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类教学实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964082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27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类教学实录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散文类教学实录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散文类教学实录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散文类教学实录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散文类教学实录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散文类教学实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类教学实录(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教案(3 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设计】本文是一篇美文,可以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画面上的比较和配乐朗读。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内容及步骤】课时 1 一、导入新课: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你学过哪些有关“春

2、天”的诗歌呢?请大声朗读出来,让大家共享,好吗?(学生朗读,教师解析。)今天我们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内容就多了,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作者简介:朱自清( 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东海县人。 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1931 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

3、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 年 7 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 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 月病逝于北平。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 26 种,约二百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配乐),并且思考: 读一读,写一写。朗润( r n) 酝酿( ni ng) 黄晕( y n) 宛转( zhu n)嘹( li o)亮水涨( zh

4、?ng)抖擞( d u s u)精神应和( ha )薄( b?)烟黄晕( y n)捉迷藏( c ng ) 宛转( w n zhu ?n)散( s ?n )在草丛里嘹( li o)亮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赶趟儿:凑热闹。朗润:明亮润泽。课文中指山形清晰,山色润泽。抖擞:振作酝酿: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伙伴。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写作:婉转。嘹亮:声音清脆响亮。黄晕:昏黄不明亮。静默:宁静沉默;不发出声音。花枝招展: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思考:课文分为哪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1)是盼望春的

5、到来。(盼春)第二部分( 27)具体描绘春天到来时自然的不同景物。(绘春)第三部分( 810)写的是作者赞美春天。(颂春)教师小结: 朱自清先生以急切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细腻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其中:“盼春” 是本文的开端, 作者满怀期待与喜悦,采用拟人化手法, 描绘春天在“东风”吹拂下姗姗来到人间。“绘春”主要是作者全面而精细地观察和描绘了春天到来时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得生动有趣。“颂春” 是本文的结尾部分,以三个比喻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深化题旨,归结全文。 文章的重点是第二部分“绘春”。作者以充满诗意的语言,精心选择了最具春

6、天特征的几个具体画面,形象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谁来说说共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你能分别为它们取个名字吗?六幅图画:第2 自然段是春归图。第3 自然段是春草图。第4 自然段是春花图。第5自然段是春风图。第6 自然段是春雨图。第7 自然段是迎春图。点拨:这几幅图画为我们描绘出了浓郁的春色。每幅图画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角度都不同,但都抓住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融入另外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板书设计如下:盼春( 1):急切总写春归图(2)春草图( 3)春绘春( 2-7)春花图( 4)细腻描绘春风图( 5)春雨图( 6)迎春图( 7)颂春( 8-10):新、美、力2、朗读指导。朗读要求:读音正确,声

7、音洪亮。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变化。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课时 2 三、赏析课文。(导读促学,授知授法)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1、简析“盼春”。出示问题组: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

8、们?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 “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 山清水秀。 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 所以水 “涨”起来了。 “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小结: 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一部分的学习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 然后引

9、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其内涵。)学生品读、揣摩语言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 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意境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性学习。3、 春草图(第3 自然段) 第 3 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明确:第 1 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 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 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

10、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 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这一段用词非常准确。试举例说明。明确:A、“偷偷”,这里是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B、“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C、“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D、“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到春草的勃勃生机。E、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写儿童的活动实际

11、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写儿童的天真活泼, 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生机。用了“坐” “躺”“打滚”“踢”“赛跑”“捉迷藏”等动词。侧面表现春草带给人的欢乐。F、“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明确: 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感受,充满活

12、力。4、春花图(第4 自然段) 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明确: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的。同时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明确:“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明确:不能颠倒。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一对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

13、树上”的花的?明确: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因为“闹”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写“花下”只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明确: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 “遍地”和“杂样儿”从什么角度写野花?明确:“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 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明确: 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

14、喜爱的样子。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又互补: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5、春风图(第5 自然段) 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明确: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解说:六种感官角度: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感觉。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 听觉写

15、春风。 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 “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 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 此起彼落。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明确:引用是一种修辞。“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

16、?明确:采用比喻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明确: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无味为有味了,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 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有没有关系?明确:“青草味儿” 照应了 “春草图” ,各种花的香照应了“春花图” 。风里带来的 “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总的是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 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作者是怎样化无声为有声的?明确: 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课时 3 6、春雨图(第6 自然段)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明确: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体会“斜”“织”“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