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论文弱势群体论文:义务教育弱势群体救助的政策构想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035610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论文弱势群体论文:义务教育弱势群体救助的政策构想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义务教育论文弱势群体论文:义务教育弱势群体救助的政策构想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义务教育论文弱势群体论文:义务教育弱势群体救助的政策构想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义务教育论文弱势群体论文:义务教育弱势群体救助的政策构想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义务教育论文弱势群体论文:义务教育弱势群体救助的政策构想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论文弱势群体论文:义务教育弱势群体救助的政策构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论文弱势群体论文:义务教育弱势群体救助的政策构想(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义务教育论文弱势群体论文:义务教育弱势群体救助的政策构想【摘 要】义务教育弱势群体救助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义务教育弱势群体受教育现状,进一步剖析义务教育弱势群体存在的原因,最后提出对义务教育弱势群体进行救助的政策构想。【关键词】义务教育 弱势群体 救助 政策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普及已获得长足发展,可是在我国仍有一部分地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顺利接受义务教育或者接受义务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出现了所谓的义务教育弱势群体,阻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我国政府以及教育相关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提出改善此状况的相关政策。一、义务教育弱势群体受教育现状教育弱势群体是指由于某些障碍

2、或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不能平等享有教育机会或优质教育资源的人群。由于义务教育的免费性,义务教育弱势群体又是教育弱势群体里极为特殊的一类。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发展,教育弱势群体也在不断地扩大。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义务教育弱势群体,不仅包括原有的义务教育适学的贫困地区农村儿童,特别是女童,而且包括新出现的义务教育适学的下岗职工子女、流动儿童(农民工子女) 、流浪儿童等群体。其接受义务教育的现状分别表现为:1受教育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薄弱。义务教育弱势群体所处的地区义务教育经费紧缺,基础教育设施薄弱,且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公用发展经费在农村教育里的投入比例偏低,导致其所处地区生均基建经费远远落后于

3、非义务教育弱势群体所处的地区。2辍学率居高不下,流失现象严重。义务教育弱势群体由于处于弱势地位,加之其监护人曾是之前的教育弱势群体,造成了这一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的动机不高,辍学率居高不下,流失现象严重。据报道,河北威县作为一个“普九达标县” ,某初中辍学率却近90%。但按照达标要求,其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不应超过3%。更令人沉重的是,威县并不是一个特殊的典型,如此高的失学率,并不是威县独有。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也显示,我国 2009 年流动人口达 2.11 亿人,其中14 岁及以下流动儿童占 20.8%,约有 3500 万人;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 9.3%,那么流动儿童失学人数就有 32

4、5 万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这个数字将会越来越多。另据调查,已入学流动儿童中约有 10%因家庭贫困难以维持学业。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欠佳且不稳定在义务教育弱势群体所处的地区,师资队伍极其薄弱,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特别在西部地区,教师队伍的数量严重不足,学历水平也严重偏低,教师的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和持证上岗制度还没有健全。据调查,相对于非弱势群体所在地区教师,高达 42.36%的此类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打算调动工作,教师的不合理流动,加剧了其学校教师短缺的矛盾,降低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二、义务教育弱势群体存在的原因众所周知,义务教育是国家提供给适学儿童的免费教育, “教育因义务

5、而变的和谐”的观点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但是,义务教育虽然解决了部分学费问题,但是由于更深层次的原因了导致了某些适学儿童仍然不能很好的接受义务教育,形成接受义务教育的相对弱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我国区域、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着义务教育弱势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由于受我国对外开放的影响,城乡经济水平、区域经济水平相差甚远。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比率 1995 年是2.79,而 2010 年达到了 3.35。而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比率为 1.5,超过 2 的极为罕见。同时,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尤其是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东西部地区内部经济发展水平都有很大的差距。在国家投入的用于发

