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信息化体制及影响因素比较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2373305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美大学信息化体制及影响因素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美大学信息化体制及影响因素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美大学信息化体制及影响因素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美大学信息化体制及影响因素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美大学信息化体制及影响因素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美大学信息化体制及影响因素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美大学信息化体制及影响因素比较(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美大学信息化体制及影响因素比较研究中美大学信息化体制及影响因素比较研究摘要文章剖析了中美大学信息化体制的异同,并从体制创新的目的与动力、信息化发展成熟度、信息化体制建设的内外部环境等方面对比分析了影响两国大学信息化体制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大学信息化起步晚、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及大学现有的科层体制惯性等因素使其创建了集权信息化体制。关键词中美;大学信息化体制;影响因素;比较紧跟全球化、数字化前进步伐,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体制是深化我国大学信息化建设的必然。回看世界,美国大学通过cio、it 治理等体制创新发展,深化信息化建设,引领着世界高等教育信息化潮流。借鉴和学习美国的成功经

2、验,建立和完善我国大学信息化体制,以深化大学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大学 it 主管、学者的共识。学习美国的成功经验,不仅要认清两国大学信息化体制的差异,更要认识到产生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henderson,venkatmman 等提出信息技术与组织变革受组织“信息技术应用过程、组织文化、组织结构、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埃德蒙金提出比较教育要从对比对象“产生的背景、比较对象的概念、其所处组织及外部组织结构、比较对象具体运行操作、基于比较提出的决策和执行”五方面进行。借鉴上述理论,笔者拟从“两国大学信息化体制界定,信息化体制创建背景与目的,企业、政府信息化体制发展及其对大学的影响,大学

3、组织结构与文化,大学信息化发展过程及.,.成熟度,大学信息化体制结构及运行机理”六大方面进行对比,以期能认清差距、探寻本源,找到深化我国大学信息化体制创新发展的途径与策略。一 两国大学信息化体制的概念与内涵对比国内尚无对“大学信息化体制”的界定,大学信息化体制是大学体制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体制是指国家在管理高等教育事业中,关于教育机构设置决策、已设机构的隶属关系及职责、权益划分等问题的制度和体系的统称,笔者认为大学信息化体制是在大学信息化事业发展中,有关信息化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及相关部门与群体信息化职责与权益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总称。我国大学当前创建了“信息化领导小组(决策层)校级 it

4、 管理部门(管理与协调层)校级 it 服务部门及院系部门信息化领导与信息员(it 服务层)”的三层信息化体制。欧美没有与“信息化体制”相对应的术语,不过其所关注的“cio、it 治理结构”与我国大学所讨论的“信息化体制”相似。cio 是 chiefinformation officer 的简称,译作首席信息官,是高级行政管理团队的一员,技术和其他信息资源的管理者,it 规划的负责人,信息系统负责人,政策制定人,组织整体战略规划程序制定的参与者。it 治理强调以信息化与组织战略目标一致为根本原则,以建立兼顾各 it 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化决策机制与组织结构为基础,以通过 it 为组织创造价值为终极目

5、标。美国大学设置专业化的校级信息化领导职位首席信息官(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o),以之提升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地位及全校公共 it 部门及资源的整合,建立兼顾各群体 it 利益的治理结构,让各群体代表参与信息化规划制定及决策,实现 it 决策与管理的扁平化。美国大学 cio 与我国大学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或主管信息化副校长相似,其 it 治理结构与我国大学三层信息化体制结构及运行机理相似,两者具有可对比性。二 外在行政主导与内在战略需求:信息化体制创建的背景与目的对比中美大学信息化体制的创建都源自信息系统在大学管理中的应用。信息系统之所以能成为推动信息化体制发

