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哲学基本问题的可变易性论辩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978588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哲学基本问题的可变易性论辩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传统哲学基本问题的可变易性论辩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传统哲学基本问题的可变易性论辩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传统哲学基本问题的可变易性论辩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传统哲学基本问题的可变易性论辩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统哲学基本问题的可变易性论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哲学基本问题的可变易性论辩(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传统哲学基本问题的可变易性论辩 【原文出处】学术研究 【原刊地名】广州 【原刊期号】200504 【原刊页号】7073 【分 类 号】B1 【分 类 名】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508 【作 者】林孟清 【作者简介】林孟清,温州大学社科部副教授。 (浙江 温州 325035) 。 【内容提要】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之所以不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在马克思哲学形 成时,争论的焦点不是由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所导致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而是在唯 物主义基础之上,关于唯物主义的实践性质和直观性质之争。马克思哲学着意论述的是实 践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摘 要 题】争鸣 【关 键 词】思维与存在/哲学

2、基本问题/实践/价值性/真理性 【参考文献】1刘怀惠.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过时了吗?J.现代哲学,1999,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还仅是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 对这一争论多年的问题的不同回答,直接关系到对马克思哲学性质或形态的不同界定。一 般而言,坚持马克思哲学之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形态的论者,对此问题总是作出前一种回 答;而主张马克思哲学之实践唯物主义形态的论者,则大多作出后一种回答。笔者赞同后 一种主张。以此立场去分析坚持马克思哲学之辩证唯物主义形态的论者的诘难,即可发现 这其中有着两个乍看

3、上去似乎很有道理的理由:第一是说,有实践唯物主义,就会有实践 唯心主义。那么,这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是根据什么来进行的呢?只能根据对思 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第二是说,实践也是一分为二的,有正确的实践,也有错误的 实践;有唯物主义的实践,也有唯心主义的实践。在实践中,存在着正确实践和错误实践 的对立。那么,要获得正确的即唯物主义的实践,也只有首先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可以看出,坚持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全部哲学因而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论 者的逻辑思路,就是将实践限制于唯物唯心的争论之中;既然实践也表现为唯物主义的实 践和唯心主义的实践,那么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就

4、应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 题。然而,假若说这些理由有所欠缺,那么症结就在于将马克思在哲学中如此看重的实践 仅仅看作是一种单纯的活动,因而要受唯物唯心之争的理论制约。但实际上,马克思的实 践唯物主义首先是关于实践的完整而丰富的理论,它形成于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批 判中,从而正是以超越(认识论哲学的)唯物唯心的对立为特征的。一、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针对的是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在马克思哲 学的形成中,基本问题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实践和直观之争,而不是旧哲学的基于认识 论问题的唯物唯心之争虽然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借助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黑格尔的唯 心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但是,

5、马克思哲学的真正形成,则在于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批判,在被誉为马克思新世界观萌芽之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被称为马克 思哲学观形成之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哲学讨论都是围绕着批判费尔巴哈 的观点展开的。因而,费尔巴哈哲学的性质如何,就关系到马克思哲学的性质界定。费尔 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是一种什么样的唯物主义?学术界一般有四种称谓,即自然的唯物主义、 直观的唯物主义、人本学的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那么,究竟哪一种唯物主义 才是费尔巴哈哲学的真实性质呢?笔者以为,说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自然的唯物主义是 明显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自然的唯物主义是见物不见人的唯物主义?它只将自然界作

6、 为研究的对象,人则被排斥于哲学的研究之外。费尔巴哈恰好相反,他对唯物主义哲学的 重大贡献,也许可以说就是把人引进了哲学,他曾明确地将自然界和人确定为哲学的本质。 说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也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国内已有论者 指出,马克思从来没有批评过费尔巴哈哲学缺乏辩证法,没有说过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相反马克思在崇拜费尔巴哈的时期,还肯定过“费尔巴哈的辩证法” 。 那么,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否是人本学的唯物主义呢?费尔巴哈把人作为哲学的本质, 他的唯物主义确实是以人为本的。但是,自他而后,哲学基本上都是以人为本的,比如马 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以及当代的人

7、本主义哲学即是如此。因此,将费尔巴哈的哲学确定为 人本学的唯物主义,就会因其与另外的以人为本的唯物主义哲学无法区别而难以显示自身 的特有性质。对此,马克思在提纲中一开始就说,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 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2(P16)从客体的 形式去理解事物是 17、18 世纪的唯物主义,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的就是费尔巴哈的唯 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马克思曾清楚地指出:“直观的唯物主义,即 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 。2(P18)直观是与实践直接对立的。原来,费 尔巴哈虽然把人引进了唯物主义哲学,但他对人的本质的

8、规定,却是从人的生物属性着眼 的。在他看来,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作为人的诸本质中最高层次的本质,或者说称得上 人性或人的本性的东西只有一个,它就是精神;而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有三个要素,即理 性、意志和情感,理性的功用是认识,意志的功用是向善,情感的功用是爱,因此人的本 质就是认识、德行和爱。被如此规定的人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时,他对外部世界就自然而 然地持一种直观的适应的态度。所谓直观,就是对外部世界进行直接地观察认识;所谓适 应,就是不积极地作用和改变外部世界。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则将实践规定为人的本质, 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能动地作用和改变外部世界的实践性,因而马克思在提纲中多次提 到“革命的”

