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中感悟理财真谛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907457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传统文化中感悟理财真谛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传统文化中感悟理财真谛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传统文化中感悟理财真谛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传统文化中感悟理财真谛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传统文化中感悟理财真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传统文化中感悟理财真谛(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传统文化中感悟理财真谛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积淀了丰富的、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的传统文化和智慧结晶,其 中有很多今天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历经数千年的时光打磨,非但没有 被历史所淹没,反而愈发折射出它永恒的光芒。这些揭示了自然法则和为人处世之道的传统文 化精髓,使一代代炎黄子孙找到了最深层的民族认同感,也由衷地产生了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 明的自豪感。其中,在一系列浩如烟海的传统中,有相当一部分朴素的生活观念,影响并形成了 中 国人的财富观和理财之道。它们或记载于史书正记、或散见于野史和民间传记、或记载于家谱 家训之中,但更多的是广泛流传于民间。通过数千年的言传身教、代代相

2、传的方式,完好地保 存了先祖们的智慧精华。这些被称之为“无形的记忆、有声的化石 ”的文化遗产,是形成东方人 财富观的重要基石。它们已经变成一种基因,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管里,是我们炎黄子孙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构成。下面我们不妨试举几例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生活理财口头 语,来看看传统文化中的理财观,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一、“勤俭持家,量入为出 ”。相信我们都几乎是听着这些最朴素的教诲长大的一代。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些耳熟能详 的声音渐渐少了,进而被强大的所谓“现代消费观 ”所取代。如:超前消费、透支消费、信用卡 消费等。年轻人开始盛行 “月光族”,甚至已经到了完全无所谓的地步。不敢大

3、把花钱被视为观 念落伍和为人吝啬的表现,后来又演化为中国先富起来的富豪们的“奢侈消费 ”。一顿饭几十万、 一瓶进口化妆品四、五万,买一个车牌号几十万,添一辆顶级名车七、八百万等等不一而足。 他们挥金如土的消费方式,每每让秉承“节俭持家、量入为出 ”的草根们目瞪口呆、无话可说。 父母的多年教诲,什么有二分钱办二分事、千万不要让自己做过头事等一时间显得苍白无力、无处 藏身。很多商人更是勇气过人、胆大包天,有二分钱就敢去干十分事。通过层层包装、借壳重 组、伪造财务等种种不可告人的手法,向私人、银行、社会等各机构不断融资,将“空手套白狼 ” 的技艺玩得娴熟自如。一旦纸包不住火的时候,要不“要命一条 ”

4、,要不连夜潜逃异国他乡,过 上颠沛流亡的生活。2005年,JP摩根对全世界的亿万富豪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是80%的亿万富豪守住财富时 间不超过20年。在导致财富流失的三大途径中,“挥霍无度 ”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古人很形象 地把这一现象称之为:再多的钱,也会“坐吃山空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能将财富保持并延续 下去的富有之家,必是勤俭持家者。有些富人的生活行为甚至被人称之为“吝啬、抠门 ”也不奇怪。 所以古人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朴实无华的警语,深 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我的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相互依赖的辩证关系。以 及儒家“节用爱人 ”的人本理

5、念。所以凡无端浪费资源、暴殄天物者,古人认为:必遭天谴。 善待环境、保护生态、珍惜资源应成为现代人理财观的必备思想。其实这次暴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 最终演变为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它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源于人的贪婪本性。但它的主要表现形 式,正是违反了我们老祖宗唠叨的 “量入为出 ”古训、而 “超前消费 ”引发的。因为自上世纪八 十年代始,随着美国经济的日益强大,美国人即开始风行信用卡透支消费、超前消费的潮流。 殊不知,凡事过犹不及。美国经济在这次金融危机的打击下,遍体鳞伤、损失惨重。那些收入 原本很低,却敢大胆买房、透支消费的人,在突然暴发的经济危机之下,一夜之间,有近千万 沦为房奴、几千万人更是面

