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公务员考试申论文章分论点之传统文化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914653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公务员考试申论文章分论点之传统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4公务员考试申论文章分论点之传统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4公务员考试申论文章分论点之传统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4公务员考试申论文章分论点之传统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公务员考试申论文章分论点之传统文化(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1. 中国 5000 年的辉煌历史和文化源头在夏商周,这是中国文化的前轴心时代,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中国史学界一直坚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母源与主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人类文化史上,有亚非欧五大文化中心,即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的古埃及地区,西亚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南亚次大陆地区,中国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和欧洲爱琴海的克里特岛。唯一有史料可查,绵延 5000 年不断的只有中原文化。华夏历史文化一向主张创新,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要求君子“与时偕行”,每天都要进步,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诗经称:“

2、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是继承商而来,虽是旧邦,使命是新的。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旧邦,但有新命,新命就是现代化。商周时期的人为了让子孙牢记使命,不断创新,把这些话刻在器物上,甚至要求他们做到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不要保守,要创新,要进步。早在周朝人们就认识到创新有利于发展,不创新就会落后,落后就没有生命力。河南提出创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重心是传承和创新。传承和创新是中原区域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是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壮大并得以提升的。要想认识、了解和传承华夏历史文化,就必须对华夏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分辨其精华和糟泊,取其精华为今所用。所谓创新,就是要适

3、应时代的需要,实现华夏历史文化的现代性、创造性转化,融入现代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活力,让华夏历史文化转化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物质和精神动力,为中原崛起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2. 传统文化所彰显的魅力屡屡让世人惊叹,加之传统文化的稀缺性,国学经典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世界几大古文明只有中国文明一以贯之,延续至今,没有断裂,中华文明的消化力与顺应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尽管众多专家学者与国学爱好者也都组织过各种活动,试图让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发扬光大,但影响甚微。一方面是由于规模不够,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要在全社会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范围内形成

4、影响,必须分阶段施行,由有影响力的“国学信徒”去影响更广泛的人群。“国学启蒙教育师资班”项目负责人之一的李广斌教授谈在接受采访时就谈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否承载“师道”,是否具有师德师品和能力,直接决定着文化推进的效果。就国学教育的推进来说,首先要让我们的老师了解国学经典,领悟到国学经典的精髓,才能带动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现在全国各地大量的幼儿园和小学开始重视国学特色,但是真正懂国学,能够教好国学的老师却不多,出现了大面积的“教师荒”,这是国学教育推进的障碍。“如果让一批没有资质的老师去作传统文化的宣传者,贻误自己事小,贻误一批批的孩子事大。我们授课老师迫切需要提高传

5、统文化知识水平和经典教学水平,才能对得起为人师表这几个字。”李广斌如是说。3. 中国在上世纪 70 年代百业待兴、资金短缺之际,毅然决定免除日本1200 亿美元对华战争赔款。面对南海岛屿归属争端,中国政府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加以解决。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欧美对华保护主义抬头,甚至强迫人民币升值,而中国却对欧洲派出大型采购团,对美国扩大进口,用实际行动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推动全球经贸合作。论语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指君子能坦然原谅别人不了解自己的德行。左传载“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是对他人犯错的宽容和对改过自新的鼓励。中国古人讲“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是指以恩惠和公

6、心去对待怨恨。中国是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德不孤,必有邻。通过文化交流、经贸往来和外交活动,中国文化精神及内在的价值理念已经走出亚洲,走向世界,并终将为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作出独特的贡献请你根据给定材料,围绕“弘扬传统文化”写出文章的分论点。要求:紧扣材料,结构工整,分论点明确。【标题】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弘扬传统文化 促进文化传承【分论点一】弘扬传统文化要注重挖掘精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土壤,是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追

7、求理性和情感交融的人生,认为“乐与政通”、“人皆可以为尧舜”;注重学习和人格完善,追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等等。这些思想对于推动人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是非观、义利观、人生观,注重挖掘符合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阐发,并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分论点二】弘扬传统文化要注重文化交流。开放包容、兼容并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文化,在其发展历程中就吸收了道家、墨家、法家、禅宗等思想来丰富自己,汲取了外来的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等的有益成分来发展自己。中国是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德不孤,必有邻。通过文化交流、经贸往来和外交

8、活动,中国文化精神及内在的价值理念已经走出亚洲,走向世界,可以说,正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中华传统文化才获得了新鲜的血液,不断提升和发展自己。【分论点三】弘扬传统文化要注重文化创新。华夏历史文化一向主张创新,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要求君子“与时偕行”,每天都要进步,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诗经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是继承商而来,虽是旧邦,使命是新的。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只有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只有不断丰富文化的生产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方式和表现形式,特别是高度重视网络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得到传承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