6、展义务教育的资源一定且分配平均的情况下,物质的巨大悬殊必然造成投入义务教育的资源的差异,从而造成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水平的差异。而又由于我国区域、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在社会发展的较长时间内是存在的,导致义务教育中总有接受教育相对弱势的一方,所以义务教育弱势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2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加剧了义务教育弱势群体扩大的趋势。目前,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较落后地区之间不均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均衡。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不均衡。正是由于以上提到的不均衡,造成了义务教育群体发展不均衡,导致了困难或弱势群体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

7、机会较少,尤其是义务教育适学的农村儿童、城市外来民工子女、特殊教育系统的残疾和弱智人群等,在接受义务教育上处于相对不利地位,因此,进一步加剧了义务教育弱势群体扩大的趋势。3义务教育弱势群体保障机制缺失,使该群体受教育的境地得不到根本的改善。我国义务教育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义务教育政策法规不完善。到目前为止,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并不完善,某些具体的部门法的缺失现象严重,针对教育弱势群体的法律至今还没出台。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义务教育弱势群体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相应的管理职能缺位,特别是基层单位和企业普遍缺乏相应管理机构的支撑,对义务教育弱势群体开展扫盲、技能培训和劳

8、动力转移等方面的教育与培训的指导、监督和服务不到位。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不善。近年来,政府及教育相关部门下发了大量的经费用于发展义务教育,但是由于其经营不善,导致了经费的利用效率较低,甚至移为他用,没能缓解义务教育弱势群体更好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三、救助义务教育弱势群体的政策构想如何救助义务教育弱势群体,如何促进我国义务教育更好的发展,成为关注的教育热点,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救助义务教育弱势群体的政策进行构想:1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当前,我国政府及教育相关部门把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领域的大事来抓。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

9、0) 中明确指出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只有义务教育获得了均衡发展,教育公平得到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弱势群体才会不“弱势” 。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更好的救助义务教育弱势群体,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调整:明确职责任务,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队伍建设,均衡配置校长和教师资源。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大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教师的培训、交流力度,继续探索和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更加关注义务教育的内涵发展,在制定政策、配置资源、安排资金时优先保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10、。要尽快提高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完善政策措施,保障全体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激励机制。2落实扶持政策,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针对义务教育弱势群体适学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扶持政策,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30 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 ,应办好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各级政府要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资金,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教育、民政、卫生、残联等部门和单位要积极整合资源,统筹残疾人教育、康复和职业培训,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综合效益。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加强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领导和统筹,建立农民工

11、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确立定点学校,加强教育教学指导,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保障农民工子女在城镇就学、升学。做好返乡农民工子女就学工作,使他们尽快与当地儿童一样接受义务教育。各级政府要协调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实验区,探索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生活、心理和学习问题,保障留守儿童更好地接受义务教育。切实加强中小学校安全工作。强化管理、责任、制度和教育,加强中小学安全工作。落实学校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开展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溺水安全教育;健全和落实学校安全预警和应急制度、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12、学校安全事故通报制度。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和校车的安全管理。3促进义务教育弱势群体自身素质的提高,避免教育弱势群体的恶性循环。义务教育弱势群体不断扩大的一个主观原因便是义务弱势群体的甘于弱势,不作为。目前,我国针对其弱势群体已开展了一系列救助政策,义务教育弱势群体完全可以通过努力,获得与其群体规模相称的接受义务教育机会和升学机会,从而改善自身处境。但是大多数的义务教育弱势群体甚至其监护人由于自身素质较低,没有争取摆脱弱势地位的意识,从而代代相传,使这一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素质的改善,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投入,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让弱势群体享受先进的教育资源,尽快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从而避免教育弱势群体的恶性循环。参考文献1 董泽芳.教育社会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 王思斌.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3):19223 郑杭生、李迎生.社会分化、弱势群体与政策选择a.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 2002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c ,2003.74 陈晓蓓.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借读为主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新格局基本形成n.中国教育报,2003.12.115 丁 慧、王 林.弱势群体界定及其保护的法理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