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陆机文赋对文学创作的阐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574505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陆机文赋对文学创作的阐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陆机文赋对文学创作的阐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陆机文赋对文学创作的阐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陆机文赋对文学创作的阐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陆机文赋对文学创作的阐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陆机文赋对文学创作的阐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陆机论陆机文赋文赋对文学创作的阐述对文学创作的阐述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文赋是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它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复杂过程,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学理论的很多重要问题,推动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它涉及文学创作的构思、想象、布局谋篇、遣词造句、音调声韵、文章功用及其创作经验体会等等,几乎涉及文学创作中的所有问题。因此文赋研究离不开对其创作论内容本身的分析。陆机在文赋中分析了文学创作的具体过程:创作源于对前人的学习和对外物的感悟,由此产生创作激情。之后,进入第二个阶段艺术构思。他对构思中的想象和灵感作了详细的描绘。对于文学创作的第三阶

2、段传达,他具体论述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提出了对艺术传达的要求。一、提出创作源于学习与物感一、提出创作源于学习与物感文章缘起就是要说明文章写作的动因。 文赋开宗明义第一段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文赋提出作家创作激情的产生源于两个动因:一是向前人学习,阅读前人的作品。所以文论开头他要求作者要“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从三坟 、 五典等经籍所记叙的前人功业中受到激励,还要“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从大量作品中受到感染,因而激发作者的创作欲望。二是对外物的感悟。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四时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动作者,作者有所感悟而产生欲抒发内心之情

3、的激情他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秋天树叶凋落,会引起人的悲伤;春天树木抽条,又会使人喜悦;看到霜雪,会使人胸怀贞洁;面对白云,又会激发人的高远志向。同时,人们在研读书籍时,也会为古人崇高的品德,清正的节操所感动。而文章的辞采,也会使人产生美的联想。可说这些都是促使人写作的动因。人们就是有了这样那样的感受才产生写作欲望,因而“投篇而援笔” , “宣之乎斯文” 。基于此,针对当时文学创作中常出现“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 文赋从文学创作的起因这个角度探讨了文学创作怎样才能“意称物” 、 “文逮意”:

4、要做到“意称物” ,就必须观览万物、颐养情志;要做到“文逮意” ,就必须钻研文学遗产、锻炼技巧。陆机把写文章的动因归之于生活、读书有所感受,也就是否定那种无病呻吟的矫揉造作,强调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同时陆机还把生活感受提到第一位,读书体会放在第二位,2也就是把生活感受看作是文章写作的主要源泉。这种见解一直贯串于他对文章构思和写作的认识。他把客观事物的情状和变化,当作文章构思和写作的依据。如说:“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 、 “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 。他所谓的“物” ,就是指客观生活中的事物。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陆机首次提出文学创作的发生是外物感应和前人作品

5、的影响,这是难能可贵的,是朴素的唯物观点。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他只是单纯强调自然景物和前人作品,未能看到文学创作的源泉应是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二、论述艺术构思中的艺术想象与灵感二、论述艺术构思中的艺术想象与灵感陆机认为,作家有了创作的欲望和激情以后,便进入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阶段构思。陆机认为文章构思,首先要排除一切干扰,使思想高度集中。说:“其始也,皆收视反听” 。在思想高度集中前提下,进入构思过程。首先,他论述了构思中的艺术想象的特点。文赋描绘了想象的第一个特点凝神专注:“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构思开始时,都是专心致志、深思博闻,作家在想象时不为外物打扰,凝神

6、思考、专注酝酿。陆机认为, “情”与“物”的结合是想象的第二个特点。当文思到来、想象驰骋时,“其致也,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随着想象由微明而逐渐鲜明,物象也以清晰的形态纷至沓来,想象是作家主观的“情”与外在客观的“物”的结合。继而,陆机提出,想象不受时空的限制,这是其第三个特点。 文赋中说,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作家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意驰骋,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自由来去。想象与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艺术想象在创作的各个环节都起着非常活跃的作用。也可以这样认为,创作活动的本质就在于艺术想象。这个问题在陆机以前,还没有人曾明白地提出过。一个优秀

7、的作家,必须具有高度发达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像储量极为丰富的地下水,在他的艺术世界中必定“汩汩滔滔,不择地而出” ,而且一旦喷出地面,它也不会只沿着一条河道奔流,各种定义的堤防是无法挡住它的。正因为有了丰富的想象,作家创作时就通过它完成对现实生活、社会现象认识的飞跃,通过它把握事物之间各种不同的状态及其联系,通过它化平凡为不平凡,变不平凡为平凡;通过它赋予具体事物以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使崇高的思想获得感性形象。陆机对艺术想象的特点的论述,直接影响到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对想象的专论。其次,陆机对艺术构思中的灵感现象作了形象化的描绘。灵感是创作中非常神秘的现象,历来,中国的文学理论家对它有很多的

