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卷1解析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982018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卷1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09卷1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09卷1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09卷1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09卷1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卷1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卷1解析(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 年国家司法考试试题试卷一答案解析 试卷一 提示:本试卷为选择题,由计算机阅读。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勿在卷面上直接 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本部 分含 1-50 题,每题 1 分,共 50 分。 1.2007 年 12 月 26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 律至上”的重要观点。有关“三个至上”中“宪法法律至上”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宪法法律至上”是指宪法和法律在效力上地位相同,都具有最高效力 B.“宪法法律至上”仅仅强调实现法律效果,是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

2、引 C.肯定“宪法法律至上”是执政党在思想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转变 D.“宪法法律至上”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原则,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 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对“宪法法律至上”的理解。 选项 A 错误。宪法法律之上并不否认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 选项 B 错误。坚持“三个至上:必须体现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各个方面,必须贯穿于社 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各个领域,必须落实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各个环节和全部工作之 中。所以,说”仅仅强调实现法律效果“是不准确的,法律效果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外,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社会法律意识的价

3、值指引。 选项 C 正确。 “三个至上”的提出,标着着党在思想认识上完成了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 大转变。 选项 D 错误。我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定该原则。 2.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A.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权思想 B.马克思主义有关法的本质和作用的思想 C.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方法论 D.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选项 D 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基础,不属于理论渊源。 3.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本质区别,它与后者之间不存在

4、继承关系 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 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价值指引 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身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制度体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 选项 A 错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来源,是存在继承关系的。 选项 B 错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而不是经济思想。 选项 C 正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选项 D 错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制度体系。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

5、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有关这一表述,下列哪一说 法是不成立的?() 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逐渐结合的产物 B.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中国化进程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 C.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一次重大创 新 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的重大问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 选项 A 正确。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同中国国 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逐渐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经验的总结。 选项

6、B 说法不成立。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中国化进程就已经开 始,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司法实践中,逐步确立了平等与正义、 “共产党有犯法者从重治罪”等司法原则,为新中国的司法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选项 C 正确。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 1954 年 9 月 20 日通过,实现了马克思主 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一次重大创新。 选项 D 正确。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局的高 度,不断加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提出了“社 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崭新命题,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如何建设社会

7、主义法治国 家的重大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四次创新。 5.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这个理论体系包含邓小平 理论。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代表邓小平曾创造性地提 出一系列具体的法律思想。判断下列哪一项不是邓小平理论法律思想的重要内容?()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 B.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 C.用法律措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D.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选项 D 不属于邓小平理论

8、法律思想的内容。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 体,正式确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 中国化的第三次重大创新。 6.法律格言说:“紧急时无法律。 ”关于这句格言涵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在紧急状态下是不存在法律的 B.人们在紧急状态下采取紧急避险行为可以不受法律处罚 C.有法律,就不会有紧急状态 D.任何时候,法律都以紧急状态作为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法律的局限性。 选项 A 错误。任何时候都存在法律。 选项 B 正确。紧急避险行为是法定的免责事由。 选项 C 错误。紧急状态的存在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

9、。选项 D 错误。法律不是以紧急状态而是以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社会条件作为产生和发 展的根本条件的。 7.奥地利法学家埃利希在法社会学原理中指出:“在当代以及任何其他的时代,法的发 展的重心既不在立法,也不在法学或司法判决,而在于社会本身。 ”关于这句话涵义的阐释, 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法是社会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 B.国家的法以社会的法为基础 C.法的变迁受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D.任何时代,法只要以社会为基础,就可以脱离立法、法学和司法判决而独立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法与社会的关系。 选项 A 正确。社会性质决定法律性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归根结底的异议上最终决定着

10、法律的本质。不同的社会就有不同的法律。 选项 BC 正确。国家的法以社会的法为基础,法律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选项 D 错误。错在“任何时代”,比如英美法系的普通法就不能脱离司法判决而独立存在。8.摩奴法典是古印度的法典, 法典第五卷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妇女要终生耐心、 忍让、热心善业、贞操,淡泊如学生,遵守关于妇女从一而终的卓越规定。 ”第一百六十四 条规定:“不忠于丈夫的妇女生前遭诟辱,死后投生在豺狼腹内,或为象皮病和肺痨所苦。 ” 第八卷第四百一十七条规定:“婆罗门贫困时,可完全问心无愧地将其奴隶首陀罗的财产据 为己有,而国王不应加以处罚。 ”第十一卷第八十一条规定:“坚持苦行

