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431121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二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二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习专题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知识总结知识总结】1 1、生态因素概念及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态因素概念及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判断生物在环境中的某种现象,要抓住本质,不能只从现象简单推测。例如:鸟类的 换羽与哺乳动物的季节性换毛,表面上看与气候冷热有关,这种现象似乎是温度对生物的 影响,但实际上这是受日照长短影响的,并非是温度影响的。在生物与生物的关系中,区 别种内关系与种间关系的标准,主要根据被判断的生物是不是同一个物种,这不能从表面 俗名上区分,要根据学习的生物分类知识来判断。在种间关系所列举的捕食实例中,均是 动物捕食植物,

2、食肉动物捕食食草(植)动物;而植物捕食动物的例子也是有的,如猪笼 草食昆虫便是其中一例,学习时应引起注意。3 3、种群、种群4 4、生物群落、生物群落5 5、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例题精解例题精解】1、如图 100 如果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鸟又以该树上的昆虫为食。那么 树、昆虫和鸟的生物数量金字塔形应是( ) 解析解析 此题要求回答的是该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生物体数量的塔形。与课本上的 “能量金字塔”不同,能量金字塔是指生态系统中(或某食物链中) ,各营养组生物所占流 经该系统中总能量的百分数而言的。数量金字塔是表示一条食物链中(或生态系统中)各 营养级生物体的个体数量关系。所以上

3、述食物链中数量金字塔形应是 C。答案:C。2、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 一翻大约需 2040 年,美国需 4080 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 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 率和死亡率 解析解析 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增减的因素之一。如果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人口呈现增长趋势,因此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动态的直接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对一个种群数量动态的预测决定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一个年轻个体占优势的种群,它预 示着种群将有很大发展,因为这样的种群

4、,进入生殖年龄的个体会越来越多,是一个急剧 增长的年龄结构。如果各年龄组成比例大体相等,老年组个体略小,则属稳定型。目前大 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年龄结构属于急剧增长型;美国属缓慢增长型;德国属衰退型。 因此本题涉及的人口增长动态是由年龄结构特点所决定的。答案:B。3、分析下列各种叙述,选择有关的非生物因素编号,填入下面的括号中:(1)决定山区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2)决定水中绿色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3)与大多数鱼类的洄游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4)柽柳有十分发达的根系和很小的鳞片状叶,与此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E、土壤的理化特性

5、解析解析 使学生理解并能区别主要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阳光、温度和 水这三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分布起着很大的作用。第(1) 、 (2)小题都讲垂直分布,似 乎相同,但影响其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不同的。决定山区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温度的高低,影响其光合作用。决定水中绿色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的强弱,影 响其光合作用。 (3)小题鱼类的洄游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影响其洄游的主要因素是温 度。第(4)小题,应根据适应性的特征来推理。发达的根系可以从土壤深层吸收水分,供 植物体生长发育的需要,鳞片状小叶又可减少水分的过多蒸腾,柽柳根叶的结构特点无疑 与水分的吸收与散失有直接关

6、系。错选的主要在(1) 、 (2)小题。分析其原因,是对陆上、水中植物垂直分布起主导作 用的非生物因素搞不清楚。温度与陆上植物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但在水平方向上, 如梨北桔南,是由于受高、低温的限制,而且植物在垂直方向的分布上也是如此,温度的 差异就决定了山上山下植物的种类不同。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水中绿色 植物的分布,自然要受到阳光的限制。光照影响海洋植物的分布十分明显。随着海洋深度 的增加,光量越来越少,就形成了绿藻、褐藻、红藻的分层分布。阳光能够到达的深度极 限为海面以下 200 米,绿色植物就难以生存了。 答案:(1)B (2)A (3)B (4)C4、 (1)下列哪

7、项属于保护色( )A、西藏野牛的外表形状与岩石非常相似B、避役的体色随环境色彩而改变C、无毒蛇具毒蛇的鲜艳体色D、毒蛾幼虫具鲜艳色彩,身上长着毒毛(2)下列动物中的体色属于警戒色的是( )A、金钱豹 B、梅花鹿 C、银环蛇 D、斑马(3)下列哪项不属于拟态( )A、昆虫体色似枯叶B、南美棕王蝶幼虫有毒C、有的无毒蛇具有毒蛇的鲜艳体色D、南美天蚕蛾幼虫体态、色斑似眼镜蛇 解析解析 考查学生对生物适应性的理解,以及对保护色、警戒色、拟态概念的理解、区 分和应用的能力。 保护色是指动物应用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不难看出,爬行类的避役 (俗称变色龙)的体色,能随环境色彩的改变而改变,属

8、典型的保护色。动物具有保护色, 有利于躲避敌害或猎捕食物。警戒色除了动物身上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外,还须有恶臭 或毒刺、毒毛等,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银环蛇(毒蛇)体背有黑白相间的环 纹和白色环带,非常鲜艳,且它是有毒蛇,故为警戒色,而无毒蛇具有有毒蛇的鲜艳体色 就不是警戒色,是拟态。拟态是指某些生物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它生物或非生物异 常相似的状态,南美天蚕蛾幼虫体态、色斑似眼镜蛇,即为拟态。 (1) 、 (2) 、 (3)小题的错选,主要是对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理解不清,结合 具体实例自然就区分不开。保护色是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拟态不但体色花斑与环境相似, 而且在形态上也

