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素描课程中视觉思维训练方法研究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42979570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素描课程中视觉思维训练方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设计素描课程中视觉思维训练方法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设计素描课程中视觉思维训练方法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设计素描课程中视觉思维训练方法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设计素描课程中视觉思维训练方法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设计素描课程中视觉思维训练方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素描课程中视觉思维训练方法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设计素描课程中视觉思维训练方法研究设计素描课程中视觉思维训练方法研究内容摘要:在设计素描课程中,对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视觉思维训练入手,以激发学生的观察想象力为目的,通过打破常规的观察方法、观察经验,借助高新设备、技术,以多维和发散的非常态观察方式,训练学生的观察敏锐力和形态想象力,最终提升学生的造型创新力。关键词:设计素描 视觉思维 训练方法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 ”设计素描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国内有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没有美术基础。针对此类学生,国内各院校的设计素描教学重点在培养学生准确的对象造型

2、表达能力。笔者认为,这种脱离设计特殊性的教学模式,只能培养出缺乏创新性的具有肤浅形式主义观念的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是设计基础教育的灵魂,是设计教育的重中之重。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设计基础课程中显得无比重要。而以怎样的眼光来观察,往往是想象力的源泉、创作结果的关键性取向。一、高科技下的视觉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世界的分类包含两个存在: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自在世界即天然自然界,而“人化自然”即指被人类实践活动改造过并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类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形成更大规模的“人化自然” 。随着“人化自然”规模的拓展,我们可摹写的自然对象愈

3、来愈多,而随着高新技术设备的发展,我们所能观察到的自然也愈加变得宽广。面对全新的自然,面对传统没有记载过的物象,面对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是否也理应有“思变”的造型方法?这种“变” ,就来源于站在高科技平台上的新视觉思维方式。高科技给我们提供非常规观察方法的可能,非常规观察方法刺激我们的思维与日俱新,从而提升设计素描的造型想象力、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新思维又可转化为一种高科技,并反作用于现行思维向更高、更新去演化。当然,依赖科技可能会导致画面效果趋同、思维能力萎缩,对非常态下的自然态模仿,会导致画面缺乏人文性而显得机械。由此可见,高科技只是给我们提供技术可能性的工具,新思维才具决定性。在有些人手中

4、,相机仅仅是一个记录常态自然的工具,而有些人则通过相机记录一些非常态下的事物,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抽象思维的物化。所以,相机也有傻瓜相机与机械相机两种产品之分,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我们利用高科技是傻瓜式的还是非傻瓜式的,将决定最后的作品是否肤浅。在高科技、新思维共同引领下的设计素描造型创意,将变得无比宽广。二、视觉思维的物化在设计素描中表现对象时,首先要对此物象进行观察。在这一过程中,常态的视觉思维会作用于观察,并运用常态的观察方法捕捉一些常态的观察经验中的物象,这是学院的写生教育下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写生时,常态的视觉思维与方法往往引导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对事物概念化的捕捉,并以直叙的方式记录下写

5、实的自然物象。m弗尔沃林将再现的造型艺术分为再现自然和再现观念两种,由此分别称为物体造型和观念造型。根据这种理论,旧石器时代的造型艺术是物体造型;新石器时代以后,随着抽象思维的发展,才形成观念造型。以后,这两种类型在造型艺术发展史中并存。而学生在写生时所采用的造型观念,就是指再现自然的物体造型观,存在片面性,缺乏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回到感性的双向性的思维效应。实际上,除了在常态观察下能获取艺术感觉外,在一些非常态观察下获取的观察经验更能刺激人的艺术想象。比如,外可借助于一些高新仪器、设备来进行观察;内可依靠现代各高新技术理论研究成果,在新思维方式潜移默化的引导下予以观察。这些不同于以往的观察

6、方式,往往会刺激产生新颖的造型。将非习惯性、非定向的视觉思维方式与习惯性、定向的视觉思维方式一同纳入学院的观察性艺术,建构在常态与非常态双重观察方式下的观察性艺术,学生将拥有无穷的造型想象力与创造力。下面笔者将从非常态视觉思维与想象力的关系、常态与非常态的观察经验、常态与非常态的观察方法三个方面,探讨设计素描造型创意表现课程中新视觉思维的训练方法。(一)视觉思维与想象力的关系视觉思维直接影响着观察方法的选择。常态视觉思维即习惯性的视觉思维。非常态视觉思维则是一种发射性、多维性的视觉思维方式,是我们对现行的各领域的科学技术成果“高新仪器及高新理论”的善用,并借其力量,配合人类的智慧完成的一种全开

7、放的视觉思维方式。由非常态视觉思维所抉择的观察方法既是新思维的结果,也是新思维能力的表现。这将直接影响设计素描造型创意设计能否破除以往的束缚,获取一个全新的世界。如 1968 年,美国的一位母亲状告幼儿园,认为幼儿园教会自己3 岁女儿 26 个字母后,孩子再也不能将“0”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东西了,幼儿园应当对这种扼杀孩子想象力的后果负责。家长打赢了官司,并导致内华达州修改了公民教育保护法 。由此例可知,美国对想象力教育的重视。视觉思维方式与想象力密切关联,多维的、变量的非常态、非定向视觉思维,指向无穷的想象空间,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创造力的源头。(二)常态与非常态的观察经验一味选用常

