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重点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825355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文地质学.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水文地质学.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水文地质学.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水文地质学.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水文地质学.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文地质学.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文地质学.重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水文地质学.酉地下水的研究对象:饱和带水和非饱和带水。 地下水的功能: 宝贵的资源、 重要的地质营力、 不可忽视的致灾因子、活跃灵敏的生态环境因子、 极具价值的信息载体。 浅部层圈水:以液态为主,部分为固态和气态。 深部层圈水:矿物中的水以及超临界状态水。 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浅部地下水之间的水分交 换。 地质循环:水的地质循环即发生在大气圈到地幔之间的水分交换。 径流:是指降雨及冰雪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地下水与地表水优缺点对比:00优点:(1)分布广泛;(2)变化稳定;(3)具有天然调节性;(4)水质良好;(5)易于开发利用缺点:1)地下水隐

2、藏于地下,查明分布规律才能利用;2)一旦污染,需要花费相当长时间和耗费昂贵成本。 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决定着岩土储容、滞留、 释出以及传输水的性能。孔隙 存在于松散的或未完全胶结的岩土颗粒之间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 空隙。 裂隙 岩石形成以后,由于各种内、外营力的作用,使岩石遭到破坏而 形成的空隙。 溶穴 可溶岩石在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必须在原有空隙、裂隙发育 基础上产生的。 孔隙度(n):某一体积岩土(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影响因素:颗粒排列方式、 颗粒分选程度、 颗粒形状 、 胶结填充、对于粘性土,还与结构孔隙、

3、次生孔隙有关。 岩土中水存在形式: 结合水(矿物表面结合水(强结合水、弱结合水) ) 、 液态水(重力水、毛细水) 、 固态水、 气态水。 结合水:分布在颗粒表面受静电引力大于重力,而不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 运动的那部分水。 与水有关的岩土性质: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决定着岩土储容、滞留、 释出以及传输水的性能。 容水性:岩石能容纳一定数量水的性质。用容水度表示。给水性: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排出一定数量水的性质。用给水度表示。 持水性:岩石在重力释水后能在空隙中保持一定数量水的性质。用持水度表 示。渗透性:岩石允许让水通过的性质。用渗透系数或单位吸水量表示。 影响

4、给水度 u 大小的因素: 1.岩性影响,有三个方面: 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决定空隙的大小、多少) 、颗粒大小、级配及分选程度 、空隙情况 2.初始地下水埋藏深度3.地下水位下降速率 影响渗透性大小的因素: 对松散层: 颗粒大小、形状、分选程度、密实度、胶结情况 水质、水温、液体类型。 对坚硬岩体 :颗粒大小、形状、分选程度、密实度、胶结情况 更取决于裂隙的几何结构特征:延伸方向、宽度、密度、长度、连通性、 充填物、裂隙面的粗糙程度等。 如何解释岩土变形破坏现象:1.当由于抽取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时,孔隙水压力便相应的降低,此 时可近似地认为总应力不变,减小的这一部分浮托力必然要转由土层颗粒骨

5、架 承担,土层颗粒发生位移,排列更加紧密,孔隙度降低,土层受到压密,表现 为体积的减小,高程损失,即地面沉降变形。2.岩土体存在不连续面,当天然 因素或人为因素使得不连续面的地下水位抬升,孔隙水压力增加,有效应力降 低,不连续面的抗剪力降低,岩土体可能因重力作用,发生滑坡或坍塌等。地下水的分类: (潜水、承压水、上层滞水。 )或(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 越流:是指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相对隔水层发生水量交换。 潜水等水位线图:将潜水位相等的各点连线,得到潜水等水位线图,可以说明 潜水流向及地表水的补给排泄关系等。 潜水位:潜水面上任一点的高程称为该点的潜水位 地下水运动规律: 1.地下水在

6、复杂的多孔介质中运动; 2.流速较缓慢; 3.稳定流与非稳定流(地下水的各个运动要素(水位、流速、流向等)不 随时间 改变时,称作稳定流。否则为非稳定流。 ) ; 达西定律达西定律:Q-渗透流量(L3T-1); w-过水断面(L2); h-水头损失(水头差,L); L-渗透途径(L); K-渗透系数(LT-1); I-水力坡度(无量纲) 渗透系数(K):岩石渗透性能的定量指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水力梯度条件下 的渗流速度。ne为有效空隙度,即重力水流动的空隙体积(不包括结合水占据的空间)与岩石体积之比。由于重力释水时空隙中所保持的除结合水外,还有孔角毛细水乃至悬挂毛细水,因此,有nen (孔隙度

