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12教学设计5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870615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12教学设计5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12教学设计5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12教学设计5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12教学设计5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12教学设计5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12教学设计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12教学设计5(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015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 神。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第 一一 课课 时时 课时目标: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初步理解词义。 分课时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分课时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具准备:录音机、挂图 教学过程:

2、一、启发、揭题 1、启发学生回忆: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去多名山风景秀丽,如:安徽的黄 山和九华山、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它们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你曾经游览了 哪些名山?游览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 2、揭题、设疑:看了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 ,你想知道些什么?天游峰的扫路人有 什么特点呢?大家能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 二、自读课文 1、一读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二读要求: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3、三读要求: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三、检查自读效果 1、点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

3、音 2、答疑解难 3、理清课文脉络 根据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四、再点名分段读课文 五、作业设计: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中,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1、在一片()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 传来。 (清静寂静) 2、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了。 (沟通畅通)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我回到住地。 (跟着伴随)-61第第 二二 课课 时时 一、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朗读能力。 2、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3、学习外貌描写,知道外貌描写要抓住特点,反映性格或品质。 二、分课时教学重

4、点: 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三、教具准备:课件、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1 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 (板书:天游峰) 过渡: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天游峰的险峻 多媒体:句子(板书:天游峰:险峰九百多级 游客: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2 作者在险峻的天游峰上认识了一位扫路人, (板书:扫路人)这位老人每天清扫着九 百多级的台阶。 当同学们学到这时,大家有许多的想法,一位老人每天清扫着九百多级的台阶,我们 简直不感相信,但他的确这样做了,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一辈子在这座山上清扫路面, 难道他就没有一点儿厌倦吗?为什么老人能有如此的

5、力量,是什么使他这样精力充沛?这 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认识认识这位(板书:的) (读题)天游峰的扫路人。 ) 二、继续学习新课 1、自由读课文,自己去认识一下这位老人,再介绍给大家。 2、出示图片,学生介绍老人。 (由总体到局部按顺序介绍) 3、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老人的外貌,找出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对于老人外貌的描写为什么要分开写呢?这样写会不会显得写作没顺序?多媒体:仔细打量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到这你会有什么疑问? 是什么吸引了作者,使他要仔细打量老人? 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体会。 指导读好第 6 节、第 7 节。 扫路人的工作累吗?再次朗读天游峰的险峻。 他为何说“不累”?

6、老人是如何说的?指名读。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老人对山 的喜爱之情) 读出“轻轻松松、自在悠闲”的语气。 老人说的轻松自在,而作者却不禁倒抽了一口气,他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引读) 读到这,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两段,感悟作者对扫路人的佩服。 将第 6 自然段与第 7 自然段进行对比朗读,进一步感知理解,体会扫路人乐观、开朗、 攀登不止的精神,并提高认识,明白:只有爱一份事业,才会从中乐此不疲。 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人那份开朗、自信,看出他对山的深厚感情?找找有关语句 读一读。 听到这,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引读)30 年后,我再来看您!”62多媒体出示,从中

7、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组织读议,启发思考:“30 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30 年后,他们能相聚吗? 老人怎么说的?老人的话说明了什么?(老人有一颗对生活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 4、小结: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他深深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你能读出 作者的心情吗?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联系人物的性格特点,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来读,现出老人的精神风貌。 ) 5、总结全文 6、四人小组分角色读全文。 填空:本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已有()岁人,他每天早晨() ,傍晚() 。他早该退休了, 可他觉得实在离不开这里:他喝的是() ,吃的是() ,呼吸的是() ,而且还有()作伴。

8、 这是一位()的老人,作者从内心()他。 三、作业设计: 多媒体显示练笔要求:“30 年后,作家章武又一次来到武夷山,看到那银丝一样的阶梯” 根据上面文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四、板书设计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险峰 游 客 望而却步 半途而废 扫路人 不累 扫上去 扫下来 开朗自信 时间紧张6316 最大的麦穗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 受中,这才识实实

9、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第 一一 课课 时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 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 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

10、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 名字) 4、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 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 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 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

11、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 ,理由是苏格 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64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第第 二二 课课 时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习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虽然但” “即使也”造 句。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 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 在的”

12、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我们穿越 2500 多年的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 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 二、学习课文: 1、潜心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对话、交流,定会有所收获。对话要有根有据, 让我们先对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做番研究。 2、学生人人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读写批注。 3、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将思考的结果、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书旁。 4、我们与苏格拉底零距离接触,倾听他的声音。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从文中找 出依据。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 阅读交

13、流预设:A“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B“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 “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 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C“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 ”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 开阔。D“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 “现在” 。E“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 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F 重点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

14、理解与体会。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格拉底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 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 请你们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好吗? 生: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 每一次机会。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65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

15、最重要的。因为, 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 5、我们读书可以质疑大师,你也可以向大师挑战。 交流: A 美中不足:第六节苏格拉底直接告诉弟子们答案,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哲学家 没有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感悟。B“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可以改为苏格拉底让学生找相对大的麦穗,不一定找最大 的麦穗。 6、苏格拉底的弟子虽然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但是经历了一次体验,聆听了一次教诲, 由此禅透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 “麦穗” ,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

16、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 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A 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B 指名读。 C 说体会。D“最大的麦穗”和“眼前的一穗”有什么联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E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于“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 是实实在在的。 ”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F 让我们将这段话铭刻在我们心中,练习背诵。 7、激情总结,回味无穷 时间过得匆匆,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我们徜徉其间, 我们留恋忘返,突然间,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加聪慧,变得更加富有。因为我们明 白了:抓住机会,把握当前。 三、联系实际,升华理解 1、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2、请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并写下来,部分同学写 到黑板上。 3、读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自己的“名言” 。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抄写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