8、态的、定向视觉思维,会让设计者错失许多曼妙的自然杰作,并形成定向、模式化的视觉思维方式,甚至会“视而不见”忽略一切的细节,其结果就是对观察现象概念化处理,导致常态观察经验的形成,并反过来作用于思维使之趋于僵化。由此可知,观察对象也理应宽广,除对物的关注外,对一些现象的关注亦不能忽略。前文提到过,物质世界的分类包含两个存在: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人们对物象的变化也务必关注这两个区域的所有现象,这将对开阔视野、拓展新思维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并可借此创造出属于艺术家自己的“第三自然” 。换句话说,即观察的触角要敏锐,对一些异样的观察经验的观察与提取,往往是获取灵感的来源。画家伦勃朗便是在一次无意中“看

9、到挂在父亲磨坊椽木上摇晃着的铁丝笼子里那些激动的老鼠那一刹那起”,获得了对光线的感悟,并成为表现“光”的艺术大师。同样,洒在脸上的百叶窗的影、透视变形的相片、观察的重像、动态的物象以及抽象的痕迹、网络世界,任何新兴事物、任何异样的观察经验,只要能体察得到,就有可能是突破自我的契机。(三)常态与非常态的观察方法除观察的对象要宽广外,观察的方法也要多角度。意大利画家奇里柯,曾谈到“每一物体有两个视角:平常的视角,这是我们时常的看法,每个人的看法;另一种是精灵式的和形而上的视角,只有少数的个人能在洞切的境界里和形而上抽象里看到”。常态的观察方法采用的是平常的观察视角,而非常态的观察方法则是形而上的观

10、察视角与非同平常的观察视角的集合。上文提到常态的观察方法主要是对物貌的观察,可分为常态的角度(位置) 、常态的距离、常态的观察工具(眼睛) 、常态的观察角色(无特殊身份,只停留于对事物的知觉认识) ,在这种观察方法下所看到的是概念化的物象特征。非常态的观察方法体现为对常态观察方法的拓展或反向,而这些观察方法中有些可借助一些高新仪器来实现。此外,观察位置的改变、观察角色的置换都能获取一些非常态的观察刺激。以下是对观察方法的分类解说。1.常态与非常态的观察工具常态的观察工具为人的眼睛。非常态的观察工具则是观察时借助一些高新仪器显微镜、凸透镜、凹透镜、放大镜、望远镜、照相机、扫描仪、摄像机等,以及通

11、过这些高新仪器所具有的特殊技术如红外线、摆动、彩色反转、多次曝光等,来获得一些非常态的视觉刺激,也叫“借物”观察。这些仪器技术可让人获得非常态的观察角度(位置) 、非常态的观察距离以及非常态的物象形态,并揭示一些异乎寻常的现象,给人带来无限的创作源泉,刺激人的新思维发展。2.常态与非常态的观察角度(位置)常态的观察角度(位置)表现为“平视状态下、正常视域范围内观察物象形态”的角度。俯视、仰视、动态观察、跨时空观察、透视都是非常态的观察角度(位置)下的观察方法。俯视、仰视表现为观察视角俯、仰的变化,而动态、跨时空、穿透性观察则是在改变观察位置、时间的情况下所获得的观察刺激。改变观察位置从不同角度

12、对同一物象的观察能获得不同体验,宋代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最能说明问题。而集合移动状态下多角度观察获取的对物象的认识,即为动态观察(不定位观察)方法;跨时空观察是不定时观察方法,可不定位也可定位,以此来获取对不同时空下的物象的全方位认识;透视观察法则是更改常理定位,体现出一种洞察内外的超能力。而借助现代高新设备可以获得更为宽广的观察角度(位置) ,如飞机上对城市的俯视、红外线对屋内的穿透、摄相机对花开花落的记录,均打破了人的常态视觉经验。3.常态与非常态的观察距离常态观察距离以人能清晰把握物象外在形态的全貌为标准。微观、宏观、近视、远视则是在无限远和无限近的观察距离下所采用的非常态观察方法,

13、它所认识的是物象的一部分或常态观察下不能把握的物貌。比如,借助显微镜微观下对花卉的观察,其纹理的美会掩盖其作为“花”的概念的美。而对麦田怪圈远视观察所得的几何符号,会掩盖其作为“麦”的本体物质的属性。4.常态与非常态的观察角色观察时,进行假想的角色置换即“借视” ,这也是形而上的观察视角作用的结果。文化观念、角色和行为方式的转换,必然引起思想方式、审美观念的深刻变化。设计并以不同角色和身份去观察,是获取多元的观察刺激,并将自我的认知向多元化转化的途径。而艺术家理应具备多元思维。设计艺术家的设计思维,应是包容各种审美需求的思维。其以艺术的名义的观察,必须是建立在所有行业的观察方式上的;以艺术的名

14、义的美的表现,也应是建立在所有行业的审美趣味上的。常态的观察角色会使许多的存在不为我们所感知、体现。借助高科技把艺术家的视线伸向各个角落,挖掘有机的、无机的元素充分展现美,并借新思维整合、表现,从而达到创造的目的。结语约翰奈斯比特在高科技高思维一书中说:“今天,木质纺织机包裹着纱线,是高思维。4000 年以前,在亚述与埃及,织布机是最先进的科技。矛、轮子、楔子、滑车,都曾是高科技。20 世纪 20 年代,装在塑料壳里的收音机是高科技,今天它始发思古之幽情的高思维。 ”由此可见,高科技、新思维具有历时性特征,面对学院以往的教育经验与教学成果,务必借用不断推进的高科技,使我们拥有跟进时代的新思维。从常态与非常态观察方法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寻取设计想象力、创造力,这一切来自于对高科技、新思维的认识与把握。在高科技、新思维携手并进的引领下,让人类的智慧在不断的积淀中升华,让传统不断前进。注释:约安尼斯凡隆恩.伦勃朗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57.杨身源,张弘昕.西方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656.约翰奈斯比特,娜娜奈斯比特,道格拉斯菲利普高科技高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34.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