8、探讨和论述,3而陆机对灵感的描绘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次,是灵感论的源头。陆机在论文章的构思及写作时,已经涉及到了灵感问题,但未加发挥。而在文赋末尾,却就灵感问题做了专门的探讨。当时虽没有“灵感”这个词,而陆机的论述已涉及“灵感” 。灵感本是人在写作时的思维活动的闪光飞跃,而陆机认为人不能常常把握着它,忽然来了,又忽然去了。颇带有神秘色彩。接着他写到灵感来时情景:“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 ” 这是说,当灵感的“天机”像骏马一样奔驰而来,千头万绪的一切纷乱都可理清。文思在胸中如风起云涌,妙语于口际似泉流迸发

9、。美辞佳藻像繁盛的花朵纷纷呈现,任你纵情挥洒皆能如意。文彩徽徽溢目,清音泠泠盈耳。这自然是一篇锦绣佳作。陆机在文赋中,形象地描绘了灵感(在文赋叫“应感” )对创作的作用,在此之前,还没有人如此详细地论述过。陆机是这样写的:“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威蕤以馺还,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 ”以上写的是灵感到来时创作的顺利情景。当灵感一旦消失时,那就是另一番情景了: “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岩枯木,豁若涸流。 ”这是说当人的感情凝滞(六情指喜、怒、哀、乐、爱、恶。泛指感情。)精神涣

10、散,则头脑空空,像没有生命的枯木,像断了水的溪流。在文思枯寂的情况下,再集中精神去寻求灵感,勉力写作,结果却是怎样呢?“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于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这是说,集中精神去探求灵感的奥妙,启动文思。结果是:事理像被层层浓雾遮掩,难以看清,文思如织布机上的线头,仅一缕可抽。因此,他总结说:灵感去时,竭智尽虑来写,也难免有误;灵感来时,率意命笔,也很少差错。鉴于这种情况,他深有感慨地说:虽然思维器官为我所有,我却不能时时把握它,常抚空怀自叹。对灵感来去的奥秘一直搞不清楚。末尾一

11、句,是陆机坦率的自白,他只感到“应感”的来去对创作有显著影响,查词书,并无“应感”这个词语,从陆机所描述的情况来看,他所说的“应感”就是我们常说的灵感。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即灵感产生的原因,他是莫名其妙的。但是,陆机首先意识到灵感对创作所起的作用,并对此进行了生动的论述,这是应该肯定的。关于文章写作中的灵感问题,过去没有人谈到,陆机第一次对这种现象做了描述,虽然没有对它作出更深入地论述。但他首创灵感论,其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应说是在文学理论上的一大发现,对后人很有启示。其后,刘勰在文赋的基础上对灵感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对灵感的特质有了较系统的把握。4三、论述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提出对艺

12、术传达的要求三、论述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提出对艺术传达的要求陆机在分析各种文病之后,又进一步从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方面,论及文章的表达方式,提出了对艺术传达的要求。他指出各种表达方式都有它的微妙之处:“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总之,文章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各臻其妙。陆机指出,文章表达要“因宜适变” 。 “因宜适变”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定,没有固定模式。至于如何“因宜适变”?很难说清,陆机比喻:就像会跳舞的人能自然地应着音乐节奏翩跹起舞;会唱歌的人能自然地应着琴声歌喉婉转。又像古代能工巧匠轮扁斫造车轮那样,抡动斧子或疾或

13、许得心应手,然而只可会意不可言传。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陆机主张以内容为主、文采辞华为辅的原则。他指出:“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要求以思想内容为根本确立文章的主体,以语言文字为辅编织文章的色彩,二者协调统一。他继而将内容比作“情” 、形式比作“貌” ,指出“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 ,感情与外貌若没有差别、相统一了,那么感情的变化必然要在容颜上表现出来,他以此来说明语言文字会随着思想内容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他进一步提出了对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内容方面他强调感情,要求要有真情实感,认为“寡情而鲜爱”之作,即使和谐也不感人;形式方面,他要求构思巧妙、辞采妍丽“: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14、” 。他强调作品中的感情因素,这表现出他对文学特征的自觉认识。他指出文章形式上的“妍”应讲求对偶、辞采、音韵,这对六朝声律理论的形成和重视诗文的艺术手法的风气,起了先导作用。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叶俊莉,胡峡. 试析陆机的文学理论.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年 12 月第17 卷第 4 期.2 张丰君,徐爱国.文赋研究二十年的回顾与反思. 山东电大学报, 2001 年第 4 期.3 刘溶. 我国文学理论开山之作文赋.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 2005年 5 月第 25 卷第 3 期.4 陆联星. 陆机文赋的文学见解. 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年第1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