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大学历史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738248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55.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眼中的大学历史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眼中的大学历史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眼中的大学历史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眼中的大学历史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眼中的大学历史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眼中的大学历史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眼中的大学历史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03班20110401034 陈月儿我眼中的大学历史系一、历史不会差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自己已步入大二了。 已是师妹师弟的师姐,“老油条”一条了。在过去的一年中,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团工作和玩乐中去了, 真正学习历史的时间实是甚少, 心中很是懊悔。但是心中的梦想却未曾动摇过。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让更多的中国孩子了解进而爱上历史,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 爱上自己的祖国。而不是那种“中国什么都比不上美国的”的思想。因为现在有太多的孩子不了解我们悠久的历史,不了解我们的文化了, 甚至倾向一种“西方中心论”。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悲哀。我想生于此地,便得无条件地爱此地。 正如钱穆先生 对于本

2、国历史和传统的态度在其代表作国史大纲里有着精彩的论述: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当初正是怀着这个梦想,步入了大学的历史系。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 而我往往相信差距的大小总是人为因素决定较多。到现在为止,我偶尔还会听到同学埋怨历史系的种种不好。比如课程不如别的学院多, 没有属于历史文化学院的独立教学楼和行政楼,没有足够的经费办活动显得寒酸确是,无可否认我们学院在物质方面是不能和别的学院相比的。但是,我从来不觉得我们历史这一专业会比别的专业稍逊风骚。正如阎步克先生所说:“史学仅仅是一门学术。它既有科学的精深严谨,又像艺术一样美妙动人。人类生活有

3、它的一席之地, 会有一些人投身其中而以之为事业,也有人关注他们的思考和探索。 从事学术不比其它的学科更加高明,但也并不更低微”我想历史是美妙的,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学科之一。作为一名历史人,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诽谤。当身心投入其中时,便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多多。 历史绝不是枯燥的, 也有其幽默风趣及极其富有诗意的一面。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一书中写到:“历史学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 它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我们要警惕,不要让历史学失去诗意,我们也要注意一种倾向,如我所察觉到的,某些人一听到历史要具有某些诗意便惶惑不安,如果有人以为历史诉诸感情会有

4、损理智,那真是太荒唐了。 ”历史是求真的,但是历史更是有感情的,不会是枯燥无味的文字而已。 读历史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不一样的人物风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政治, 多彩而不可思议的社会生活及文化风俗在阅读时,时而心潮澎湃,时而百感交集,时而心情舒畅,时而疾首痛心, 时而郁闷不已, 时而开怀大笑 不能不说历史确是很有趣。钱穆先生说过 :“一个国家的历史越悠久, 她的国民就越嗜史。”我希望自己能做到如此,借用严耕望先生的一句就是“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当有人问我“学历史出来有什么用” 或者会质疑我“你学历史的,这个都不懂啊”,我都只会微微一笑,不作具体的回答,因为只有当你自己投入进去了, 方能感受学历史

5、的好处, 尽管它不能给我们带来太多功利性的东西。况且,带着一种功利性的心理去学习历史,我相信也不会走得太远。我亲爱的朋友,请不要再问我学历史有什么用,出来干什么和惊叹学历史的连万圣节都不知道的。如果你想知道, 那就一起来学习吧!二、自我检讨论语中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去学习比不上爱好学习而学习的人,爱好学习比不上乐于学习并从中获得乐趣的人。 虽然我乐于从学习历史中寻找乐趣,但是因为自身的众多缺点而不能静下心来认真系统深入地学习。我上课喜爱睡觉,即使不睡觉也极少会听课,经常忍不住要看自己借来的书。看书又不能坚持一口气读完,总是拖拖拉拉,耐不住寂寞。有同学来点

6、小诱惑就屁颠屁颠地跑出去玩了,计划总是被打乱,不够坚定。对此,自己早有察觉了。 直到看到自己和别的同学的差距时才痛心地知道自己不可再这样下去了。 最近从一本小册子里看到一句正中我要害的话: “知道却不去行动,等于不知道” 。期望从现在开始改过自身,望能不负家人老师的期望,实现自己的梦想。三、我心所向之近来阅读了严耕望先生写的治史三书受益甚多。对于我这种初学历史的人, 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书。 其中谈到了治史的原则性的基本方法和几条具体的规律,论题的选择, 论文的体式和怎样去选用史料及引用史料的方式, 如何注释等非常具体的实用的东西。其中感悟最深的是在治史经验谈中谈到的“生活、修养与治学之关系”

