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问题分析 huruohan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446563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货币政策问题分析 huruohan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国货币政策问题分析 huruohan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国货币政策问题分析 huruohan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国货币政策问题分析 huruohan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国货币政策问题分析 huruohan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货币政策问题分析 huruohan》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货币政策问题分析 huruohan(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货币政策问题分析1998 年以来,针对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国内消费需求疲软以及出现了通货紧缩 等突出问题,中央政府持续地适当地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扩张性货币政策。这些 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2000 年市场物价渐渐转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 涨 0.4%,改变了 1998 年来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分项目看服务项目上涨 14.2%,居住上涨 4.8%,食品除水产品蔬菜价格上涨外,其他继续下降。2001 年 1 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 0.7%,比去年同期高 0.6 个百分点,呈现出平稳并略有上升 的势头。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继续小幅上涨,一季度累计上涨 3.5

2、个百分点,粮食价格总 体比较稳定,服务类项目调价已基本到位。但另一方面,分地区的居民消费价格上升不平衡,食品衣着类商品价格继续低位运行。工业消费品价格稳中趋降。4 月份,衣着价格水平与上月持平,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价格医疗保健个人用品价格分别比上月下降0.3%0.1%。全年物价水平上升势头不强劲,通货紧缩仍然存在,中国经济增长仍然面临着需求不足的约束。总体来讲,货币政策收效甚微,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一、货币政策有效的条件一、货币政策有效的条件实现货币政策的有效是各国中央银行力求实现的目标,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 的有效性密切相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灵敏有效是货币政策有效的基础。下面便

3、从货币 政策的传导机制方面分析货币政策有效的条件。理论上来讲中央银行从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到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产生影响的过程由三个 阶段构成。第一阶段是影响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即基础货币和短期利率;第二阶段通过操 作目标的变动影响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即货币供应量和长期利率;第三阶段是通过中间目 标的变动影响最终目标,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从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来看,货币传导机制实际上分属于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中央 银行通过金融工具影响中介目标继而影响金融市场的融资条件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放 款行为,并通过他们的变动继而影响到实体经济领域即引起企业和居民资产结构的调整以 及

4、投资和消费的变化,从而改变整个社会的产出和价格。其中,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是货币 政策传导的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金融机构行为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中间环节,也 是关键环节;金融市场建设和中央银行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基础和政策因素。货币 政策的有效性也就对这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首先,要求央行比较强大,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能有 效地将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联系起来,并能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 构的放款业务;其二,在金融市场方面,要求一个市场容量大、信息传递快、交易成本低、 交易活跃持续的货币市场和一个规模较大、竞争充分、市场一体化程度高、运作效率

5、高、 市场预期良好的资本市场,要有比较完善的金融机制;其三,在金融机构方面,要求商业 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企业真正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本为约束,以客户为中心。其四,在微观经济主体方面,要求工商企业是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 和法人,居民个人具备较成熟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二、货币政策微效的原因二、货币政策微效的原因随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 的间接传导机制和“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企业居民户”的间接传导体系。但在 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微观经济主体层面上的存在的诸种障碍却导致了我国货 币政策的微效。(一)(

6、一) 中央银行层面上的障碍中央银行层面上的障碍 中央银行是唯一代表国家进行金融控制和管理的特殊金融机构,是有银行特征的国家机关, 是国家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管理的银行。它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传导 货币政策。1、存款准备金。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改变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币扩张 乘数,从而达到控制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自 1998 年中国人民 银行改革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将法定准备金账户的备付金账户合并为法定准备金账户。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从 13%降低到 8%,再到目前的 6%。2、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用以增加或减少货币

7、供应量。 1999 年,中国基础货币的主要供应渠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公开市场操作成为中央银行 吞吐基础货币的主渠道。全年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基础货币 1920 个亿,占全年基础 货币投放的 52%。3、再贴现机制。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和规定贴现条件来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给 和需求。从 1998 年 3 月起再贴现利率成为独立的利率体系,不再继续与同期再贷款利率 挂钩。同时下调再贴现利率并延长再贴现最长期限。1999 年,中央银行颁发了关于进 一步改进和完善再贴现业务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改进了再贴现业务的方式,扩大其范围, 使年末余额达 500 亿,增长 51%。三大政策工具的操作力度虽然

8、很大,货币供应量的增幅也较高,但其实际效果却远远低于 预期水平。货币政策传导在中央银行层面上遇到的障碍主要是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 标,但同时实行利率管制,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我国虽然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的上限控 制、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和票据贴现利率,逐步扩大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但是我国仍然是 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包括存、贷款利率在内的多种利率仍由中央银行代表政府制定, 影响了利率对资源配置的结构调整作用。从我国目前来看,按照风险收益对称原则,中小 企业和某些大企业的高风险业务贷款利率应偏高,但由于利率管制必然造成了银行对中小 企业的“惜贷”现象,同时,政策性的偏向导致资金高度集中于国有大企业

9、,这成了不良资 产上升和经营风险加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利率管制的另一个后果便是使货币市场的基准利 率难以发挥作用,影响了货币政策信号的传导。此外,在公开市场上,由于资金宽松导致 央行收回资金容易,投放资金困难;在外汇市场上,外汇储备受贸易逆差影响和保持人民 币汇率稳定的政策约束,央行只能被动地买卖外汇,银行结售汇差构成了央行在外汇市场 上的数量限制,导致公开市场操作对利率控制乏力,利率机制作用难以发挥。(二)金融市场层面上的障碍(二)金融市场层面上的障碍1、货币市场。1984 年,我国建立同业拆借市场标志着货币市场的起步。到目前已初步形 成了统一规范的货币市场格局,但总体来讲仍不成熟,缺乏足够的