6、临着生计都无法维持的窘迫局面。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曾说过: 天下之事,常成于节俭,而败于奢靡。这句话今天看来,依然发人思深,使人警省。二、“居安思危,积谷防饥 ”。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古代帝王出于对战争和荒年的威胁,就提出了“积谷防饥 ”,这一 具有居安思危意识的口号。 2000多年来,这种意识已形成了中华民族强烈的忧患和危机意识。 古人认为:若在丰年,积谷一年,可防灾年三个月的饥荒,若能积谷三年,便可防一年的灾荒。 这样一来就能实现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生活。这种意识,其实和我们今天在理财活动时,所强调 的理财是一个系统的规划和一生的规划是如出一辙的。因为理财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有钱的

7、 时候要想到没钱的时候、年轻的时候要想到年老的时候、身体健康的时候要想到身体不好的时候、 经济环境好的时候要想到经济环境变化的时候。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几千年的儒家文化传承中, 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居家生活,乃至在现代理财观中,也无不得到了 最好的体现和结合。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不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指导意义,它在现代企 业经营中也具有同样的价值。根据中国企业家协会的统计显示:稳定的现金流是企业渡过危机 的生命线。在总资产中,保持合理的现金流,是当今很多一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之 一。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首批应声倒闭的企业,绝大多数不仅是因为产业结构的对外依赖性

8、所致,更多的是企业在经营中缺少“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的危机经营意识所至。平时企业的 现 金流本身就一直绷得过紧,一旦市场有变,必然立即缺氧,无法从容应对。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散之有方 ”。虽然在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一直提倡要重义轻利。孔子“罕言利”;孟子 “何必曰利 ”。但他们也不是完全拒绝财富对生活的价值。对待财富,他们更强调要“生财有道、 取信于民 ”。金钱对生活的影响,使古人并没有一概否认其的价值和好处。但古人更重视生财 有道。何为生财之道呢?这里显然指的是获取财富的途径要走正道。不能为了达到钱财的目标, 而不择手段,丧失做人的起码原则。不顾亲情和友情的宝贵,见利

9、忘义而反目成仇。甚至为了 获取不义之财,就能昧着良心,做出一些触犯国法的伤天害理之事。或者当自己有了几个钱以 后,就开始六亲不认,进而做出一些为富不仁、触及人伦道德底线的恶行。现在社会上的一些 权贵们信奉:有钱就可以摆平一切。暴富者也认定:钱能通神。殊不知,钱永远摆不平的是世 道人心。钱能通神。但别忘了,钱也能通死神。世上有多少人为名为利,费尽心机、机关算尽, 最终却落得个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的下场,不亦悲哉!只有通过自己的汗水和智慧,用正当 合法的途径来获取财富,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条件方为正道。并时时加强自己立身处世的品 行修为,培养一些健康的生活习惯,这样的日子才会过得踏实、从容和

10、幸福,这样的钱财也才 能真正提高人的生命质量。那么,在适当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前提下,应将目光由内向外,去 多关注身边那些贫穷的弱势群体,力所能及地帮帮他们。请相信,通过长期点点滴滴的积德行 善,你会发现钱的真正价值所在,你就一定能最大化地收获一个充盈快乐的幸福人生。 四、“人无信不立 ”。理财投资和其它所有的社会活动一样,以诚为本。诚也是儒家文化的哲学核心。孔子说:“人 若无信,不知其可也 ”。同样道理,为商之道也重在诚信。大到投资经营、小到买卖交易,无 不以诚信为本。一旦损毁了自己的信誉,轻则被逐出圈外,再无立足之地。重则众叛亲离,再 难重新做人。只有建立一个良好的个人信用,长期以往,才能让

11、自己的理财之路越走越宽,左 右逢源。因为 “德不孤,必有邻 ”嘛。现在社会上存着严重的信用、信誉、信任“三信”缺失现象。 随便去路边的一个商店买个东西,你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场景:消费者拿着商品左看 右看,唯恐是假冒伪劣。商家则拿着消费者递过来的钞票又摇又捏,就怕被假钞所骗。这种信 用缺失现象,甚至已经发展到了 09年政府为了拯救受全球经济危机而大幅下滑的中国经济,批 准几个省可以发行自己的地方债券,结果竟然出现了因怀疑信用而无人认购的尴尬局面。有人 断言:中国金融和资本市场最大的风险就是来自于信用缺失。此话并非空穴来风,在一个人人 自危的、可怕的人际生态环境里,长期以往,受害的必然是生

