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变音现象初探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493588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变音现象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汉语变音现象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汉语变音现象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汉语变音现象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变音现象初探(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陆逸盈 法语 0512112 汉语变音现象初探摘要:音系学中的音位和变音概念十分抽象,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表现。在语言学 新解一书中介绍这两个概念时,都用了英语作为例子分析。那么在汉语中,音位是怎样 体现的?汉语里又有怎样的变音情况呢?本文将对汉语中的一些特殊语音现象和音位意义 上的变音现象进行比较和辨析,试对音位概念有更明确和深入的了解。关键词:音位,变音,变调,轻声,儿化,声调一、音位和变音的初步认识音位是抽象的基本音系单位,形象地说,就像语音在人脑中占有的位置,是人对语音 的记忆状态。人说话的过程,就是把人脑中各种各样这种记忆兑现成语音的过程。 举例来说,/s/ 是一个英语中的音位,将

2、它放在单词 snake 中,它的发音就是s。这里 用“/ /”和“ ”来表示区分的意义在于,前者表示抽象的概念,后者表示其兑现的具体 音素,音素是具体可感的,分析音素会用到物理学、生物学方面的概念,也涉及到人的发 音方法、发音部位等。 音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能够区别意义。比如 hit 和 bit,由于音位/h/和/b/的区别,人们 在听到这两个词时不会产生疑义,能很快将之区分开来。但是对于 books 这个词来说,不 管人们将 s 发成s还是z,大家理解的还是书的复数这个意思,因而不能将s、z看成两 个独立的音位。它们只是音位/s/的两个变音。 一个音位在不同的发音组合中如果可以兑现成或发成一个

3、以上的具体音素,就产生了 变音现象。 (语言学新解P28)变音有两种分类。一种是由于不同的人发音习惯的不同 而产生,比如各地方言间的区别,英英和美英之间的区别等。另一种是由于受具体语音环 境及局部音素组合的影响。比如,/s/这个音位,在 books 中,发成s;而在 dogs 中就发成 z。类似的还有/p/这个音位在不同的音素组合中是否送气,在 post 和 sport 中,p 的发音 也是两个变音。 通常我们将前一种变音称作自由变体,相对地,在有些语言学著作中,将后一种情况 称作条件变体。在音系学里,主要研究的是后一种情况,它和语音学是有交叉的。这里我 们主要讨论的也是条件变体。二、汉语中的

4、语音变化现象之前介绍音位和变音的概念,用到的都是英语里的例子。那么在汉语里,变音是如何 体现的呢? 先看一些例子。 老虎,勇敢,考古。这三个词的特点是,两个字都是第三声。我们在将“老”和“虎” , “勇”和“敢”分开念的时候,能清楚地念成第三声,但放在一起后,我们会自然而然的 将前一个字念成第二声,而变成“loh”和“ynggn” 。 “老”和“勇”字的发音都发生 了变化。再有,如妈妈,爸爸,豆腐,月亮,东西(指物品)等,第二个字的读音为轻声。而 它们本来的读音都是有具体声调的,只是在这些特殊的字与字的组合里它们被发成了轻声。最后一个例子,使汉语中的儿化音。 “儿”的本音应该如在“儿子”一词中

5、,发为“r” ,但是一旦它被放于字后,如花儿,玩儿,天儿等,不但“儿”本身发音发生变化, 前一个字的发音其实也变了,念两个字更像是在念一个字。 这样的读音变化,是否能算变音呢?我们还是要回到对音位和变音概念的理解上来加 以讨论。三、音位和变音概念的理解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前者是一种拼音文字,单词均由字母组合而成, 读音和字母紧密联系;而汉语是种表意文字,在某种程度上,其读音和字形是完全分离的。 因而在考察英语的读音规则时,我们可意比较直观地将音标、字母、单词结合在一起,音 素的区分也相对简单。但是对汉语而言,光从汉字角度,我们难以和读音联系,因而对音 素的把握会出现偏差。 在对音位

6、概念作正确理解时,我们是不能忽视“音素”这个重要概念的,应该说,这 两者是紧密联系的。音素是语音学分析的最小单位。所谓最小单位,即语音中再也不能分 割的单位。在英语里,考察每一个单词时,我们会自然而然的把它分成若干个音节,而后 从音标角度加以分析。但是在汉语里,每个汉字本身就是一个读音,可能由于字形的关系, 我们一般不会想到再将它的读音细分下去,因而得出“字”就是汉语中最小语音单位的结 论。所以也就会发现汉语中各种各样的所谓“变音”的现象。但是只要我们想到拼音的概 念,就能马上意识到之前的结论是有失偏颇的,因为每个字的读音最终还能被分割成更小 的单位声母和韵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就找到了分