11、,纯洁如学生,凝神 静思,凡十二年,可以偿赎杀害一个婆罗门的罪恶。 ”结合材料,判断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 的?()A.摩奴法典的规定表明,人类早期的法律和道德、宗教等其他规范是浑然一体的 B.摩奴法典规定苦修可以免于处罚,说明法典缺乏强制性 C.摩奴法典公开维护人和人之间的不平等 D.摩奴法典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与现代法律精神不相符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法的特征。 选项 B 错误。古印度法是印度奴隶制时期的法律制度,具有强制性。 选项 ACD 正确。作为一种东方奴隶制法,古印度法具有东方法和奴隶制法的共性,比如 维护君权、夫权、父权,维护奴隶主的特权,诸法合体,缺乏抽象概念和规则等。又独树

12、 一帜,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宗教密不可分;严格维护种姓制度;是法律、宗教、伦理等各 种规范的混合体。 9.关于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下列哪一说法可以成立?() A.作为一种法律思维活动,法律推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绝对事实和真相 B.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活动,法律推理完全独立于法律解释 C.法官在进行法律推理时,既要遵守和服从法律规则又要在不同利益冲突间进行价值平衡 和选择 D.法律推理是严格的形式推理,不受人的价值观影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 选项 A 不成立。法律推理是一种寻求正当性证明的推理,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推理才是一种 寻找和发现真相和真理的推理。

13、法律意义上的真实或真相其实只是程序意义上和程序范围 内的,或者说法律上的真实与真相并不是现实中的真实与真相。在具体操作上,进行法律推理,与其说是所追求绝对的真实,毋宁说是根据由符合程序要件的当事人的主张和举证 而重构的事实做出决断。 选项 B 不成立。法律推理不能完全独立于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是为了得出法律判决的结论, 找出确定的答案是法律推理的主要目的,而法律解释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法律的意义。 法律解释只是为法律论证提供了命题,命题本身的正确与否不是靠解释来完成的,它只能 通过法律论证的方法来加以解决。通过法律论证,法官们可以进行比较与鉴别,从各种解 释结果中找出最好的答案。 选项 C 成

14、立,选项 D 不成立。法律推理是人的推理,自然要受人的价值观的影响,不是完 全客观的。法官要在不同利益冲突间进行价值平衡和选择。10.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 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 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 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关于这一规定,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从法的要素角度看,该规定属于任意性规则 B.从法的适用角度看,该规定在适用时不需要法官进行推理 C.从法的特征角度看,该规定体现了法的可诉性特点

15、D.从法的作用角度看,该规定为行为人提供了不确定的指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法律规则的分类、法适用的一般原理、法的特征、法的作用。 选项 A 说法正确。按照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定的范围或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规则分 为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所谓强行性规则,是指内容规定具有强制性质,不允许人们 随便加以改变的法律规则。所谓任意性规则,是指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人们自行选择 或协商确定为与不为、为的方式以及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内容的法律规则。所以,该规 定属于任意性规则。 选项 B 说法错误。法律人适用有效的法律规范解决具体个案纠纷的过程在形式上是逻辑中 的三段论推理过程。 选项 C 说法正

16、确。法是可诉的规范体系,具有可诉性。既然属于法,也就具有可诉性特点。选项 D 说法正确。从立法技术上看,法律对人的行为的指引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确 定的指引,即通过设置法律义务,要求人们作出或抑制一定行为,使社会成员明确自己必 须从事或不得从事的行为界限。另一种是不确定的指引,又称选择的指引,是指通过宣告 法律权利,给人们一定的选择范围。所以,该规定为行为人提供了不确定的指引。11.物权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权人取得;既有所有权人又有用 益物权人的,由用益物权人取得。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法定孳息,当事人有约 定的,按照约定取得;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交易习惯取得。 ”关于这一规定, 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该规定属于法律要素中的确定性法律规则 B.该规定对于具有物权孳息关系的当事人可以起到很明确的指引作用和预测作用 C.该规定事实上允许法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以习惯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 D.对“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重要法律概念含义的解释应该首先采用客观目的解释的方法 答案:D 解析:本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