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_心理学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907832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格式塔_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格式塔_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格式塔_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格式塔_心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格式塔_心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格式塔_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格式塔_心理学(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格式塔格式塔_ _心理学心理学格式塔_百度百科我的百科 我的贡献草稿箱 U24u1 初级编辑 三级(994) | 我的百科 | 我的知道 | 我的消息(0/38) | 我的空间 | 百度首页 | 退出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帮助设置首页 自然 文化 地理 历史 生活 社会 艺术 人物 经济 科学 体育 春节 编辑词条 格式塔 通俗地说格式塔就是知觉的最终结果。是我们在心不在焉与没有引入反思的现象学状态时的知觉。【格式塔】 系德文“Gestalt”的音译,主要指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将这种整体特性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产生了格式塔心理学,其创始人是韦特墨、

2、考夫卡和苛勒。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部分依从于整体。他们通过实验的方式证明感知运动不等于实际运动,也不等于若干的单一刺激,而是与交互作用的刺激网络相关,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简单相加之和。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主张格式塔效应的普遍有效性,认为可以被应用于心理学、哲学、美学和科学的任何领域。主张研究应从整体出发,考察以便理解部分。20 世纪 30 年代后,他们把格式塔方法具体应用到美学中,与心理的各个过程结合,促进了具有格式塔倾向的美学研究。如把对视觉的研究与对艺术形式的研究结合,视觉成为对视觉对象结构样式整体把握的感觉能力。格式塔心理学为社会心理学、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曾在西方

3、心理学界引起很大的轰动。如今格式塔方法已渗入许多领域的研究方法,但学说内部仍有很多关于结构的基本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因此学说现仍在不断修正改进之中,格式塔对西方文艺界、美学界的影响延续至今,如美国美学家安海姆曾将格式塔方法应用到艺术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奥地利理论家埃伦茨韦格和美国音乐家迈耶也成功地应用了这一方法。 “格式塔” (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 。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

4、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例如, “有角的”或“对称的”是指具体的三角形或曲调,而非第一种涵义那样意指三角形或时间序列的概念,它涉及物体本身,而不是物体的特殊形式,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即任何分离的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这一流派不像机能主义或行为主义那样明确地表示出它的性质。综合上述两种涵义,它似乎意指物体及其形式和特征,但是,它不能译为“structure” (结构或构造) 。考夫卡曾指出:“这个名词不得译为英文 structure,因为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争论的结果,structure 在英美心理学界已得到了很明确而很不同的含义了。 ”因此,考夫卡采用了 EB铁钦纳(

5、EBTitchener)对 structure 的译文“configuration” ,中文译为“完形” 。所以,在我国,格式塔心理学又译为完形心理学。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等过程。广义地说,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用格式塔这个术语研究心理学的整个领域。二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 1912 年。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

6、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19 世纪末,以冯特(WWundt)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倡导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家称之为“束捆假设” (bundle hypothesis)的元素说,认为复杂的知觉是简单感觉的束捆,意识经验是各种简单元素的群集。正如 RS伍德沃斯(RSWoodworth)所说,1912 年对于心理学的旧理论来说,是一个烦恼的年头:行为主义在美国对构造主义发起猛烈抨击,与此同时,格式塔心理学在德国对构造主义进行讨伐。开始时,这两种运动都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学说,后来,两者逐渐互相对立起来。它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前者完全拒绝讨论意识,

7、甚至不承认意识的存在;后者则承认意识的价值,只不过不同意把意识分解为元素。格式塔心理学把构造主义的元素说讥称为“砖块和灰泥心理学” ,说它用联想过程的灰泥把元素的砖块粘合起来,借以垒成构造主义的大厦。问题在于:一个人往窗外观望,他看到的是树木、天空、建筑,还是组成这些物体的各种感觉素质,例如亮度、色调等等。如果是前者,则构造主义的大厦就会倒塌。GA米勒(GAMiller)曾举过一个有趣的例子,用以说明当时格式塔心理学的声势和构造主义的困境:当你走进心理学实验室,一个构造主义心理学家问你,你在桌子上看见了什么。“一本书”“不错,当然是一本书。 ” “可是,你真正看见了什么?”“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8、我真正看见什么?我不是已经告诉你了,我看见一本书,一本包着红色封套的书。 ”“对了,你要对我尽可能明确地描述它。 ”“按你的意思,它不是一本书?那是什么?”“是的,它是一本书,我只要你把能看到的东西严格地向我描述出来。 ”“这本书的封面看来好像是一个暗红色的平行四边形。 ”“对了,对了,你在平行四边形上看到了暗红色。还有别的吗?”“在它下面有一条灰白色的边,再下面是一条暗红色的细线,细线下面是桌子,周围是一些闪烁着淡褐色的杂色条纹。 ”“谢谢你,你帮助我再一次证明了我的知觉原理。你看见的是颜色而不是物体,你之所以认为它是一本书,是因为它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仅仅是感觉元素的复合物。 ”那么,你究

9、竟真正看到了什么?格式塔心理学家出来说话了:“任何一个蠢人都知道, 书是最初立即直接得到的不容置疑的知觉事实!至于那种把知觉还原为感觉,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只是一种智力游戏。任何人在应该看见书的地方,却看到一些暗红色的斑点,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病人。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知觉到的东西要大于眼睛见到的东西;任何一种经验的现象,其中的每一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是因为它与其他部分具有关系。由此构成的整体,并不决定于其个别的元素,而局部过程却取决于整体的内在特性。完整的现象具有它本身的完整特性,它既不能分解为简单的元素,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元素之内。三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

