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576020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如何喂好手中的“米”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凤凰小学 聂华强曾听过这么一个故事: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时,走上讲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众人不解,只见陶先生又将一把米放在桌子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行让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就是不吃,拍打着翅膀向后退。陶行知先生掰开大公鸡的嘴,把米硬往大公鸡的嘴里塞,大公鸡还是拍着翅膀蹬腿使劲挣扎,简直如上刑场。后来陶行知先生松开手,把大公鸡放在桌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原本如临大敌般的大公鸡竟旁若无人地吃起米来。从陶行知先生“喂鸡”这一事例中,我感悟很多。陶先生手中的大米正如同每位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同样的大米,不同的喂法,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可

2、见,在教学中,用科学的方法给学生灌输知识,提高课堂的实效,对每位教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的答案的学问。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们越来越注重课堂的实效性。科学课上,我们经常可看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亲身经历一个个探究活动,场景如火如荼,气氛热闹非凡。然而在热闹的背后,学生又能掌握和应用多少的知识,这是真实、有效的科学探究吗?针对以上问题,本人浅淡以下见解。一、将艺术灌注于课堂提问中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提问方式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美国学者布鲁纳说过:“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挑战,思维才有动力;有

3、了动力,思维才有创新。本人认为,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我们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寻访小动物。课始,她出示了一副十分美的春天动物园一角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小桥、河流”“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地流动呢!”“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呢!”五六分钟过去了,教师急了,学生们却不断有新的发现,仿佛这不是科学课,而是在“看图说话”。急得这位教师都快哭出来了出现这种情况的症结在于教师没有很好的明确提问的方向。其实,她只要问:“图上有几种动物?它们

4、有什么特征?”这样直入主题,就能恰当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有效地捕捉科学信息。可见,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废止不恰当的提问,研究提问的类型、表- 2 -达等策略及技巧,实现课堂提问的优化。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无需太多修饰语,但一定能体现所提问题的艺术所在,这也就是说一堂科学课设计的问题中,应该至少有这样一个问题,它能够体现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综合性,所能容纳的答案非常的多,一个同学可以回答,一个班的同学也可以回答,答案因同学们的踊跃参与而精彩。因此,教师提问最好做到既有技术,又有艺术。 二、恰当优化教学细节“滴水可藏海,细节亦智慧。 ”对教学过程中的细节调控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一位专家曾说

5、:“细节,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水准,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对细节的处理既是衡量教师专业素养的标杆,更是测定是否是好课的天秤。一节课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的有效输入。所以,教师在科学课堂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控,掌握好“喂米”的技巧。例如,本人在上磁铁的磁性时,考虑到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接触过或有玩磁铁的经历,根据经验知道磁铁能够吸铁。我就问学生“磁铁能吸引铁,那么铁能否吸引磁铁呢?”小学生的好奇心一般都较强,对新奇的问题都比较感兴趣。于是乎,大家的兴趣一下被激发了,学习效果出奇的好,可以说课堂有效性充分体现出来了。经过动手操作,同学们不仅看到了铁确实能吸引磁铁,更重要的是纠正了他们头脑中原来的错位的概念,引

6、导他们从原来的概念生长出新的科学概念。我们知道原来的概念是原有认知中的一部分,是一种教学资源,但它并非全都的正确的。在科学课上,我们应该了解学生头脑中的原概念,把它作为让学生理解新的知识点的基点,引导同学们从原概念生长出新的科学概念,最终形成统一的概念,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个时候我想起在一次听课活动中,华应龙老师所说的一句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少一些台前的风光,多几分台下的平等参与;少一些明确表态,多几分真诚倾听;少一些激昂陈词,多几分热情鼓励。一些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细节,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而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教师实际

7、的教学细节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三、提高科学实验室的利用率美国教育界有这么一句话,“告诉我的,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的,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这或许也是学生们的心声。新课程标准里明确规定:“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现在的科学教材的实验操作内容非常多,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迫切希望教师上好科学实验课。因此,想要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充分利用科学实验- 3 -室势在必行。而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网络信息的推广,小学科学实验室的设立也越来越普及。对于城市的学生而言,很多设备是比较先进的,但他们在结合生活实际的时候

