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哲学的结合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634735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哲学的结合 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哲学的结合 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哲学的结合 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哲学的结合 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哲学的结合 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哲学的结合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哲学的结合 (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哲学的结合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哲学的结合 我们阅读大量的马克思哲学经典文献,并从大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学术著作和论文中,深刻地体验到:马克思主义哲学非常客观、理性、科学,以其严谨的思维逻辑,层层递进的论证理路,客观冷静的观察深思,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敏锐和独到,深深揭示了具有大量主观性特征的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客观规律,使得人们能够拨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种种被人类主观意识所淹没、所遮蔽的历史之谜。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社会进入近代历史时期,在面临巨大的生死存亡、民族危机面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深刻的社会观察、历史总结,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分析和思想指

2、导。综合和深一步的总结: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真理性,分析和破解问题的能力,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唯一不二的理论选择。其它的理论学说,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较中,都败下阵来,都不能指引中国社会的独立和解放。相比较而言,中国近代社会的“中体西用”,到最后,事实证明,是失败的,而且败得非常惨。所以,新文化运动极度地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摒弃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老路,是有着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客观原因的。一句话,谁能够解决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谁就是中华民族的主流哲学、官方哲学。所以,从中国近代社会起,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步成为中国社会的根本、主流、意识形态哲学。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当巨

3、大的民族危亡成为历史,中国获得了巨大成就时,似乎国学又热了起来,中国传统哲学又已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谈论的焦点,中国传统哲学获得了“老树生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局面。其实,事实上,即便在“中体西用”中败下阵来,即便中国传统哲学在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时无所适从,不能提供有效的对策方案时,中国传统哲学还是以其生活的普遍性、思维的一般性、人生修为的价值理念性、伦理道德的规范和制约性,深深地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和行为之中,并没有完全被泯灭。笔者在这里试做出一个大胆的和不太成熟的总结:往往在盛世、安逸、繁荣的历史时期,中国传统哲学的人生修为、道德理想、价值理念,更加容易展现。而在关涉重大危

4、机、生死存亡的悲惨境遇中,似乎“仓不廪实而无法知礼节”,在现实的生存和危机面前,无法谈及人生的伦理道德,也无法展现自己的宏伟抱负。所以,中国传统哲学在当代的复兴是有其渊源和必然性的。那么,是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就不能进一步中国化了么?或者说,处于高度理论化、体系化、教科书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怎么就无法被广大民众所青睐和热衷呢?其实,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误读和误解。笔者还是要说,即便当代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其实还是面临着各方面的重大挑战和深层困难的,甚至可以这样形容,在和平建设时期的较量、角逐,在没有硝烟的竞争、竞赛中,更是一种生死存亡,更是一种十字路口的抉择。中国这艘航船,如

5、果不迎接更大的风浪,在惊涛骇浪中披荆斩棘,就有被挤进浅滩而搁浅的危机。所以,当代中国更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睿智、眼力、分析力、决策力,是真正意义上的居安思危,是和平和谐中的巨大变革和超越。同时,在当代中国的这一历史进程中,也需要中国传统哲学对自我的觉醒、反省、修为、警示,以中国传统哲学的人生态度、伦理道德规范,去平抑、塑造、感染、提升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诉求。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性智慧,中国传统哲学的人生态度修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在新时期从张力走向融合的一条重要路径。所谓大千世界,万物归一,殊途同归,哲学作为人类形而上的追求,总是要给人们提供一个终极的价值和理念,可能这个价值

6、和理念很难实现,甚至在某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在具体的社会发展状况中,它可能就是一个简单而美好的愿景,但人类至始至终的哲学,却又乐此不疲,始终前行,终究要为人类提供一个美好的社会诉求。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中西哲学、中西文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所提出的观点、看法,所提供给人类的美好愿景,确实不同,风格迥异,但细细品味起来,都可以用美好、境界、超然来概括和说明。这可能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在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上,虽然有差异,但到最终极的追求上,则是融合和同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追求的是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的彻底解放,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在自由人联合体中,每

7、个人的发展是其它人的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任何的剥削和压迫,人们在公共财产的基础上,各行其是,思想境界极大的提高,能够把劳动作为一种责任和首要的意识,能够展现人类最佳生产生活的社会状态。而中国传统哲学历来所追求的大同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种老幼有序,伦理道德规范,人和人之间和谐,人和大自然之间合一,是那么的恬静、优美、田园、风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都为人类的美好愿景提供了终极的描绘和指向。有人说哲学是痛苦的,哲学总是要面对着时代的课题,破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困惑,甚至说哲学家总是忧心忡忡, “杞人忧天”,其实不然,在苦思、痛思、沉思、冥思之后,是眼界的开阔、思维

