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信息技术下英语课程建立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391747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议信息技术下英语课程建立 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议信息技术下英语课程建立 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议信息技术下英语课程建立 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议信息技术下英语课程建立 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议信息技术下英语课程建立 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议信息技术下英语课程建立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信息技术下英语课程建立 (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议信息技术下英语课程建立议信息技术下英语课程建立 摘 要:在信息化时代,精品课程建设必须考虑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探讨了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高职英语课程的整合,最后提出了在课程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英语精品课程;策略一、引言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体现,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推出了一系列有关课程建设的措施,课程建设受到了各学校的高度重视。目前各高校正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它对推进学校课程整体建设、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学水平具有十

2、分重要的意义。精品课程代表了学校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是一项以点带面的改革,即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高水平课程,以整体教学内容改革为着力面,积极推进高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二、精品课程建设的时代特色精品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发展阶段,精品课程建设都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体现了不同的特色。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教育作为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高素质教育的新型教育方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特别是进入了新世纪,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这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文件

3、明确指出,精品课程建设要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所以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从而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信息技术与高职英语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英语教师用于演示的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仅是表现为策略或内容上的交叉、渗透、组合和综合,更重要的是所表达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所以精品课程的建设要从多方面着手。(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能力的培养1.首先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

4、学习特点的研究,重视学生个性需求的满足,强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强调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为教育的最终目的。2.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它包括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检索,并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理解、归纳、分类、存储记忆、批判、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最终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生成辅助自己英语教学的资料。3.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监控能力。调查显示,高职高专学生的整体英语学习素质偏低,离那些重点大学的本科“精英学生

5、”更是有很大的差距,其中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学生自认为自信心低,自控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学习习惯不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监控更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控制,要求教师在充分满足学生个性需要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控制。(二)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建设1.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调查发现,大部分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是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主,教学课件的制作经历了教师单干出版社提供学参考书学校内部教师共同开发研制等几个阶段。目前的精品课程上网的要求给院校之间课件制作的横向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个平台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地利用才能显示其价值。2.校园网络资源的积累。校园网络资源的建设无

6、疑是各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工作重点。因为校园网络可以根据具体学校的专业特色、课程安排、学生水平建立符合学校的校本资源,以充分显现教学的交互性和教学的时效性。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包括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网络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的利用。随着 Internet 的发展,可以使更大范围的英语资源为教学所用。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访问各种英语学习网站、阅览电子书刊、访问虚拟图书馆来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们还通过办电子板报、做个人英语网页与中外的学子进行交流。利用信息技术,学生还可以进行网上在线学习或补习。总之,有了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有了更具人性化的英语课程资源,就能真正打破以教材为中心

7、的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探索1.情境化教学模式。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思考能力和联想、创造能力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以情境体验的方式学习。现代教学论研究证明,如果教学过程中仅靠单一媒体以一种方式来刺激大脑,就容易造成学生脑细胞活动减弱,易感到疲劳,造成大脑的抑制状态,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都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集境、图、文、声为一体的语言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多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进行

8、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2.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的教学是指通过学生学习英语知识、运用英语知识来达到“能做某事”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这一特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语言。(2)强调学习活动和学习材料的真实性。(3)为学习者提供不仅关注语言,而且关注学习过程本身的机会。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小组成员相互协作,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3.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网络自主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

9、出,网络自主学习环境是在学生自我管理下的第二课堂学习环境,它延伸了学习过程与内容,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更多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在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中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必须是网络教学课程的研究者。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意向、学习风格等,然后确定学生理想的学习内容、学习步骤。教师是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帮助者,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作和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有能力主宰自己的学习。教师的帮助者角色还表现在为学生提供在线交流、咨询。四、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传统的教学结构的弊端在于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任意夸大化,然而,这也并不是说不需要教

10、师的指导。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根据高职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中对学生上网动机的调查显示:%的学生是为了打发时间,%的学生是出于爱好,%的学生是为了学习知识,其它的占%,通过以上对学生上网动机的调查可以看出,要发挥网络的应有的作用,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二)课程目标是根本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但是,整合的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所以,我们在整合过程中,应以英语课程目标为最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避免把英语课堂教学变成了计

11、算机功能的展示课,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细节而忽略根本。比如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英语教师煞费苦心,制作出一些画面精美、内容丰富的课件,但他们忽略了认知的原则,绚丽的课件画面、频繁的视频和音频信息会干扰学生对语言本身的注意力,影响学生思考问题,冲淡了教学主题,使其注意力集中在计算机多媒体的神奇上,而忽视了教学内容。(三)教学节奏和进度是个关键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使用了操作灵活方便的多媒体手段,就容易呈现给学生的信息量过多、过快,造成教学密度过高,学生疲于看屏幕的画面变来变去,不能及时消化,思维跟不上,从而使“教”和“学”处于失衡状态。同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时,容易高估学生的能力,忽

12、视了高职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和英语学习素质,布置的任务超越学生的能力,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因此,需要考虑网络自主学习整体进度,做到踏踏实实,循序渐进。五、总结精品课程意义重大,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环境这一时代特色。信息技术与高职英语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英语教师用于演示的工具。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融合”,教师能力的培养是关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英语课程资源越来越多的呈现多媒体化、网络化,这使得情境化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和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成为一种可能,实践也证明了这些新教学模式的先进性。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过程中应注意不能过分学生自主、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过分展示信息技术手段、忽视课程目标完成,同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好英语课堂教学节奏以及英语课程的整体教学进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