9、与环境相似,从而起到保护自身、躲避敌害的作用;警戒色与保护色截然 不同,警戒色与环境色彩极不相似,警戒色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很容易识别,再加上 恶臭或毒刺、毒毛等,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因此也有利于动物的自我保护。 简单说,所谓拟态,一个是拟(其它生物或非生物的)色彩;一个是拟(其它生物或非生 物的)形状。 答案:(1)B (2)C (3)B5、图 101 为 5 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程度,这些种中能分布在北极海域、热带湖 泊或全球分布的分别是( ) A、 1 2 3 B、5 3 4 C、3 4 2 D、2 1 5 解析解析 第 1 种鱼对水温要求较高,不可能在北极海域生存故排除

10、 A;第 2 种鱼和第 4 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范围较小,不可能分布在全球,又排除 B、C。答案:D。6、分析下列各种叙述,选择有关答案的编号,填入下面的括号中:(1)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属于( )(2)羊与兔子之间的关系属于( )(3)瓢虫与蚜虫的关系属于( )(4)大豆根与根瘤菌的关系属于( )(5)黑鱼常以自己的幼鱼为食,这属于( )(6)蜂王能分泌一种外激素,将失散的蜜蜂重新聚集在自己的周围,此现象属于(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共生 D、寄生 E、竞争 F、捕食 解析解析 考查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命现象的能力。只要学生对供选答案中各个概念认

11、识清楚,又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不会有什么 困难。噬菌体寄生在细菌体内,从中吸取营养并繁殖后代,两者属寄生关系。羊与兔子都 为草食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为争夺食物必然要相互竞争。瓢虫以蚜虫为食,是吃与被 吃的关系,当属捕食关系。大豆的根上长有许多根瘤,根瘤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共生体, 根瘤菌从空气中固氮,并合成含氮化合物,供植物利用;豆科植物又为细菌提供有机物、 无机盐和水分等养分,这种互惠互利,相互依赖的关系,即共生关系。黑鱼常以自己的幼 鱼为食,这种种内的残食现象属种内斗争。蜂王能分泌一种外激素,将失散的蜜蜂重新聚 集在自己的周围,这种聚集成群有利于同种生物的取食、御敌、属种内互助。

12、 错选的主要在(1) 、 (3) 、 (4)小题,分析其原因是对各个生物因素的概念理解不清楚 所致,也有个别的缺乏生物学基础知识,胡乱猜测。在认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应 注意种内、种间关系不同类型的特点及其对生物生存发展的作用。种内关系不是互助就是 斗争还好理解。种间关系应善于根据其营养特点来加以区分。 (1) 、 (4)小题错答,主要是 对寄生、共生区分不清。寄生的营养特点,一般是寄生物离开寄主很难生活,甚至死亡。 寄生物吸取寄生的养分,对寄主也必然造成危害,甚至使之死亡。而理解“共生“的概念应 主要抓住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彼此都有利的这一营养特点。答案:(1)D (2)E (3)

13、F (4)C (5)B (6)A7、图 102 都表示生物之间的关系,请问图(a) 、 (b) 、 (c) (d)依次表示( ) A、捕食、共生、竞争、寄生 B、捕食、竞争、共生、寄生C、竞争、捕食、共生、寄生 D、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识图能力,即对概念的掌握情况,解题的关键应从生物彼此之间的食 物关系入手。图(a)中 A 的数量随着 B 的增减而增减,但 A 的增加导致 B 的减少,说明 A、B 两种生物之间,A 以 B 为食物,所以图(a)属于捕食。图(b)中 A、B 两种生物生活 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互利,不可分开,所以属于共生。图(c)中 A、B 两种生物争夺

14、食物、空间,结果 B 种生物数目大大减少,以致死亡,只有 A 种生物数目增多,得以繁殖, 所以属于竞争。图(d)中 A 的数量随着 B 的增加而增加,但不随着 B 的减少而减少;相反, B 减少,A 仍增加,所以属于寄生。因此,本题正确答案只能选 A。答案:A。8、图 114 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流通关系示意图,看图作答。 (图中为有毒 物质浓度百万分之一,即 10-6) (1)从完成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简要说明生产者的重要作用是 _。(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千焦/厘米 2/年。(3)根据图中数值计算能量从 A 到 B、由 B 到 C 传递效率依次分别是 _%,其余的能量最终通过

15、生物的_散失,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_, 因此能量流动具有_特点。(4)图中无机物箭头意指_和 CO 等物质的流通过程。图中 D 是_,通 过它们的_和_两种分解方式,将生物组织内的碳放回空气中,由此可见 D 在物质流通中 的重要作用是_。(5)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始终与_结合在一起进行。(6)从生态因素的角度看,存在_中的有毒物质,经_浓缩,因 此_越高的生物受害越大。 解析解析 首先要分析图中各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图中所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箭头所示 这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图中 A 显然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开始, 所以它一定是生产者,D 是后将物质分解又返回大自然中,它应该是分解者,而 B、C 分别 是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我们知道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来自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 能,能量在各营养级的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其去路有三个方向,一是各营养级的生 物在分解有机物用于生命活动时,总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有大部分的能量 未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其遗体和排泄物等流入分解者中去;只有一步部分流入下一营 养级。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生产者中的能量的三个去路之和=97+306+63。 由 A 到 B 的传递效率=传递到 B 的总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