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文讲解词 最新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365907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文讲解词 最新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文讲解词 最新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文讲解词 最新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文讲解词 最新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文讲解词 最新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文讲解词 最新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文讲解词 最新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讲解词亲爱的观众朋友,欢迎您来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参观!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 759 年的冬天,杜甫为了避安史之乱,带着自己的家人几经辗转从甘肃同谷来到成都,暂时居住在浣花溪旁的古寺。第二年春天,依靠亲朋好友的资助,在风光秀丽的浣花溪边,建起了茅屋,取名“草堂” 。杜甫在这里前后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这段时间是一生漂泊的诗人度过的相对安稳的日子。在杜甫留下的 240 多首草堂诗歌中,有大量歌咏自然、描写田园风光的优美诗作,也有不少忧国忧民、富于现实意义的篇章,这些不朽的诗篇赋予草堂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草堂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块不朽的圣地。成都杜甫草堂是现存杜

2、甫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的一处。1961 年,杜甫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如现代诗人、学者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所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公元 765 年,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渐渐荒芜。到唐末,诗人韦庄沿浣花溪畔寻得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为纪念杜甫,他重建了一间茅屋。成都杜甫草堂遗址由此得以被确认。从此以后,历代对草堂进行过十多次培修、重建,其中以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两次规模最大。这两次重建,奠定了后世草堂依中轴线对称的多重院落式布局的基础,并流传至今。1 正门正门是杜甫草堂主体纪念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重

3、建筑。正门前的照壁,粉壁青瓦、庄严肃穆,与外界形成一道屏障,给整个建筑群增添了几分含蓄和深邃之感。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题。门两侧还悬挂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 ,出自杜诗怀锦水居止二首 。万里桥即今成都的南门大桥,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此桥头送费祎出使东吴,因感于费祎此行联吴抗魏,任重道远,遂云“万里之行始于此” ,桥由此得名。清代曾重修。古百花潭在浣花溪上游今龙爪堰一带,绝非今天百花潭公园一带的江面。杜甫所营建之茅屋,正好位于万里桥的西边,古百花潭的北边,两句诗十分精当地点明了当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与今天草堂的位置完全吻

4、合。据此,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今天身临其地的这座闻名海内外的杜甫草堂,就是在当年诗人故居的遗址上重建并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流经草堂正门的是风景秀丽的浣花溪。在唐代的时候,浣花溪江阔水深,能行大舟,两岸农田阡陌,风景宜人。杜甫诗句“窗2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就是对当时浣花溪风景的描写。2 大廨大廨是一座敞厅式建筑,是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建筑。 “廨”是官署的意思,也就是古代地方官吏办公的场所。杜甫生活在“奉儒守官”的仕宦之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从小就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辅佐君主,报效国家。然而杜甫一生仕途坎坷,始终不得重用。他做过唐肃宗的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而被贬官,不久干脆辞官而去。后来流

5、寓成都时,被好友严武举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 虽然杜甫始终不得显达,但他却始终是“每饭不忘君” 、 “穷年忧黎元” ,其爱国忧民之心至死不渝,后人为此深受感动。清嘉庆十六年重修草堂时,大概考虑到纪念建筑应当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既然杜甫做过官吏,那么就应有其办公之处,于是便将这重建筑命名为“大廨” ,此中也明显寄托着人们对这位生前不得志的诗人的良好祝愿。大廨内陈设简单,最显眼的是伫立在大廨中央的杜甫铜像。杜甫身躯单薄,手里握着一卷诗书,他用饱经忧患的眼神望着远方,似乎内心深处正在呐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尊铜像是我国当代著名雕塑家钱

6、绍武先生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是用夸张和抽象的手法来刻画诗圣的。那单薄赢弱的身姿,概括地表现出杜甫一生饱经忧患、贫病交困、郁郁不得志的不幸经历;那深思苦吟的神态,把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刻画得淋漓尽致。草堂内的楹联值得欣赏,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清代大学者顾复初的撰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顾复初于清咸丰末年,应四川学政使何绍基之邀来川,游宦蜀中,为四川各界大府礼聘,做其幕客。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客居夔州,曾作咏怀古迹五首咏怀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宋玉等古人旧宅,有“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诗句。意为:怅望先贤,令人感而落泪,自己和