10、一,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采纳并坚持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心物场(psycho-physical field)和同型论(isomorphism) 。考夫卡认为,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不一样。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 ,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physical field) 。为了说明两者的关系,可用图 1 为例。这是一种人们熟知的视错觉。不论观察者对该图观看多长时间,线条似乎都是向内盘旋直到中心。这种螺旋效应是观察者的知觉产物,属于心理场。然而,如果观察者从 A 点开始,随着曲线前进 360 度,就又会回运到A;螺旋线原来都是圆周,

11、这就是物理场。由此可见,心理场与物理场之间并不存在对应的关系,但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却是两者结合而成的心物场,同样一把老式椅子,年迈的母亲视作珍品,它蕴含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而在时髦的儿子眼里,如同一堆破烂,它蕴含着在女友面前陷于尴尬处境的危机。心物场含有自我(Ego)和环境(environment)的两极化,这两极的每一部分各有它自己的组织(organization) 。这种组织说明,自我不是欲望、态度、志向、需求等等的束捆,环境也不是各种感觉的镶嵌。环境又可以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geographicaland behavioural environments)两个方面。地理环境就是现实的

12、环境,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在考夫卡看来,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为此,他曾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一个冬日的傍晚,于风雪交加之中,有一男子骑马来到一家客栈。他在铺天盖地的大雪中奔驰了数小时,大雪覆盖了一切道路和路标,由于找到这样一个安身之处而使他格外高兴。店主诧异地到门口迎接这位陌生人,并问客从何来。男子直指客栈外面的方向,店主用一种惊恐的语调说:“你是否知道你已经骑马穿过了康斯坦斯湖?”闻及此事,男子当即倒毙在店主脚下。那么,该男子的行为发生于何种环境之中呢?考夫卡认为,在他骑马过湖时,地理环境毫无疑问是湖泊,而他的行为环境则是冰天雪地的平原。倘若那个男子事先知

13、道他要途经一个大湖,则他的行为环境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正因为他当时的行为环境是坚硬的平地,才在闻及他骑马穿过湖泊时大惊毙命。所以,在考夫卡看来,行为受行为环境的调节。但是,行为环境在受地理环境调节的同时,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场也在运作着,它表明有机体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由自我一行为环境地理环境等进行动力交互作用的场。例如,一个动物受到某一障碍物的阻挡(地理环境) ,无法获得置于障碍物后面的食物(行为环境) ,在这样一种心物场中,自我的张力是明显的。当顿悟使这个场获得重新组织时,也即当动物发现它可以绕过障碍物时,问题就得到了解决。问题的解决使动物得到食物,同时清除了这一心物场中的张力。这里,一个重要的

14、内涵在于:动物在产生一个真正的心理问题之前,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情境的所有因素。如果动物不知道障碍物后面有食物,即没有行为环境,问题就不会存在,因为产生不了心物场的张力;如果动物知道障碍物后面有食物,但它的自我没有这方面的欲望或需求,问题也不会存在,因为同样产生不了心物场的张力。以此类推,地理环境也是如此。同型论这概念意指环境中的组织关系在体验这些关系的个体中产生了一个与之同型的脑场模型。考夫卡认为,大脑并非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感觉运动的连接器,而是一个复杂的电场。例如,让被试坐在暗室内,室内有两个光点交替闪现。当两个光点闪现的间隔超过 200 毫秒时,先见到第一光点,后见到第二光点,两者

15、均静止不动;当间隔只有 30 毫秒时,被试则同时看到两个光点,它们也静止不动;但是,当间隔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为 60 毫秒时,被试则看到一个处于连续运动的光点。被试在事实上无运动的情境里觉察到明显的运动,说明光点引起了相互交迭的两个脑场,使之产生运动感觉。在一个问题情境中,心物场的张力在脑中表现为电场张力;顿悟解除脑场张力,导向现实问题的解决。正是由于考夫卡坚持心物场与脑场之间在功能上是同型的,从而使他在对经验和行为作出整体的动力学解释时幸免于二元论。格式塔同型论与神经系统机械观相对。神经系统的机械观认为,神经活动好比一架机器的运作,它不能组织或修改输入机器的东西,正像“记忆机器”忠实地复制知

16、觉印象一样,它的机械性使知觉印象与其皮质复本之间在大小、形状和组织方面是一一对应的。由此推论,对每一知觉过程,脑内都会产生一种与物理刺激的组织精确对应的皮质“画面” 。例如,一个人看到一个十字形,视觉区的皮质神经元就会被激活为一种十字形的形式,其视网膜意像与皮质之间具有一对一的对应,正如视网膜意像与刺激图形具有类似的对应一样。为了反对这种机械观,考夫卡以似动实验为例论争道:既然经验到的似动和真动是同一的,那么实现似动和真动的皮质过程也必定是类似的。但是,这种同一是指经验到的空间秩序在结构上与作为基础的大脑过程分布的机能秩序相同一,是指知觉经验的形式与刺激的形式相对应,而非刺激与知觉之间一对一的对应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是现实世界“真实”的表象,但不是它的完全再现。它们在大小和形状方面并不等同。正如一张地图不是它所代表的地域的精细复制。它有逐点的对应,有关地区的特征都在图上表示出来。但是,也有歪曲,地图只是它所代表实地大小的一个分数,地图的曲线在现实中可能不那么分明,有些特征可能被略去。然而,正因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