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思考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566870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思考(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思考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思考第一篇一、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及金融支持现状通过市场引导和政策扶植,黑龙江省培育和发展了一批规模较大、起点较高、辐射面较广、牵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下,目前已形成了对水稻、大豆和玉米等主导农作物的产供销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同时建立了一些大型生产和加工基地。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品牌整合,提高了黑龙江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加快了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的开发进程。黑龙江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组织各分支行对全省农业产业化企业进行摸底调查,并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资格认定,对通过资格鉴定的企业发放贷款,支持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黑龙江省农

2、村信用社积极与畜牧部门合作,大力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养殖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黑龙江省农业银行对一些重点企业在信贷需求上给予了优先保障。国家开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以及各股份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二、黑龙江省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1.农村经济发展滞后,金融生存空间小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滞后,2011 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 1300 亿元,仅为全省 GDP 的十分之一。产业结构有待继续完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带动性不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相对不多,缺乏一定带动效应,农村企业由于效益低下、经营管理不规范,在市场经济中缺乏竞争力。

3、2.农村金融支持体系功能不健全,信贷资金不足商业性银行为追求利益最大化逐渐把业务从农村转向城市,除中国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外,商业性银行很少在农村地区发放贷款,那些需要大量资金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举步维艰。申请和审批周期比较长,影响了企业资金需求的时效性。农业发展银行业务主要是将大部分信贷资金用于农产品收购方面,业务范围单一。虽然农业发展银行已开始对龙头企业发放商业性贷款,但受到规模和额度限制,对需要大量信贷资金支持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来说,支持力度仍非常有限。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有限,40%左右的资金来自人民银行再贷款,对发展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只能说是杯水车薪。3.农业产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大多数龙头

4、企业与农户之间几乎没有签订任何农产品收购协议,农户与企业间没有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使企业难找到稳定的原料来源,区域内也难形成稳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影响了信贷资金的统筹安排。一些龙头企业依然是做传统农产品的产、供、销,缺乏一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能通过深加工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业龙头企业普遍存在着整体实力不强,管理结构混乱的现象。一些企业自身规模小,资金匮乏、信誉不高,缺乏一定的抵抗风险的能力。金融信贷部门不可能将资金投放到这些尚未形成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的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投入。4.农业保险机制不健全,覆盖面较窄因农业风险具有大面积同

5、时发生,灾害损失大等特点,决定了农业保险成本高,有的地方甚至停办了农业保险业务。黑龙江省农业保险业务也以高于 21%的速度逐年萎缩。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的规范,农业保险得不到一定的发展,农业保险回报率低,让已经实行商业化经营的保险公司都不愿意开办农业保险,而已存在的农业保险业务也逐渐退出该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企业风险程度的评估,从而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状况。农业保险的缺失影响了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性。三、黑龙江省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建议1.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开放农村金融市场为吸收更多信贷资金,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应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努

6、力对农业产业化中的企业进行引导,督促其不断增强诚信意识,通过信用建设,改善银企关系。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加大维护金融债权力度,严厉制裁金融欺诈行为,进一步规范破产行为和清偿程序,严厉遏制以破产的方式逃避银行的债务追究的行为,为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可以尝试建立农业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在贷款中充当中介角色,当企业和农户需要资金时,由合作经济组织出面申请贷款,当贷款不能及时归还,由合作经济组织负责追缴,这样降低了金融机构与企业和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避免了银行因此原因拒绝放贷,不仅解决了企业资金的问题,还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代替银行发放和回收

7、贷款,也可降低银行贷款成本。2.多渠道筹集资金,规范农村金融供给农业银行应重点支持两头分别连基地和市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重点支持工厂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对一些季节性较强的企业,可给予特别授信,配置短期信贷规模。邮政储蓄银行要大胆创新,可尝试办理小额贷款业务和提供包括农民住房贷款业务、助学贷款和消费贷款在内的多元化金融服务。继续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对粮油收购、调销和储备业务的信贷支持力度,为农户和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和指导,增强他们驾驭市场的能力,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解决粮棉油加工类企业的融资问题。国家开发银行对农村经济的支持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应加强对县域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8、支持力度。进出口银行要大力支持农产品出口创汇,运用信用手段,支持涉农企业走出去。农村信用社要坚持立足于农村,凭借自身实力牢牢占据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对民间金融的存在和发展应采取宽容态度,逐步将农村非正规金融纳入金融监管范畴。3.构建社会化服务支撑体系,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力度,农产品批发市场、有机肥交易市场、种苗专业市场、农机具租赁市场等市场的建立,有助于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功能。鼓励优势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和资产重组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壮大企业规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成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投资市场潜力大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可由一些大型龙头企业和非金融机构

