到内核的“闹”到“静”的逐层过滤,使生态轴心内核保持舒适、宁静的环境。沿生态轴以三角形的方式组合教学区、实验实习区和学生宿舍区,三者之间以人流与自行车流为主

9、,强调相互之间的交通便捷与紧密联系,并保证中心绿地的纯净性,实现真正的人车分流的目标。5聚集成团的建筑布局,纯净素雅的建筑风格。建筑布局把相同功能与相近属性的建筑适度聚集而形成组团格局,结合设计任务要求而形成各功能组团,相互有机构成校园空间。A、正对新城道路的教学主轴以群山作为背景,以校门、20 余米高的大台阶为空间序列,以曲水绿岛作为内景,以图书馆作为构图中心,与现代教育中心共同围合几何形的庄重严谨的教学主空间。现代教育中心与教学楼、教学楼与教学楼之间均通过连廊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实验实习楼以一组线形建筑与三组组团建筑组成,线形建筑既围合校园空间,又将北面武警消防基地建筑有效遮挡,同时一些会

10、产生噪音的实习用房可设在其中。三组组团式建筑向生态轴与周围山体开放,注重自然景观在校区环境中的作用。B、北侧主入口两侧分别放置校行政大楼与系行政楼,左右对望,结合校门与主入口大台阶,形成校区建设的第一个层次,这一区域,对外交流方便,同时体现学校的形象和开放性。C、体育运动区。基于体育运动区的使用特点,同时照顾到其对外服务的功能,将其布置在基地南面,并在西侧单独设置入口,以方便使用。D、学生宿舍区。学生宿舍安排在基地的西南侧,北面与实验楼群隔生态轴相望,西北侧紧接教学空间,西南方向有规律地向山体开放。南面即是运动区,东侧为科技园。学生宿舍区遵循组团小院落的空间组合方式,既强调与中心绿地的紧密联系

11、,又营造富有人情化的小环境。同时遵照生态轴的方向发展,并充分向奶姆山公园开放,以与环境求得统一。E、后勤接待区与教工生活区。考虑到对外联系较多,后勤接待区与教工生活区主要布置在学校北侧地块处,与新城道路相接,交通方便,且不会与主体教学区相互干扰。主要布置医院、校车队及后勤附属用房。与青山绿水的校园环境相协调,建筑外立面局部饰以浅色面砖或浅色花岗岩、浅色涂料为主,追求纯净素雅清新的建筑风格。7一次规划、分期实施,预留发展用地。新校区总体规划一次完成,分期实施,并预留发展用地。充分考虑各期建设阶段的有机衔接,避免二期、远期建设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干扰。同时满足一期建设完成后形成完整的校区形象。 (分期

12、建设实施详见分析图)一期规划为 3500 人,建筑面积为 73250 平方米,以形成校园的基本骨架。二期发展规模为 7500 人,三期 10000 人。续建建筑面积 421960 平方米,建成后总建筑面积 495210 平方米。在校区东侧和北侧预留发展用地。四、道路系统规划1规划原则(1)统一性原则:遵循组织交通、合理分区、创造观景的三统一原则进行路网规划。(2)安全性原则:以人为主、人车分流,限制车行区域,分设道路环线,减少相互交叉。(3)便捷性原则:以主导性人流为主的道路尽量直达,而对车流进行限速,达到减速限速,提高环境的完整性。(4)舒适性原则:道路与环境相结合,邻水穿林、对景生情,营造

13、滞留空间。2道路结构(1)校园的大外环形成了道路系统的基本骨架,既使得校园内部环境保持纯净,又方便各功能区块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环路采用弧形弯曲的形式,也能降低机动车车速,提高行车的安全性。(2)教学区、实验区、生活区内的主干道,主要包括大小广场及步行干道,它们穿插于绿地与碧水之间,以人行和自行车为主,限制车行,净化中心绿地。(3)步行线与休闲小道结合联接建筑与室外空间、立体交叉、曲折迂回,留出有机的停留,休憩空间。3道路性质(1)车行主道: 15 米(2)人行及自行车主干道:12 米(3)人行及自行车次干道:6 米(4)小型步行、休憩道:2.5 米4汽车停车场集中设置,在主次入口附近及重点建

14、筑边均设有一定数量的停车位,自行车主要停在各功能区的集中停放处,如建筑底层或集中停放处等。五、绿化系统1绿化原则以绿为中心的规划指导思想,提高建筑密度,扩展绿地面积。变单纯的景观绿地为融绿于校园生活之中的绿地规划,充分发挥环境对品性、人格的熏陶作用。2绿化系统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的校园绿化系统。与城市共享的面基地西南方向的奶姆山公司与基地东西的花溪河景观受到设计的重视,被充分借入校园空间。与校园结构共生的“线”同校园结构共生的环状绿带凸现校园的脉络,同时产生了步移景异的观景线。与空间相融的“点”象融解般渗入各空间的绿,创造了空间气氛和环境标识性。3营造绿色文化,陶冶品格、情操(1)山水

15、为伴,追求和谐采取顺应场地高差的建筑布局方式,通过建筑依山傍水的布局,退台叠落、架空使校园建筑如同在基地上生长出来一般,体现建筑的地域性和谐性。建筑凌波而筑,愈显轻灵,曲水流觞,为校园频添风韵。(2)结合地貌,营造校景保留尽可能多的原生态溪谷口线丘陵地貌特征,加以绿化使之成为地景,适宜改造原有大面积的水塘,营造水景。(3)借景造景,营造山水校园以奶姆山为背景,将整个校园融入其中,结合对水塘的改造,营造水景并向花溪河开放空间。体现生态绿色的文化内涵,展现园林化的诗意校园。4校园内植栽分类:(1)防风植栽:在迎风向以常绿、枝叶茂密、分枝点低各种高度的植物种植为防风带。(2)边界植栽:基地边界以绿带

16、与外界作渗透式的处理;选择树冠宽、分枝高、树型整齐的植栽。(3)行道植栽:人、车流量大的重要道路两旁种植行道树,使与道路两侧活动应度阻隔。(4)隔离植栽:不同使用区之间种植中等密度、分枝点高的落叶植栽,界定不同性质空间。(5)遮阳植栽:在建筑物周边与活动集结处,种植树形宽、分枝高、枝叶浓密的植栽遮挡阳光。(6)水生及水岸植栽:种植于人工湖区,增加景观的多样程度,而且丰富水域生态。(7)观赏植栽:於各入口区及人群休憩空间种植兼色彩、型态、质地、季节变化的植栽,并尽量保留基地原有树木、竹林,适当种植桃树、杏树等观赏树种,以丰富校园景观色彩。(8)草地及覆地植栽:满足户外弹性活动及水土保持、减少反射光的功能。六、经济技术指标学生规模总10000人(其中一期3500人,二期7500人,三期10000人)总用地面积93.33 公顷(1400 亩) 建筑占地面积11.10 公顷(不包括预留发展用地) 道路占地面积10.80 公顷 广场占地面积6.01 公顷 山体占地面积6.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