12、活在这个社会里的所有公民。古人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信用,乃人的立身之本。要像受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自 己的信用。我国现已初步建立了金融系统内的个人信用制度,随着市场经经济的进一步深化, 未来势必会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在商界建立一个广泛而全面的个人经济活动信用评价体系。 到那时,投资、经营、日常理财等活动,拼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专业素养、资本实力等,也许个人 信用将会成为一个人能否赢得市场认同、赢得财富的一个核心要素呢。根据经济学中“资源的稀缺 程度决定资源的价值 ”这一定律,当信用已经变成一个社会最紧缺的资源时,欲成就大业的有 识之士,更应该高度重视并累积这种稀缺资源。那么“冰冻三尺非一日

13、之寒 ”,我们应该从现在起, 在每一次社会经济活动中,就努力地去培养和维护这种做人的最基本的优秀品质。总有一天, 必能成就大业、实现财富梦想。五、“中庸之道,知足常乐 ”。“不偏不倚,过犹不及 ”的中庸之道在儒家文化中始终占据着一个核心的位置。它讲的是 人在天地万物之间,追求至诚、至善“与天地参 ”的“天人合一 ”境界。它崇尚平衡为本、和谐 为美的从容中道。它懂得包容冲突,愿意化解矛盾,具有平衡各方意见和利益的智慧。遇事不 走极端,善于与整个世界共享和平、均衡的局面。它倡导做人做事都要讲究一个度。因为度就 是分寸、就是节制、就是礼数、就是平衡、就是和谐。度是一种从容回旋的空间;度是一种进 退有

14、余的艺术;度是一种节制合适的平衡;度是一种立身达人的智慧;度就是生活中做人做事 最根本的和谐之道。今天我们在只顾一味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经济发展与环境 生态的平衡、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平衡、现在和未来的平衡。 如果只一味崇尚高科技和现代化,而不考虑、也不顾及科技进步与人的和谐关系,更不考虑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现代人用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付出昂贵的健康和 情感代价所获得的那一点点物质享受,永远也无法填满自己的空虚和对未来的迷惘。你会发现,这 种建立在无止境的物质追求和攀比心态之上的财富观和人生观,是多么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那些为 了满

15、足各种欲望的疯狂行为,在面对地球温室效应不断上升、各种珍稀物种迅速灭绝、水资源 大面积遭到严重污染、各种莫名的变异性病毒、越来越多的异常气象、传统道德的礼坏乐崩等 乱象时,若再将这些乱象给我们带来的无可逃遁的巨大伤害相比,那些短暂的满足感早已被抵 消得无踪无影了。相反,人类面对未知,反而会愈发增添更多的不安和恐惧来。在“成功学”铺天盖地的时代,昨天我们追求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已产生动摇和偏离。 很多人已不再满足朝九晚五、平平淡淡的生活现状,总期望找到一条捷径能让自己迅速致富, 甚至梦想一夜暴富。有的人已无心于正常工作,开始脱离自己的家庭财务客观现状,眼睛总是 盯着那些财富效应最大的高风险投资渠

16、道,设定了一些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的财富目标,采取 了一些足以危及家庭财务安全的危险方法,试图在短期出现奇迹。还因此使家庭成员之间矛盾 丛生、争吵不断,搞得人心慌慌。打破了原本宁静、和谐的家庭幸福生活。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发现:遏止不住的对金钱和权力的攀比 心态,是现代人离幸福越来越远的根本原因。其实一个人所能获得的幸福,首先永远都是做人 的坦然和成功。那么,籍由工作、事业、友情和家庭生活,所获得的内心充实、满足和宁静的 美好的精神状态,就是幸福的最好感受了。人生其实是一个有所求、有所不求,有所为、有所 不为的平衡过程。每一个人生来就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所以说公平永远是相对的。进入社会以 后,更是如此。受学识、性格、阅历、血缘、历史等诸多因素影响,在个人发展和财富创造上 也必然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我们既要不满足于现状,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去改变现状,同时也 应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设定一些和自 己客观条件相符的财富目标,然后一步步向这个可行的目标迈进,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 享受理财的收获和快乐。 “知足常乐 ”。学会坦然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