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文言文用法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042864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文言文用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常用文言文用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常用文言文用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常用文言文用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常用文言文用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用文言文用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文言文用法(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用文言文用法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 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1. 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

2、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2. 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 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惟(唯、维): 1. 用作副词。 (一)表

3、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例如: 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谭嗣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二)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如: 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赤壁之战)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梦溪笔谈)(三)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希望”或“请”。如: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根据与缘由,相当于“正因为”“只因为”。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殽之战)2. 用作助词,常与“是”搭配成固定结构“唯是”。如: 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问说) “惟”“唯”

4、“维”作为虚词使用时,古时可以通用。因: 1. 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 “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2. 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盖: 1. 用作副词。“盖”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如: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臾) 表示这种意思

5、的“盖“,也有用于句中的。如: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与妻书)2. 用作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如: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雁荡山)所: 1. 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 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

6、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2. 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3. 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 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 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吾所以

7、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 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

8、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安: 1. 用作疑问副词。 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2. 用作疑问代词。 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沛公安在?(鸿门宴)何: 1. 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 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

9、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2. 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 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

10、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 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故: 1. 用作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有时用“是故”“以故”: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2. 用作副词。 有“从前”“故意”的意思。

11、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史记刺客列传)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信陵君窃符救赵)且: 1. 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 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莫:

12、1. 用作无指定代词,充当主语。 (一)代人时,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二)代物时,相当于“没有什么”。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 音(庖丁解牛) 2. 用作否定副词。 (一)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今为君计,莫若遗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训俭示康) (二)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劝戒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

13、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货殖列传序) 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 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公逸事) 2. 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 表示

14、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哉: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 1. 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 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表示反问语气的,如: 相如虽驽,独

15、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矣: 语气助词 1. 用于陈述句尾。或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 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2. 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讽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呜呼,烈矣!(谭嗣同) 3. 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4. 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尔: 1. 用作代词。 (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尔何知!(殽之战) 中寿,尔墓之要拱矣!如有营,(殽之战) 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伐檀) (二)指示代词,相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