7、) neu (给水度)流网:在渗流场的某一典型剖面或切面上,由一系列等水位线与流线组成的网 格。注:a. 根据流线方向可以看出任一点的流向;b. 根据等水头线可以看出任一点水位的变化;c. 流线的密疏可以反映地下径流的强弱;d. 等水头线的密疏则说明水力梯度的大小,说明流速大小。 流网的性质 :a. 在各向同性介质中,流网为正交网格。 (水沿水力梯度最大的方向运动)b. 对于稳定流,流线与迹线重合;c. 对于稳定流,流网不随时间变化。 流网按介质类型划分:(1)同一点各方向上渗透性相同的介质称为各向同性介质;(2)同一点各方向上渗透性不同的介质称为各向异性介质;均质、非均质:指渗透系数 K 与

8、空间坐标的关系,即不同点的渗透系数 K 是否相同;各向同性、各向异性:指同一点不同方向的渗透系数 K 是否相同; 流网的用途1)由等水头线可知地下水分布状况地下水位标高;埋深:注意河间地块水位变化特点。靠近分水岭打井,水位埋深随井深增 大而增大;靠近河谷打井,水位埋深随井深增大而减小。2)由流线可知地下水流动方向疏密变化可知流速变化,流线运动轨迹得知水质情况。3)判断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相对导水性能(厚度、渗透性)边界条件(隔水边界、补给和排泄边界)与河流的关系地下水的径流模式 地下水主要的气体成分常见的有 O2、 N2、CO2、CH4 及 H2S。主要离子成分七种:CO32- Cl-、SO42

9、-、HCO3-、Na+、K+、Ca2+和 Mg2+。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碳酸作用、脱硫酸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 混合作用。 溶滤作用:在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下,岩土中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的过 程。溶滤作用的影响因素: 组成岩土的矿物盐类的溶解度。盐岩 NaCl 易溶,Si02 难溶解;岩土的空隙特征。致密基岩,水与矿物难以接触,难溶滤; 水的溶解能力。低矿化水的强,高矿化水的弱 水中 CO2、O2 等气体成分的含量。前者易溶碳酸盐、硅酸盐,后者易溶硫 化物;地下水的径流与交替强度。最关键的因素。 地下水补给方式:大气降水入渗、地表水入渗、凝结水入渗、其他含水

10、层或含水系统 、人 工补给。 地下水排泄方式:泉、泄流、蒸发、蒸腾、其他含水层、人工排泄等。泉的概念: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在地形面与含水层或含水通道相交点,地下水出露成 泉。 泉的分类:按补给泉的含水层或含水通道:上升泉、下降泉 按出露原因: 侵蚀泉、接触泉、溢流泉下降泉 侵蚀泉、断层泉、接触带泉上升泉 研究泉的意义:泉的分布:反映含水层或含水通道的分布及补给区和排泄区的位置;泉的动态:判断其补给水源类型,如上升泉为承压水补给,动态稳定;泉的标高:反映当地地下水位的标高;泉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气体成分:反映当地地下水水质特点和埋藏情况。 如果水温接近气温,说明含水层埋藏较浅,补给源较近;如果是

11、温泉,则来自 地下深部;泉的研究有助于判断隐伏地质构造:断层泉、接触带泉地下水含水系统:是由隔水或相对隔水边界圈围的、由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组 合而成、内部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赋存地下水的岩系。 地下水流动系统:是指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 下水体。 二者关系:一个大的含水系统可以包含若干个流动系统;两者都可以进一 步划分为子系统,子系统层次上,两者可以重叠;流动系统在人为活动影响下, 其规模、数量均会发生变化,变化受到大的含水系统边界的制约,通常不会越 出大的含水系统边界。 地下水动态类型 :(根据排泄方式和水交替强度,潜水及松散沉积物浅部的承压水,可分三种 主要动态类型