7、宋玉虽生于不同时代,但没能遇到贤明的君主,落拓失意的遭遇却完全一样。而对联作者在上联一开始便集用杜句“异代不同时”将自己对杜甫的追怀比之于杜甫追怀宋玉,抒发了怀才不遇的积郁。在封建时代,众多的文人墨客都把出将入相、匡国济世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因此,顾复初把自己和杜甫比作是龙虎一样的诗客,但是却如蜷龙卧虎一般,不能伸展自己的凌云壮志。因此,上联有两层含义:一是赞美杜甫,也暗指自己是不可多得的济世之才;二是叹息怀才不遇,只有且蜷且卧,居于草野。下联指杜甫和自己都流寓蜀中,杜甫虽未遇明君,壮志难酬,却能因诗垂名留下了这间长存天地的草堂,受世人凭吊瞻仰,同时也概叹自己纵有满腹经纶,不仅没能实现报国之志

8、,也没有什么成就能像草堂那样流传后世。1958 年毛泽东游览草堂时曾仔细品味此联,称赞其写得含蓄婉致,耐人寻味。郭沫若曾经称赞这幅对联:“句丽词清,格高调3永。 ”在铜像的东侧,有一幅上世纪九十年代绘制的草堂全景图,图的左边部分是草堂的园林景区,里面种有梅树等许多植物,图的中间部分就是中轴线上的五重主体建筑,图的右边部分是古寺庙景区。3 诗史堂诗史堂是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也是主体建筑。杜甫留下的 1400 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因此,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 “诗史堂”也因此得名。诗史堂前悬挂有一幅

9、对联: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此联是草堂所有对联中唯一没有作者署名的一副。清光绪年间,四川总督丁宝祯游览草堂,为表达对杜甫的尊崇,命自己的两个幕僚沈寿榕和彭毓松合撰此联,丁宝祯感到十分满意,便署上自己的大名悬挂于草堂。后来对联被毁,现联由叶恭绰补书,考虑到原联并非是丁宝祯所作,故只署了补书者姓名。上联由沈寿榕出,他以杜甫的文章道德比拟诸葛亮的文治武功,颂扬杜甫和诸葛亮一样英名永存,也表达了对杜诗成就的崇敬和追怀凭吊杜甫的感情。下联由彭毓松对,他把杜甫和诸葛亮的身世和晚年在蜀中的处境反映出来,联中的“耆旧”是指德高望众的老者。 “东去问

10、襄阳耆旧” ,则意为杜甫和诸葛亮客居蜀中,皆有东归故地寻访故友的夙愿。原来杜甫的先祖曾居湖北襄阳,诸葛亮也曾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 ,杜甫的好友李白和孟浩然,一是曾居襄阳,一是襄阳人,当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二人都已先后故去。同样,诸葛亮在辅佐蜀后主时,他的襄阳好友也多亡故。因此只能空存思怀。此联格调典雅,用典自然贴切,巧妙地将咏杜甫、咏诸葛亮融为一体,是草堂名联之一。大厅的正中陈放着一尊杜甫胸像,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以写实手法,通过塑像微蹙的眉宇,深沉的目光,以及冷峻的嘴角,准确而凝炼地刻划出诗人忧虑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拳拳赤子之心。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 1957 年参观草堂时撰书的一副对联:

11、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上联指杜甫寓居成都的草堂永远存留于后世,受人瞻拜;下联则是指杜甫作为诗圣昭著千秋万代,永受人们的尊崇。在堂内东西两侧,分别陈列着两尊由成都著名民间艺人泥人蔡所塑的泥像,东侧是杜甫,西侧是李白。4李、杜同为唐代诗坛成就最为突出的大诗人,被郭沫若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虽然两人所走的创作道路不同杜甫注重现实,李白则极其浪漫,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感情真挚的好朋友。虽然他们相处的时间并不很长,后来又各自东西,再未见面,但都深深地系挂着对方,特别是杜甫,始终对李白充满敬意,在其流传下来的诗篇中,怀念李白的就有十几首,首首都表达了对这位挚友的钦佩和思念。李杜交谊,可以说是文坛