8、,生活阅历往往不够丰富。所以,教师勿必要精心设计好实验项目,让学生收集实验材料,动手实践,这无疑对于他们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最佳途径。在过去,教师担心学生对科学实验感动陌生而做不好,将实验步骤、过程、注意事项,在实验前教师都讲得非常清楚。同学们按部就班,实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正确,成功率高,课堂热闹有余而有效性不佳。其实,不要小看参与科学实验的过程,获得 2009 年度物理诺奖的华裔科学家高锟,在童年时期就是一个科学实验爱好者。“他家住在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里,而三楼就成了高锟童年的实验室。起初,他对化学最有兴趣,尝试自制炸弹。用红磷粉和氯酸钾混和,加上水并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

9、颗弹丸。待风干之后扔下街头,果然发生爆炸。幸好没有伤及路人。另外,许多人还记得,熊猫计算机病毒制造者李俊,小时候就是一个把家里面能够拆卸的物品全部予以拆卸的“试验儿童”。可见科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操作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实验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本人认为,有条件的学校,有必要普及科学实验室,最大限度的满足实验课的需要;让学生循认知规律完成新知的建构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学会从自然规律中去认识社会和大自然。四、科学引导小组合作过程说到科学实验,不得不提小组合作活动。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本人注意到分组合作的课堂存

10、在着难于管理、费时低效的弊端,一堂课下来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表现在个别学生包揽了全部的探究任务,其他成员充当了看客的角色游离于小组探究之外,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这虽然与教师的指导不到位有一定联系,但关键更在于小组成员的科学组合。我认为,为了提高科学实验课的有效性,科学地开展分组实验,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1注重分组的科学性新课程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遵循“组内相异,组间相同”这个原则,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可以先把有个性表现突出的那一部分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分配到各组,以使其潜移默化地感染其他学生;其余的学生按自

11、己意愿进行自由组合,使- 4 -各组学生相互之间由于存在信赖感而畅所欲言。2有效引导并调控合作学习过程教师对小组合作的指导不到位,容易导致组员之间缺乏合作意识,从而直接影响教学有效性。若要做到适当的调控,那么就应当保证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参与探究的机会均等,每一位学生都要经历整个探究过程,使他们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体验自己置身组内的价值;教师还应当及时干预小组合作过程,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宽容,团结互助,从而促进有效的小组探究;同时,教师应当坚持鼓励性教学原则,不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调动学生小组活动的积极性。促成“同学互励、教学相长”之局面,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参与科学实验课的有效性。3积极并合

12、理地开展评价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及过程后,教师要对每位组员进及时、有针对性的评价,使他们更清楚自己的每一点进步,感受自己被老师重视,从而进一步激趣。而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当坚持“集体第一”的原则;以评全面为主,评特色为辅;以评过程为主,评结果为辅。探究结束时,师生可共同评出“最具勇气奖”、“最佳默契奖”、“集体智慧奖”等,增强科学教学的效果。五、掌握课外拓展的契机科学探究活动光靠课堂上的 40 分钟时间是远远不够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于是乎,在每节课的最后说上一句“这节课就上到这儿,这个问题我们课外继续研究”,成为当前很多科学教师的通病,而对于如何研究却无

13、点拔。那么,教师是否清楚究竟有多少学生真正探究过?又有多少学生的探究成果能够得到反馈?缺乏教师的指导与督促,没有反馈结果的课后探究活动,仅仅是一种形式,不会取得多少实质性的效果。“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的探究活动还没有结束。我们不能以下课铃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要知道课内教材内容与课外拓展的关系,是“举一”与“反三”的关系,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也是“源头”和“江流”的关系。只有“举一”没有“反三” ,就不能形成科学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深度,并留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后还有余音缭绕的感觉,并产生获取新知的欲望。总之,教学和喂米一样,领悟其中的精髓,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教师不仅要学会如何喂米,更要学会如何“带鸡找米” ,如果以上这些都能够做到,那么课堂的有效性必将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科学课堂教学的正确观念,- 5 -才能在教学中发挥课堂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使科学课真正的“科学”。如何喂好手中的“米”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泰安高新区凤凰小学2012 年 6 月凤凰小学凤凰小学“小学科学课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组课题组- 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