12、) 渗入蒸发型: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形切割微弱的平原或山间盆地中 心。补给:降水、地表水入渗 (但不丰沛) 径流:微弱,水交替强度十分缓慢排泄:蒸发为主 。 动态特征:年水位变幅小而均匀;水质季节变化明显,向盐化方向发展; 土壤易盐渍化。 渗入径流型:分布在山前或山区,地形高差大,水位埋藏深。 补给:降水、地表水入渗 (丰沛) 径流:强烈,水交替强度大排泄:径流排泄为主动态特征:年水位变幅大而不均(由分水岭到排泄区,年水位变幅由大而 小) ;水质季节变化不明显,长期中地下水不断趋向淡化。渗入蒸发、径流型(弱径流型、过渡型):分布在降水丰沛、气候湿润的平 原或盆地中心。 补给:降水、地表水

13、入渗 (丰沛) 径流:径流微弱,蒸发也微弱排泄:径流排泄为主动态特征:年水位变幅小而均匀;水质季节变化不明显,长期中地下水不 断向淡化方向发展,但发展慢。 水均衡方程式 主要考虑水量平衡,基本关系式: 储量变化 = 收入量 支出量 (W) (A) (B)洪积物:暂时性集中洪流在山前出山口地带堆积形成的一种堆积物。广泛分布 于山间盆地和山前倾斜平原地带。 地貌特征:以山口为中心,由山麓向平原盆地呈扇形展布,扇间为洼地。根据洪积扇中地下水埋深、径流条件以及水化学特征,分三个水文地质带:1、地下水深埋带(径流带、盐分溶滤带)(1)位置:扇顶;(2)地势高,潜水埋深大,强透水地层;(3)地形坡度大,水

14、力坡度大,径流强,水平排泄; (4)降水、地表水和山区基岩裂隙水补给量,动态变化大; (5) 化学成分以溶滤作用为主,HCO3Ca 型水。 2、地下水溢出带(盐分过路带) (1)位置:洪积扇中部;(2)地形变缓、颗粒变细、透水性变差,潜水雍高而接近地表,形成泉 或沼泽; (3)出现粘性土或夹层,地下水径流受阻,水平和垂直排泄; (4)接受降水与上游潜水的补给,动态变小; (5)由于蒸发,TDS 增大, HCO3-SO4 SO4- HCO3 3、地下水下沉带(垂直交替带、盐分堆积带) (1)位置:洪积扇的前缘; (2)以粘性土为主,夹有砂层, K 很小。既有潜水,又有多层承压水; (3)由于蒸发

15、和地表水的排泄,潜水埋深又略增大;(4)上部潜水接受降水补给,下部承压水接受前两个带侧向补给。径流微弱, 蒸发为主; (5) 上部潜水浓缩作用加强,TDS 增大;下部承压水水质相对好,水量大。 冲积物:经常性水流形成的堆积物。即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物。河流上、 中、下游沉积特征不同,冲积物的水文地质特征也不同。 冲积物厚度大,颗粒 细,岩性复杂,南北方差异大。裂隙水的一般特点 埋藏分布不均匀; 渗透性具有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 ;形态多种多样:带状、脉状、网状 (带状:断层及岩浆岩接触带;网状: 若干个带状可能相互交切沟通) 运动性质十分复杂。 裂隙水的类型:成岩裂隙水、风化裂隙水、构造裂隙水。

16、 成岩裂隙水的特点 层状、脉状和带状 ;潜水,上覆有粘性土覆盖时可成为承压水 ;水质好,HCO3 型水 ;水量丰富 。 风化裂隙水特点 埋藏浅,分布广,层状裂隙水。 风化带构成潜水含水层,未风化母岩为隔水底板。被后期沉积物覆盖的古风化壳可赋存承压水。HCO3 型淡水 。水量小,就地补给就地排泄,旱季泉流量减小或干枯。 说明:寻找风化裂隙水:半风化带(充填少) ,全风化带,细粒会充填裂隙。 构造裂隙水特点 :可形成层状、带状、脉状构造裂隙水 ;可形成潜水或承压水 ;岩溶:可溶性岩石在地下水和地面流水共同作用下,发育演化的过程以及所形 成的种种地质现象。 岩溶水:赋存并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的水 岩溶发育应具备四个条件:可溶岩的存在(岩溶发育的前提) 可溶岩必须是透水的(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