6、展的内在动力,是因为行政部门是大学”信息流动的核心节点” ,it 的应用改变了大学行政部门信息获取、加工、处理、施用的方式,并进而改变了大学以“信息流”为核心的业务活动,使大学信息化不仅需要提供 it 服务,更需协调信息化建设中院系部处与各团体的信息权益关系,这势必需要体制创新。不过两国大学信息化体制存在差异,与两国大学信息化体制创建的背景及对其功能定位的差异。美国大学 cio 职位的创设源于在对大面积信息系统应用失败的反思中,使美国大学逐渐认识到打破原有单一部门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孤岛现象,建立跨业务、跨部门、跨功能的综合集成系统,促进信息资源整合,使信息成为大学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成为必须要解

7、决的问题。这促使大学校领导对 it 的关注视角从技术操作层提升到战略层,大学校长认为不能让那些缺乏战略眼界,只关.,.注 it 的部门主管来领导信息化,必须由那些能从大学战略发展视角思考 it 应用的人来引领。以信息化促进大学核心价值与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大学信息化的归宿,信息化要服从大学整体创新发展的战略需要。教学、科研等作为传承与创造大学古老价值的核心实践活动,只有师生等大学教学、科研的主体参与其中,其参与越广泛,越深入,信息化与大学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就越好。同时在一个去中心化、院系部门有相对独立财务与决策权,师生群体有很强的参与意识与维权意识的美国大学,信息化的决策不可能以集权方式实现,必然

8、要构建一个广纳各群体代表的 it 治理结构,赋予各群体权责,在交流沟通中化解体制、文化障碍,充分调动最广泛的力量,促进全校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促进信息化与大学战略目标的一致。可见正是认识到信息化之于大学的战略价值,以及从根本上促进信息化与教学、科研等有机契合的必要,促使美国大学设立校级 cio 职位,建立各群体参与信息化规划与决策的治理结构。我国大学创建信息化体制亦缘于校内信息系统的建设,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信息化体制的创建都是在全校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建设之际。不过我国大学早期信息系统的建设并非出自校内部处的内在需求,而是大学校领导与 it 部门意识到学校信息化水平远落后于国外名校及

9、社会其他组织的现实,意图快速提升信息化水平,实现从无到有跨越式发展。正如访谈中各大学 it主管所言:我们面对的是不具备基本 it 技能,习惯于“纸笔”办.,.公,不愿使用信息系统的行政部门领导与员工,学校要说服或强制行政部门使用信息系统。这一现实决定了我国大学信息化体制结构只有采用以行政命令为主的集权结构,才能推着师生进入信息时代,实现我国大学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所以当时我国大学都普遍采用副校长分管信息化,甚至校长出任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等体制措施,以提升信息化推行的行政执行力。三 依附政府与独立法人:信息化体制孕育的外部环境对比大学信息化是一个开放系统,其创新发展必受政府、企业等外部环境影

10、响。两国企业、政府组织信息化体制发展的不同,及其对大学影响的不同,对两国大学信息化体制的发展带来了不同。在政府层面,美国通过白宫、国会这两大最高政府机构,于1995、1996 分别出台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 、 克林格一科恩法案 ,要求各级政府设置 cio 职位,并规定了 cio 的地位与权责,为全国 cio 的发展提供政策指引。2006 年颁布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ues-oxley act),提出系列 it 治理模型。直到 1996 年,我国在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已撤)、信息产业部(现为工业与信息化部)等机构推动下,以“会议、论坛”等形式讨论 cio,并未制定相应法规,政府自身也未采

11、用 cio。而至于 it治理,近年才有人在学术上探讨,实践中未有探索。我国政府是典型科层管理体制,在面对如信息化等一些需多部门方能推进的新事物,都习惯采用多部门领导组建临时体制的方式。我国政府2001 年 8 月重建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国务院总理任小组组长,.,.副总理、中宣部部长、公安部部长等相关部门领导为主要成员,是我国信息化最高决策机构,同时在国务院下设“信息化办公室”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汇报。各省市政府亦设立相似体制,建立了“多部门领导组建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副职领导分管信息化+信息化办公室+it 服务部门”这样一套自上而下的信息化体制结构。在企业领域,美国始终走在 cio 与 it

