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民间戏曲社火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042874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时期的民间戏曲社火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明清时期的民间戏曲社火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明清时期的民间戏曲社火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明清时期的民间戏曲社火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明清时期的民间戏曲社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时期的民间戏曲社火(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明清时期的民间戏曲社火明清时期的民间戏曲社火中国艺术招生网戏剧戏剧专业明清时期的民间戏曲社火明清时期的民间戏曲社火2007-4-2 10:43:15春祈秋报,悦神庆丰,自先秦时期即已成为民间最为重要的民俗活动。孔子见到的年终报赛活动蜡祭, “一国之人皆若狂” (孔子家语观乡 ) ,就是一个鲜明的写照。六朝时期,这种报赛形式与佛教行像仪式结合,发展为社火游行表演。宋以后,民间杂神淫祠广为兴起,社火与庙会更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民间社火活动长期以来是与戏曲表演混为一体的。元明间无名氏杂剧王矮虎大闹东平府第三折描写当时“社会”的情形说:“时逢稔岁,岁遇上元,在城内鼓楼下作一个元宵社会。数日前出了花招告

2、示。俺这社会,端的有驰名的散乐,善舞的歌工,做几段笑乐院本,搬演些节义戏文。更有那鱼跃于渊的筋斗,惊眼惊心的百戏。 ”就反映了这种情况。明王穉登吴社编记载当时吴地的“社会习俗” ,也提到:“凡神所栖舍,具威仪、箫鼓、杂戏迎之。日会优伶伎乐、粉墨绮缟、角抵鱼龙之属,缤纷陆离,靡不毕陈。 ”清末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过会”条说:“过会者,乃京师游手,扮作开路、中幡、杠箱官儿、五虎棍、跨鼓、花钹、高跷、秧歌、十不闲、耍坛子、耍狮子之类,如遇城隍出巡及各庙会等,随时演唱,观者如堵。 ”这却是北京的情况了。北京的庙会盛处有万寿山和妙峰山娘娘庙、大觉寺等处,每年神诞的日子,京中人众纷纷到这里来进香逛会,届时

3、定有诸多戏曲社火表演。 京都风物志载:“四月初一至十五日,京西妙峰山娘娘庙,男女答赛拈香者,一路不断城市诸般歌舞之会,必于此月登山酬赛,谓之朝香进顶,如开路、秧歌、太少狮、五虎棍、杠箱等会。 ”清帝曾经以败坏风气的名义对之施禁, 大清文宗显皇帝圣训卷十一记载说:“咸丰二年壬子正月辛已上谕:内阁御史伦惠奏,京西妙峰山庙宇,每于夏秋二季烧香人众,有无赖之徒装演杂剧,名曰走会,请敕严禁等语。乡民春秋报赛,谒庙烧香,原为例所不禁。若如所奏,匪徒以走会为名,装演杂剧,以致男女混淆,于风化殊有关系。著步军统领衙门、顺天府及西北城各御史,先期出示晓谕,如有前项匪徒,即行拿究惩办。 ”但似乎没有奏效,或仅仅短

4、期萧条了一阵,因为清末这里的庙会仍然极盛。天津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天后宫庙会(俗称皇会) ,也是社火戏曲表演最为集中的,其习俗自康熙年间即已开始,一直延续下来。由光绪二十年(1894 年)皇会次序纸摺知道,其社火内容有门幡会、太狮会、捷兽会、中幡会、跨鼓会、五虎杠箱会、老重阁会、十不闲会、法鼓会、鲜花会、庆寿八仙会、大乐会、鹤龄会等 40 余种,与北京不尽相同,其中亦多戏曲扮饰和表演。为准备进行社火表演,民间常常按照技艺行当组织起各类“社会”团体,平素定期进行练习,节时便到庙会上呈艺。这种习俗见于文献是在宋代,如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社会”条曰:“二月八日为桐川张王生辰,霍山行宫朝拜极盛,百戏