12、上千古传颂的一段佳话。鉴于这个原因,李白的塑像出现在纪念杜甫的地方,也就毫不足怪了。堂内东侧有陈毅同志的集杜句联: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该联表达了陈毅同志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西侧是郭沫若同志撰书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上联是写诗人杜甫,意思是杜甫这位穷困潦倒身患疾病的诗人,却是唐代诗坛的圣人哲人;下联是写杜甫诗作,意思是他的作品表现了安史之乱给民间百姓带来了沉重灾难,有如波涛巨浪般强烈地震撼着人心。在大厅的东西两侧还摆放了两张古色古香的圆桌。从清代开始,许多文人墨客常常聚集在此,挥毫泼墨,吟诗作赋,凭吊缅怀杜甫。4“诗圣著千秋”陈列室诗圣著千秋陈列是杜甫草堂

13、博物馆为纪念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九十周年而推出的精品陈列。陈列分为两部分,以朱德同志为草堂题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作为主题和基本框架。上篇“诗圣著千秋”分为少年、漫游、在长安、陷贼与为官、漂泊西南五个单元,选取最能代表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特点的诗句,以形象化的陈列语言和具有情感冲击力的表现手段,展示杜甫一生的苦难经历,体现他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2003 年,该展览荣获“第五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最佳创意奖” 。少年时期(公元 712 年公元 731 年)杜甫字子美,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仕宦家庭,从小聪颖敏慧、志向高远。漫游时期(公元 731 年公元 745 年)杜甫长大了,成为意气风发的青

14、年,渴望裘马轻狂,纵横南北。第一次漫游,他到了郇瑕(今山西临猗) ,这年他 19 岁。第二年,他去到更远的地方,开始了历时四年的吴越之行。公元 744 年初夏,杜甫与因得罪朝廷而被放还的大诗人李白在洛阳相会,他们一同登高怀古,饮酒论5诗。这是杜甫一生最感快意的事。他们的伟大友谊成为中国诗歌史上隽永的话题。杜甫与李白对酒的塑像再现了他们二人相遇的喜悦之情。在长安(公元 746 元公元 755 年)公元 747 年,杜甫与许多才艺之士参加国家选拔考试。由于宰相李林甫从中作梗,称“野无遗贤” ,应试者全部落选。这件事给杜甫很大的打击。直到公元 755 年,他才得到一个掌管名册簿帐的微职右卫率府兵曹参

15、军。这年他已 44 岁。“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公元 755 年 11 月初的一个夜晚,杜甫到奉先(今陕西蒲城)探看家人,途经骊山时,玄宗皇帝带着杨贵妃正在华清池尽情享乐。此时,叛乱战争的阴影已逼近长安,沿途都是逃难的百姓。当他回到家,却见妻子抱着刚刚饿死的孩子恸哭。他深为自己的不幸而悲伤,又联想到人民遭受着更为深重的苦难,国家面临着极大的忧患。无限感慨中,他写下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图片生动地表现出当时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生活的苦难。陷贼与为官(公元 756 元公元 759 年)公元 755 年冬, “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杜甫只身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途中被

16、叛军抓获,押回长安。诗人在长安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触景生情,写下著名的诗篇春望。公元 757 年夏,杜甫逃出长安,来到凤翔谒见刚登基的唐肃宗。皇帝任命他为掌管劝谏和荐举的左拾遗。杜甫后因直言进谏,得罪肃宗,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在华州任上,杜甫曾回洛阳老家。从洛阳返回华州途中的所见所闻,使他写下了堪称“千秋之泪”的“三吏”与“三别” 。他以“诗史”之笔,通过对一组典型形象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是杜甫诗歌的最高思想境界,人民的疾苦和国家的安危充盈于字里行间。贬官后的经历,使杜甫对于仕途更加绝望,终于走上弃官入蜀的路。漂泊西南(公元 760 年公元 770 年)公元 759 年 7 月,杜甫一家几经辗转,在岁末时节踏上艰险的蜀道。这一时期杜甫写下了大量山水纪行诗。与传统的山水诗不同的是,他在咏叹山水的同时,总是把强烈的忧国之思和身世之感倾注笔端。公元 760 年春,杜甫在成都西郊建起了草堂。公元 765 年杜甫一家再度踏上漂泊之旅。公元 770 年冬,在由潭州(今湖南长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