12、治理的实践及研究的世界最前端。自 1981 年起,cio 职位已成为多数美国企业的高管职位,it 治理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成为美国企业信息化实践发展的主导思想与研究热点。我国企业对 cio、it 治理的研究与实践都深受美国影响,不过我国企业信息化起步晚,虽设立了 cio 职位,但大多还局限于部门级,仅有 12c10 进入企业高层,it 治理改革也尚处于探索阶段。美国大学 cio、it 治理发展都深受企业影响,而政府则主要以法规来引导。这主要源于美国大学多为独立法人,与政府关系松散,有较大自治能力,其内部管理体制更多与公司相似,而非政府。而我国大学与政府关系紧密,对政府有很强依赖性,大

13、学体制多是政府体制的翻版,这决定了我国大学必然采用与我国政府相似的三层集权信息化体制,我国企业在 cio、it 治理上的发展对我国大学并未产生多大影响。四 集权管理与多元治理:信息化体制孕育的内部体制与文化对比大学信息化体制的建设与发展不可能脱离大学现有体制。美国.,.大学行政管理体制逐渐与学术发展相独立,日趋企业化、专业化,校长、副校长等行政管理领导也越来越多从企业家或企业管理人员中选聘。大学普遍采用“董事会、大学校长、评委会”的体制结构,董事会确定学校大政方针,选校长,根据校长举荐任命教授和行政官员。校长是行政管理最高长官,任命若干负责学术、学生、规划、财政、信息化等管理工作的副校长。评委

14、会一般由教授、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和其他人员组成,负责学术政策、规章制度和管理学术事务的决策。此外美国大学师生都有很强参政、议政的意识与能力,十分重视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信息化权益作为随着 it 而新生的权益,大学师生员工必然希望有合理的表达与诉求途径,而不愿接受他人的指派。这一切都使得设立专业化的校级 cio 职位,构建多群体参与信息化规划与决策的it 治理结构对美国大学而言顺理成章。我国大学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领导、各部门领导有着与政府部门对应的干部级别,大学内部管理体制对政治行政体制有严重的依赖性乃至依附性。虽然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有过多次改革,但始终是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一统

15、天下,学术权力一直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广大师生的权力更得不到体现。再加之在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下,人们对自身权益诉求意识的淡漠,使得大学管理者、师生员工都习惯于集权、行政命令式的做事方式。在这样的体制与文化氛围中,设立校级 cio 职位,创建师生员工广泛参与规划与决策的 it 治理结构,必然遭遇“官僚与权力”为.,.主导的现有中国大学体制的制约。五 跨越式发展与稳步前进:信息化发展历程与成熟度对比两国大学信息化体制的差异与信息化发展历程及成熟度有关。美国大学自 20 世纪 50 年代就实现了基于计算机的数据自动化处理,70 年代步入单机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阶段,80 年代逐步发展到基于网络的综合管理信

16、息系统阶段。正是在对信息系统失败的反思中,使美国大学校领导认识到只有将“信息”视为大学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促进信息共建、共享及基于“信息流”的业务流程再造,方能提升信息化投资效率,推动美国大学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而这需要相应的体制创新得以保障。同时在其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大学领导、师生员工 it 水平,对 it 的接受程度以及对信息化的理解都已有很好基础,其信息化体制的创新发展是应需而建,适逢其机。我国多数大学信息化建设起步于 20 世纪末、21 世纪初,作为推动大学信息化体制建设的直接因素信息系统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并没有完全启动。2010 年调查显示,我国大学应用最多的图书、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也仅在 20左右,如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信息化建设富有成效的高校也是在 2000 年之后全面推动信息系统建设。并没有如美国大学一样,用近六十年的时间,走过“自动化数据处理一一单机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基于网络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这样一个完整的阶段。起步晚、时间短、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使我国大学校领导、管理者、师生员.,.工对 it 并不熟悉,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