9、共同出资设立。加强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深化龙头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股份制运作,并通过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股票。加快发展专业性中介机构,为龙头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市场运作和盘活农业经营性资产提供条件。4.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鼓励多种运营和发展模式,既要有国家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和互助合作性质的保险组织,又要积极鼓励现有的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农业保险业务。大胆引进外资保险公司,它们有着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可帮助我们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应把近年来各地方鼓励、支持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10、的成熟并有效的经验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为农业保险业长期有效发展提供一个良好法制氛围。农业保险立法应建立试验点并试行,将成功典型加以推广。对基础薄弱的农业保险公司国家要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以保证其健康发展。应主动积极地为农业保险提供发展空间和创造支持其发展的有利条件,大力开发能够满足农民需要的产品,使得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全面保障农业生产,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这样才能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有效的发展。本文作者:李静 工作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第二篇一、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2004 年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特别强调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初步形

11、成了适应“三农”发展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除了商业银行以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也有保险、证券机构,还有其他一些民间小额贷款机构、担保机构等等。从金融体系来说,金融机构种类已较齐全,能够支持农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是,在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第一,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制约整个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由于我国多年来优先发展工业,农村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业用水缺口相当严重。国家对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欠账太多,长期投入不足。加之县域地方财政大都是“吃饭财政”(即地方财政仅能满足支付工资),部分县级财政甚至拖欠工资,很少有财力投入农业水利建设。现存的很多水利设施大部分都是上

12、世纪 50 到 70 年代靠发动群众大会战兴建的,且多数已成为病险水库。改革开放 30 年来,国家也曾集中巨大财力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三峡大坝、黄河小浪底水库等重点工程,但对农业、农村发展需要的基础水利设施却投入不足,仅是在原有设施上修修补补。由于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我国农民长期“靠天收”,农民收入没有保障,缺乏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同时,由于收入“靠天收”的不稳定性,也使得农民的信用记录受到影响,获得贷款支持的可能性降低,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金融生态恶化。第二,农业的弱质性决定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匹配和不均衡。农业是弱势产业,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国家和地方政府都把资金重点投资在工业项目

1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三性(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决定了金融资源配置偏好盈利稳定、收益率高的企业融资,农村金融资金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农村资金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道路及住房改造、水利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需要大量中长期资金;同时,随着特色农业及特色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对信贷的需求迅猛增加;此外,在发展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和壮大县域工业企业等方面,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农村资金供给却存在诸多约束。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数量非常有限。国有银行在改革中大大压缩和撤销农村甚至县域网点。农村信用社经营困难,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弱化,邮政储蓄成为“抽水机”,在一些经济落

14、后地区正规金融服务一度几近真空。尽管近几年农村金融有较大发展,网点增多,但金融服务总体还是不够,农村金融机构还不是特别完备,网点分布不尽合理。二是农村金融工具单一,农村金融产品限于传统的存、放、汇业务。个人理财、信托、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新业务大多没有。三是农村资金供给的短期性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长期性资金需求存在矛盾。第三,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且地域分散导致金融风险大,市场发展缓慢。和城市金融比,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偏高,在农村地区经营金融业,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农村金融市场不尽完善,农村征信系统不健全,资金供应方和资金需求方彼此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村的金融服务成本高:一是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比

15、高,贷款现金收回率低;二是担保机构不健全,担保资金规模小;三是县域企业普遍规模小,技术含量低,达不到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条件;四是信贷中介机构收费过高;五是农村信用社由于不良贷款占比过高,历史包袱沉重,虽经近年来各种政策的大力扶持,但实际上可用资金不多,满足不了农村日益增长的贷款需求。二、 “公司+信用社+农户”订单农业贷款金融支农模式探索(一)“公司+信用社+农户”订单农业贷款金融支农模式产生的背景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订单农业在某市兴起的时间不长,但已在蔗糖、稻谷、蔬菜、药材等作物中得到了积极推广。以甘蔗种植为例,某市糖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糖业公司)是当地经营蔗糖生产的龙头企

16、业,针对食糖市场供应紧张、价格上扬的利好趋势,适时推出与农户合作的经营模式,与订单农户签订农产品收购协议,提供各种优惠措施如技术指导、土地出租、提高收购价等,有力地刺激了订单农户的生产。目前,甘蔗种植遍布该市重点镇、城区及两个县,种植面积达 2 万多亩,首年种植每亩利润 387 元,第二年增至 587 元左右,吸引了 250 多户农户参与订单生产。为了解决甘蔗种植规模扩大与榨季流动资金不足的矛盾,糖业公司寻求与农信社合作,通过订单农业贷款方式扶植农户,计划为 1000 万元贷款金额提供信用及保证金担保。可观的合作前景不仅为该市甘蔗种植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为当地农信社支持新农村建设、创新信贷支农方式提供了有效的切入点。(二)“公司+信用社+农户”订单农业贷款金融支农模式的运作特点1由公司提供担保。资金短缺问题是限制农户参与订单农业生产或扩大生产规模的最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龙头企业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会主动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以培植大农户、降低生产成本,在某市甘蔗种植个案中也是如此。糖业公司为订单农户提供担保的前提是糖业公司必须与农户签订种植收购保底协议和租地合同,才能向农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