9、 、 “实践批判的” 、 “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 “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和“问 题在于改变世界”等。如果说马克思的哲学形成于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批判,那么,相对于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的直观性,马克思新形成的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即“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 的唯物主义” 。第一,马克思哲学形成时的理论争论不是发生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 而是发生在唯物主义内部,或者说是发生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费尔巴哈的哲学是唯物主 义的,马克思的哲学也是唯物主义的;在唯物主义的一般立场上,二人并无原则性的分歧。 第二,在共同的唯物主义立场上,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哲学之争的焦点是对唯物主义性质的 确认;也就是

10、说,是直观的唯物主义,还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之直观性质和实践 性质的争议,就区分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实践 的唯物主义。由这两点可以进一步得出如下的结论:既然马克思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都是 唯物主义,那么在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中所形成的马克思哲学,其与前者的划界标准就 不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就是说,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相对应的是(费尔巴哈) 直观唯物主义,而不是所谓的实践唯心主义。既然如此,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起码在马克思哲学形成时期,并不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 而从马克思所重视的唯物主义之直观性和实践性之分看,马

11、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应是实践 与存在的关系。如果比照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划分,则就是:首先,世界的 本体是什么?是人的能动的实践,还是作为人的实践对象的存在?其次,实践与存在的关 系如何?实践可否改造存在并且如何改造存在?在此,还须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历史观的批判。马克思说:“当费尔巴 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 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2(P50)从中似可看到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之间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然而,费尔巴哈成为历史唯 心主义者的根源并不在于他对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于人

12、的意识之外)的看法上,而在于他 对人的本质(是否真实反映了人的本性)的看法上。对此,马克思曾作了深入的说明: “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并且仅 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 ,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 是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 。 ”2 (P50)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实践,而在费尔巴哈看来,人的本质是直观,甚至是 爱。因而他并未真实地揭示人的本质,他对人的本质的界定是一种臆想,因而是唯心主义 的。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不是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立场导致他对人 的本质的非真实

13、的界定,而是他对人的本质的非实践的观点导致了他的(历史观的)唯心 主义。与传统的观点相反,不是唯物唯心之争规定了实践,从而有什么实践唯物主义和实 践唯心主义;而是实践规定了唯物唯心之争,坚持人的本质的实践性,就是(历史)唯物 主义,坚持人的本质的非实践性,就会导致(历史)唯心主义。由于马克思已将哲学从认 识论阶段发展到实践论的新阶段,在实践论哲学中,实践已超越了认识论哲学的唯物唯心 之争,因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之认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就不再是马克思实践论哲学的基 本问题。二、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实践性首先是关于实践的理论,并非仅仅是一种活动; 其科学实践观之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已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14、问题看作哲学的一般前提, 而不再是哲学的主要的或基本的问题马克思以实践为根本特征的唯物主义哲学,其“实践”性质决不仅仅是指单纯的行动 或活动。就像解释世界的近代认识论哲学呈现为关于认识的一套理论体系一样,继之而起 的马克思的改造世界的实践论哲学也首先是关于实践的完整的理论学说。传统观点将实践 作了“仅仅是一种活动”的处理;仅是一种活动的实践可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但是,只要 展示出马克思实践观念之丰富而深刻的哲学理论意义,即可看出这种简单化做法的不妥。关于马克思实践学说的全部丰富性,笔者曾概括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三大学说” ,即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人在对象化活动中产生了异化现象及对其的克服

15、;人在对象 化活动和克服异化活动的连续进行中趋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本质是实践,而实践的 实质则是人与外部世界的相互的对象化活动,即一方面人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外部 世界,让外部世界按人的愿望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性质和规律也同时对象化到 人自身,促使人自身的各种潜能、素质得以发挥和发展。然而人的对象化活动并不是每一 步都符合人的愿望的,有些对象化后果不但意想不到,还对人不利,这就是伴随着对象化 活动一并出现的异化现象,有时可达到异常尖锐的程度,比如马克思深入分析和批判的 “异化劳动” 。异化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又是可克服的,人们可以将异化的后果再当做对 象化的对象进行新的对象化活

16、动,从而将其克服。对象化和克服异化的连续不断的进行, 人就不停地获得外部世界的各种性质、规律和知识,不停地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和改变外部 世界,从而也不停地激发和促进自身各种潜能、禀赋、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当实现了“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这两个前提时,人也就成为自由而全 面发展的人,即“有个性的个人” 。实践内涵的丰富性源于马克思所倡导的实践本身就是目的性和手段性的统一。实践是 人对外部世界的能动的作用和改造;然而人的实践活动并不仅仅停留在对外部世界的改造 上,而是透过这种改造活动显示实践的人趋于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意向,因而自由而全面发 展就成为实践的内在目的;不过这一目的的实现又只有通过人的外在的改造活动,因而改 造世界就成为实践目的实现的手段。实践由此构成目的性和手段性的统一。目的性是一种 理想性,理想性也就是价值性,因而实践之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的性又表现为马克思实践 哲学的价值性,即成为人们实践活动追求的价值目标和评判实践对错的价值标准。表现为 实践之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