7、。严先生说:“要想在学术上有较大的成就,尤其是史学,若只在学术工作本身下功夫, 还嫌不够, 犹当从日常生活与人生修养方面锻炼自己,成为一个纯净的“学术人” 。想达成这一目标,须要真正做到: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 ”作为一名大学生, 我的生活简简单单,不求太多的物质享受。并能相信自己以后也能如此。 当初选择历史师范这个专业就已经不打算成为一个能赚大钱的人了,只想做自己所好,简单幸福地生活。可能是我出身农家, 知足常乐对我来说是真正能体会到的。但是对学习就不能如此了。要努力向“随时努力学习”靠拢了。严先生主要谈了六点有关生活和人生修养对学术工作者的影响。第一,我们想在学术上有相当成就,就必须

8、有健康的身心,即必须健强身体、健康心理。因为有青年大文学家大科学家, 但没有青年大史学家, 史学要有大的成就,总得在五十以后,至少近五十。身体健康了,心情愉悦方能事半功陪,方能更深入地进行史学研究。自己以后确实要注意饮食、多锻炼身体、少熬夜、少动气了。第二是要“一心力、惜时光”,需要集中精神和珍惜时间在治史方面了。 自己以前真是浪费了好多美好的时光,实在是懊悔。第三要淡名利、避权位。许多人为名利所困,不得不放弃治史的时间和精力。 如顾颉刚二十几岁就暴得大名,为时代青年所瞩目,为盛名所累致使不能安心工作, 到晚期并没有太大的成就。能像钱穆先生这样为学术急流勇退,像严先生这样为学术做出反常反应的大

9、家已经不多。名、权、势、利为人所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难摆脱这种诱惑。第四是要坚定力、戒浮躁。定力不足,容易浮躁是我的致命点。往往对很多问题浅尝即止,不能沉住气,锲而不舍地去发掘,致使往往处于半朦胧状态。 记得季羡林老先生说过要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这是他的原话: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谈论这个问题, 是因为我看到一些学者, 在某一个时期集中精力研究一个问题,成果一出,立即罢手。我不认为这是正确的做法。学术问题,有时候一时难以下结论,必须锲而不舍,终生以之,才能得到越来越精确可靠的做法。”第五要开阔胸襟。有容乃大,要取众家之意见,形成整体系统。钱穆先生便做到了史家向往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

10、之变,成一家之言。”在最近看到余英时先生所写的 现代危机和思想人物中钱穆与新儒家一文里就写到了钱先生一直坚持的“论学不立门户”的观点了。章学诚也说过“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大家之所以是大家, 我想正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开阔的胸襟。第六要谨戒执著。对外要开阔胸襟,迎接万千。对内则当戒除执著,免得拘泥不化。对治史不能不有一定的固执和坚持,但是往往多头就适得其反了。正如严耕望先生的先师历史大家钱穆先生的学术思想虽极复杂,总括起来,却似乎始终离不了“中和”二字。这种折中今古、融会中西的“中庸”思想实在可以称得上是钱穆学术思想的一大特点在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 钱穆一直秉持着这种无过不及、中庸平

11、和的学术理念。他的早年的代表作刘向、歆父子年谱、 先秦诸子系年 ,以及后来的朱子新学案这类以考证史实为第一要旨的著作中就受到当时实证派胡适、傅斯年、顾颉刚等大家的影响。看钱穆先生的诸多著作可知他是一位通与专统一,守旧和维新统一, 开放多元与自我坚守的统一, 客观严谨和理解同情统一的。 钱先生能有如此成就,实在与其自身的生活和人生修养密切相关啊。近百年以来众多的国学大师更是我心里佩服和崇拜的对象。如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胡适,陈寅恪,梁漱溟,顾颉刚,鲁迅等大家。小生是“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四、未来的大学生活季羡林先生在他的谈读书治学中就谈到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借用为钱穆先生所赞誉的有“独立

12、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 古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尽管我很难理解王国维先生的思想, 但是这三层治学境界真是说得妙啊!现在我立志未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前路漫漫,还看不到具体的东西,但是我相信只要能努力奋斗,坚持不懈,虽不用消得人憔悴,但刻苦学习了,终不会后悔。以后才有望能得到那种“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幸福了,一种属于历史人单纯的幸福。以后的大学生活,必须脚踏实地,耐得住冷板凳,取百家之长,好好充实自己的大脑, 为未来而努力。 我心中的大学历史系是充满人情味,充满独独属于历史的温情的,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爱自己所选的,选自己所爱的。所以,选择历史,此生不悔。能进入历史文化学院是一种缘,更是我的荣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