8、的开启、思想的开花,更是精神的愉悦、追求的动力、奋进的指向。任何哲学都要为追终极的问题提供出路,都要为最困难的问题破解答案,都要为人类思想灵魂的深处,点燃一盏照往前行的灯盏。所以,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与中国传统哲学所追求的大同社会,它们的表述不同、称谓不同、风格迥异,但是在反映人类内心美好的诉求,反映人类社会终极的发展趋势上,则是相同的、一致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崇高理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追求,在新时期的中国梦上,获得了最佳的整合、同一。中国梦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又是中国传统哲学在新时期的体现、凝结。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更应该从自身不同的渊源

9、、路径、发展历程上,并在此基础之上,共同注重现实,特别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共同展望未来,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梦的实现,找到最佳的交叉点、融合点。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虽然殊途,但到最后同一的重要的发展路径。任何哲学都具有阶级性,甚至来说,任何哲学总是代表着统治阶级,总要为统治阶级所代言,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哲学。这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198 那这是否意味着被统治阶级,特别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就没有了自己的哲学了呢?毫不讳言,虽然有,但声音肯定是弱的,更没有什么

10、话语权,也登不上什么大雅之堂。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哲学总是被统治阶级、被贵族所垄断,普通百姓是无法接触哲学的。甚至在西方哲学文化中,把哲学干脆定义为贵族哲学,从哲学家的眼里去审视的广大民众,是社会中的俗人,通过社会中的俗人来反衬哲学和哲学家的高贵。中国古代的哲学,也具有为统治阶级所代言的特征,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用以麻痹、影响、统治广大民众的思想武器。甚至许多饱学之士,也以“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为荣,追求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价值理念。这恐怕是中西哲学都不光彩的一面,在某种程度上,都丧失了哲学的崇高和伟大的担当,但也都有各自历史阶级的原因,毕竟在阶级社会,中西哲学都无法摆脱阶级

11、社会所带来的阶级烙印。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改以往哲学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价值理念,公开明确的宣言,自己的哲学就是无产阶级的哲学,是真正为了广大民众彻底解放的哲学。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2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一改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价值理念,就是要为全世界的无产者、劳动群众的解放而努力。列宁对此做出这样的总结:“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摆脱精神奴役的出路,一切被压迫阶级一直受着这种精神奴役的痛苦。 ”38 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无阶级性质,这一点,是非常伟大和令人敬佩的,马克思是真正的为全人类而工作的哲

12、学家。在笔者看来,学习、研究哲学,就应该具有马克思本人的气度和品格,一个为了狭隘利益,为了特定统治阶级利益,乃至为了个人私利而奋斗钻研的哲学家,一定会陷在哲学的泥潭里,终生不能有哲学的超然和崇高,实质来说,一辈子是不可能有哲学建树的,必将淹没在哲学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而真正为了人的自由和解放,为了全世界人类福祉而工作的哲学家,虽然可能在世时不为人所察觉,甚至被低劣的人所嘲笑,但经历漫长时间的洗礼,必将被整个人类所铭记。我们在这里引用马克思对自己的哲学研究,为全人类而工作的价值理念:“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

13、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4459-460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无产阶级属性,令人崇高和敬佩,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阶级属性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结合时,必然带来的是广大民众巨大的福祉,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哲学、官方哲学。那么,中国传统哲学虽然没有什么无产阶级属性,虽然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一直为封建统治者所代言,但是中国传统哲学历来有为民做主的倾向,有为民服务、为民担当的价值取向,这也是中国哲学独特的哲学魅力,也是中国哲学立于世界哲学之林的重要根基

14、所在。比如,历代中国哲学所强调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民者,万世之本也,等等,中国哲学更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气和壮志。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能够绵延不断,始终具有生命的重要群众基础。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终极的价值理念、社会理想追求上,有着殊途同归的最终奋斗目标。只不过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的是普通芸芸众生、平民百姓,其立论是在自然经济条件和环境下的广大农民群众。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立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广大无产阶级。但不管怎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

15、学都具有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崇高的价值理念。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虽然起源、背景、发展不同,但在重视人、发展人、解放人这一点上,二者是殊途同归的。这也意味着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更加深入到中国传统哲学的以民为本的价值理念中去,中国传统哲学的民本倾向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无产阶级属性中得到更有效的论证和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会随着中国社会、中国人民、中国老百姓日益的好日子、好生活、好发展归一、合一。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虽然在各个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张力,而且笔者认为张力的存在不仅是必然,而且也恰恰是交融、融合的重要契机和动力,他们会随着中国社会广阔而深刻的变革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更为新鲜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海纳百川、包容万象的思想宝库和精神家园。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列宁全集:第 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作者:姜林林 于泉蛟 单位:1.大连医科大学学生处 2. 大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