10、中介机构和市场 参与者,交易品种或缺,金融工具和手段创新滞后,货币市场缺乏流动性,地区分割的银 行间分隔严重,交易不活跃,货币政策传导缺乏广度,低速低效。货币市场业务主要集中 于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而这两个市场交易量不够大,无法大量吞吐证券,限制 了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继而影响了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幅度。票据市场上由于社会信用机 制不健全,商业票据使用不广泛,再加上票据数量有限,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基本没有 商业承兑汇票,再贴现始终未形成规模,影响了再贴现政策工具的实施力度和广度。2、股票市场。中国股市的投机性强,长期没有退出机制,其股指变动与经济走势呈现出 明显的异动状态,股市泡沫膨胀,

11、股票价格难以产生财富效应,隔断了相应的货币政策传 导机制。3、债券市场。债券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上种类不多使公开市场缺乏载体,另一方面交易 不旺,以调控基础货币为目的的公开市场业务缺乏交易基础,严重阻碍了货币政策工具作 用的发挥。由上可见,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由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成熟而显得过窄。(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层面上的障碍(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层面上的障碍商业银行是依法接受活期存款,主要为工商企业和其他客户提供短期贷款并从事短期投资 的金融机构。它最大的特征便是具有以派生存款方式创造和收缩存款货币的能力。在我国, 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尚未发展到成熟阶段,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使中央银行

12、的公开市场 业务操作缺乏必要的条件,以至收效甚微。央行只能采取贴现率、窗口指导、利率管制等 其他调控工具,这就使商业银行的行为对货币政策的效力具有更大的作用。在我国,四大 国有商业银行占有全部金融机构 80%以上的资产和负债,因而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货币 政策的反应程度便成为货币传导机制上的关键。目前来讲,在商业银行层面存在的传导障 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商业银行的垄断性。中国政府通过存贷款利率、限制竞争、限制资产等一系列金融约 束政策,为国有商业银行创造了“特许权价值”的租金机会,维持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 位。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货币政策由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的行为所左右。他们之

13、 间的竞争并不充分属于寡头竞争模式,在一些事情上容易形成一致的默契和行动,很可能 与货币政策方向不一致。另一方面,四大商行对中央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下降,使中央银 行很难通过调低再贴现率和再贷款利率来刺激商业银行的融资欲望及活动。2、商业银行有风险约束,而无利润约束。理论上讲,商业银行属于金融企业,应该根据 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性来经营业务寻求最佳组合。在我国,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 素造成了商业银行有风险约束,却无利润约束。第一,风险约束。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由于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导致商业银行积累了高比 例的不良资产,银行贷款回收比较困难,贷款周转速度慢,经营风险大幅上升,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

14、监管下,风险防范意识和措施大为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中央银行多次 下调利率和准备金率,降低商业银行的融资和贷款成本,商业银行也不愿意增加贷款,而 是根据自身对经济状况的估计和判断,调节自身放款行为,从而改变了货币派生机制,影 响了信用创造和货币供给。一方面,商业银行对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采取“慎贷”、“惜贷”, 即使有较好的项目也放弃掉。对信贷人员普遍实行贷款终身责任制,让信贷人员对新增贷 款负有 100%收贷收息责任,一旦出现贷款逾期,便要求工作人员下岗清收,导致信贷人 员产生故意不发放贷款的倾向;另一方面导致大量资金偏向信用较好的大城市、大企业, 有悖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多元化导向。大企业贷款

15、过度集中,资金闲置,中小企业却资金严 重不足,大大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同时加剧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过度集中,使 不良贷款比率呈上升趋势,造成传导机制在商业银行层面上的恶性循环。此外,由于国债 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相对企业贷款而言,收益稳定且风险小,被商业银行视为优质资产,不 愿出售,从而限制了中央银行大规模吞吐债券,严重影响了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 效果。第二,无利润约束。我国国有银行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治理结构和激 励机制。因此,商业银行在国债市场上压低价格购入大量国债;存款充足时,并不急于扩 大贷款业务,在目前信贷风险较大时表现犹为突出,宁可把资金放在央行备付金上,分

16、行 不计成本吸收存款,形成“重存款,轻贷款”倾向。存款、贷款和资金结算为商业银行三大 传统业务,其中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贷款为资金的主要运用渠道和主要利润来源。在目 前通货紧缩,央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宏观环境下和商行本身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现实 下,商行重视贷款营销,扩展优质贷款业务,进行金融工具创新,改善金融服务将起到更 大作用。但商业银行却似乎把存款业务作为主要工作。自身而言,仍然是大柜台、小市场 的人力资源配制方式;将发放贷款和开展中间业务视为争揽存款的手段;对信贷人员实行 权责不对称的贷款终身责任制,缺乏贷款营销激励机制;金融工具单一;负债品种和资产 品种单一;对贷款采取机械的审批方式;对大中小企业贷款申请的审贷模式相同,从贷款 申请、审贷员审查、基层行审查、上级行贷审会审查、抵押、担保、公证到贷款到位经过 十几道手续,历时一周到几个月,有悖于中小企业数量少、周转快、频率高的资金需求特 点。以上都导致货币政策传导速度下降,信号减弱甚至失真。商业银行之有风险约束,而无利润约束导致了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的主渠道不畅,同 时造成对冗员、机构臃肿、低效的容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