7、析真正汉语变音现象的切入 口。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音位和音素相对应,也是最小的、不可再 分割的语音单位。只不过,音位永远是个抽象的概念,通过音素来具体表现。那么,音位 意义上的变音,自然也要从最小的语音单位开始。所以在汉语里,我们就不能单从具体某 个字的读音入手,应该从拼音的角度进一步加以细分。四、汉语变音初探分析变音必然会牵涉到很多语音学上的内容,十分复杂,实在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所 以,我在这里所作的分析,仅仅是举一两个常见的、我们容易理解和感知的变音情况,希 望对汉语变音稍作了解。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音位体系。所谓音位体系,即涉及到该语言中的辅音、元音的数 量,种类,发

8、音方法等。语言和语言之间之所以不同,除了语法和词汇上的差异之外,很 大程度上是因为音位体系的不同,一些语言中的音位在另一些语言中不存在,比如法语中 的/r/音位,表示小舌音,在英语和汉语中就不存在;或者一种语言里的两个音位在另一种 语言里可能仅是一个音位的两个变音,在前一种语言里有辨义作用,而在另一种语言里则 没有。所以在研究一种语言时,很有必要对该语言的音位体系有一个了解。 在汉语里,从拼音角度进行考察,我们习惯上将之分成声母和韵母。根据汉语拼音 方案的分类,汉语的声母有 21 个,根据发声方法分类,可分成塞音,鼻音,清音,浊音, 等,根据发声部位分类,则可分成舌尖音,舌根音,舌面音等。韵母

9、则多一些,有 39 个,分单元音,即 a、o、e、i、u、,以及复元音,如 ai、ei、ang、ong 等。 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对音位的确定。单元音和复元音是否都能被看作一个音位?我 认为,可以将复元音看成若干单元音的组合,即音位的组合。而像 ang 这样的元音,实际 上可看成是单元音“a”和一个类似鼻音的元音“ng”组合。 其实从复元音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一些变音的影子。 比如大地的“地”字,d里,/i/音位作为一个音节单独发音,和英语中长音i:的 发音一致。但是当“i”放在复元音的组合里,比如“代”字,di,/i/音位兑现成类似 英语中I的发音。同样的,单元音“a”和复元音“ai”的“a

10、”,前者类似英语里长音a:的 发音,后者类似 apple 中“a”的发音。 从上面的例子里,我们也可以发现,事实上,音素和音素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有同化 的作用。 当然声母里也会有变音的情况,但是由于声母的变音十分细微,我们难以察觉,因而 也难以考察。我翻阅有关书籍,对其研究中的一些名词也感到难以理解,和发声学联系密 切,所也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最后我还想讨论的是汉语拼音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成员:声调。 之前我们所说的音位都是从“音质”的角度来谈的,即由于发出一个音的方法和部位 不同而造成我们听到的音的区别。但是根据音位能区别意义的标准,汉语里的声调就有一 个特殊的地位。 “八”和“爸” ,是两个从

11、音质上来说完全相同的音,把它们分割成最小的音素,声母 和韵母也是完全一样的。帮助我们区别这两个字意义的是它们的声调。这两个字可以看作 是两个最小对立体,最小对立体是检验音位的有效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声调是汉语 音位体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有些语言学者把声调看成一种寄生音位,因为只有当它和韵母结合起来的时候它才有 辩义的作用。的确如此。那么我们研究有关声调的变音现象,是将声调单独拿出来,还是 把它和韵母放在一起讨论呢?我们是否可以单从声调变化的角度将语音变化定义成变音呢?我认为,对于不同的语言应该有不同的研究方式,不能套用任何一种一成不变的定义 或者研究方法。对于一些语言中的个别现象,应该

12、在参照基本定义的基础上,进行个别研 究和分类。所以,我觉得,可以将声调看成是汉语中单独的一个音位,词语组合中声调的 变化是汉语里特有的变音。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个三声放在一起前一个音变成第二声的例子,汉语里还有其他的情 况。 如果细分的话,可以将四声按照其发音的音高分类,方法是,将音分成五个音高值, 从低到高依次为 12345,每一个声调在发生过程中音高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用数字表示: 一声,55;二声,35;三声;214,四声,51。声调发生变音,实际也就是这些音高值发生 了变化。比如说“没有” ,一般情况下,在这个词中, “有”字的第三声就没有到达 4 的音 高,一般就在 2 和 3 左右。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对先前提出的一些常见的语音变化现象进行辨析。应该说, 从本质上来讲,它们归根结底还是音位的变音现象,只是我们不能从单个汉字的角度来分 析,而应该先分析出其中的具体音位,从最小的语音单位入手进行语音学层面上的考量。 只有这样,才能说是正确理解了音位和变音的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