5、竞赛,如绯绿社杂剧,齐云社蹴球,遏云社唱赚,同文社耍词,角抵社相扑,清音社清乐,锦标社射弋,锦体社花绣,英略社使棒,雄辩社小说,翠锦社行院,绘革社影戏,净发社梳剃,律华社吟叫,云机社撮弄。”其中列举了 15 种社的名字,各社从事不同的技艺表演。清代北京民间改称“社”为“会” ,民国人所编旧都文物略曰:“庙市,俗呼庙会。旧京庙宇栉比,设市者居其半,有年一开市者年开一市者,多有庙会,如秧歌、少林、五虎、开路、太狮、少狮、高跷、杠子、小车、中幡等是。 ”这些所谓“香会”各有名字,即秧歌会、少林会等等。清末无名氏绘有旧京社戏图 ,描绘北京各种“会”的装扮表演情况,其中就有杠箱老会、开路老会、五虎一堂、

6、秧歌一堂、天秤老会、中幡老会、永乐长春、花鼓一堂、古锁老会、旱船老会、花坛老会、杠子老会、少林老会、花砖老会、胯鼓老会、双石老会、小车老会共 17 种名目。从图中可以看出,这种种“会”的表演与戏曲的关系极深,或作戏曲装束,或绘戏曲脸谱,甚至直接就装扮成戏曲人物。开路老会从最初社火游街时的勇丁辟路演变而来。明王穉登吴社编打会记载当时的社火开路情况说:“会行,必有手搏者数十辈为之前驱。凡豪家之阻折,暴市之侵凌,悉出是辈与之角胜争雄,酣斗猛击。 ”以后演变为一种技艺表演。开路老会的表演开始有两种,一为五虎棍,一为耍飞叉。五虎棍逐渐独立发展为专门的伎能,耍飞叉就成为开路的独门内容。五虎棍表演宋太祖赵匡

7、胤故事,赵曾与柴荣、郑恩在董家岭打枣,遇董家五虎兄弟,双方起衅,各执棍棒相殴。这段情节出自京剧董家岭 (又名打五虎 ) ,表演时人物皆着戏装,涂戏曲脸谱。耍飞叉一组五人,扮作一大鬼、四小鬼,各依戏曲脸谱涂作花面,着虎皮裙,表演抛叉接叉的功夫。秧歌会的表演分为两种:一踩跷,一不踩跷,前者又称“高脚秧歌” 。两种秧歌所扮饰的人物则相同,都有 12 人,领头的为头陀和尚,双手持一对木棒击节以统领众人,其他为傻公子、老作子、小二哥、柴翁、渔翁、渔婆、卖膏药者、俊锣两人、丑鼓两人,身穿舞台戏衣,边敲边扭,亦歌亦舞。杠箱表演是由一人依戏曲装扮涂作三花脸,穿官服,骑跨在一根杠子上,其他人扮作衙役,肩抬杠子行

8、走,并鸣锣开道,其中也有涂花脸的。又有人扮作告状者,与官员相互斗嘴调笑。民间社火中有一项极其流行的内容为台阁,从京津、山陕到四川以及江南都见到它的踪影。台阁兴起于宋,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迎新”条说:“以木庆铁擎为仙佛鬼神之类,驾空飞动,谓之台阁。杂剧百戏诸艺之外,又为渔父习闲、竹马出猎、八仙故事。”台阁上能够装扮各种戏曲故事,大概是民间喜爱它的原因之一。明刘侗帝京景物略弘仁桥记北京的台阁说:“夸儇者为台阁。铁杆数丈,曲折成势,饰楼阁崖木云烟形,层置四五儿婴,扮如剧演。其法:环铁约儿腰,平承儿尻,衣彩掩其外,杆暗从衣物错乱中传下。所见云梢烟缕处,空坐一儿,或儿跨象马,蹬空飘飘。道旁动色危叹,而儿坐实无少苦。 ”这里详细说明了台阁人物之所以能够居高持久的机械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