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362299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标准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课程标准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课程标准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课程标准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课程标准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标准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标准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标准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标准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 颜 莹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 逐渐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制订了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教材的编写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而评价和考试制度的改革也有利于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因此,学习方式已成为我们走进新课程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今天,我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将针对大家对学习方式的一些疑惑,从理

2、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谈谈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以及如何在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实现这一转变。(一) 为什么要转变我们的学习方式让我们从一个父亲眼中的美国教育说起案例三:一个父亲眼中的美国小学教育当我把 9 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象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根本没有教科书。日子一天天过去,每天看着儿子空空的书包去上学,我的心就禁不住一阵哀伤,在中国,从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道四年级,他换了三个书

3、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他没有了负担,这叫上学吗?儿子放学之后常去图书馆,不时背回一大包书,在计算机前完成作业,我一看标题,真是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我声色具厉的问是谁的注意,儿子说: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概括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过了几天,孩子完成了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 20 多页的小册子,从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我有点发躇,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

4、,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作业方式,那一年,我 30 岁。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的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象资料了。有一天,我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两种动物的录象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那里去寻找答案了。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到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

5、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的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交给孩子面对陌生领域寻求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出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有一次,我问孩子的老师,为什么不让孩子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她笑着说:“对人的创造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那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的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的更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这个事例可能引发了老师们对中美教育差异的思考,由于我对美国教育了解

6、不多,所以,我想杨振宁教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会更深刻、更有针对性。杨振宁以他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对中美教育作了比较:为什么我们能培养 7196 分的人才,中美教育的区别是什么?中国 美国狭窄的专业 广泛兴趣训练面窄 训练面宽训练扎实 训练无规则渐进式 跳跃式沉静 活跃腼腆 大胆缺少自信 自信被动 主动恭顺 傲慢中国的学生往往怕出错,怕显的无知,怕在人面前出丑而有意识的躲避一些辩论。这种传统的行为方式应该加以克服。美国学生常在乱七八糟中把知识学了进去,你只要稍微与他们交谈一下就会发现,许多很优秀的学生,其知识体系中的漏洞是非常多的,而且正确和谬误纠缠在一起,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材。因为美国的教育鼓励学生

7、提问,鼓励学生向最了不起的权威提出怀疑。美国的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发展学科中的合理内核,通过判断把学科的价值观发展出来,把过时的和走到顶峰的那部分扬弃掉,他们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热衷于辩论,使自己混乱的知识体系在辩论中剔除糟粕和谬误,从而获得迅速的进步。而中国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全盘接受,分不清那些是必须淘汰、,那些是在未来大有发展的。他们的导师根本就不喜欢学生的想法与自己稍稍相背之处。学生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与思考,更不习惯于怀疑,他们以拥有丰富的知识而自豪。因此,美国学生应该学一点中国传统,中国的学生应该多多学习美国学生那种敢于怀疑、敢于创新,以兼收并蓄为主的学习方式,应该勤于辩论,把辩论放到

8、与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去。这样的调查和比较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中国教育的问题出在那里?我们是否该变革延续了几千年的学习传统,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倾听时代回答的时候;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教育现实状况,审视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时;当我们直面新课程,思考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挑战时,当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为了促进他们的发展而努力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必须对本次课程改革为什么要突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较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一、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挑战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滚滚而来的知识经济的浪潮,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 21 世纪教育定位的基石。知识正在

9、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动力,因此,拥有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尤其是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成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软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为我们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和认识工具,同时也要求我们要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教学和学习方式,重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 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交流与合作的全新的教育观念 以及基于高新技术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二、为了变革传统学习方式中存在的弊端 那么,我们传统的学习方式究竟是什么现状,又存在那些弊端呢?让我们先来看两个调查。调

10、查一:由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出版社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的“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从 1998 年 10 月开始,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以 10 个省市 10-18 岁的中小学生及其父母为对象,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道相关的题目:在下列 11 中学习方式中,”背诵、实验、考试、参观、听讲、看电视、作业练习、去图书馆、读课外书、运用电脑、与朋友聊天”中,你最喜欢并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什么?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和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有明显的差别。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排在前三位的是实验、用电脑、读课外书;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则是听讲、作业练习

11、和实验。可以看出,所谓”有效“的学习方式,其实也是应付目前考试和完成作业的主要方式。学生不能利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调查二:从 1996 年开始,教育部组织北京师范大学等有关专家对九个省市城乡的 16000 名学生和 2000 名校长和老师进行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 从课堂教学形式的调查表明,学生很少有查阅资料、集体讨论等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只有 4%的教师认为这些方法有道理,而且经常这样做,62%的教师认为虽然有道理,但教学大纲、教材、应试制度等不具备这种条件,30%的老师认为“教学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更多的知识,不值的这样做,或对中、低年级不合适,

12、甚至认为浪费时间。2、对课外作业形式的调查表明,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材,很少布置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3、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50%的学生担心答错,“根本不想回答”的学生人数随年纪升高而增长。55%的小学生认为语文需要死记硬背,33%的小学生认为数学需要死记硬背。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审视一下传统的教学体系就会发现,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把教育定位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因此,传统的教学体系是一种单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体系。它的最大特点是“教教材”教学的全部任务在于完成知识点的授受。 因此,完成认知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

13、的中心或唯一任务,教学目标中最具体的是认知性目标,其他目标,如情感目标、价值观的培养等目标或抽象、或附带,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和整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教师备课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处于一定年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教师研究的重点也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在何处等,教学过程的设计除了课堂流程之外,重点是按教材逻辑,分解、设计一系列问题或相关练习。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于是,我们见到这样的景象,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引着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

14、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可见,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生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 为了适应新课程所带来的教育的革命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是这次教育改革新设置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因此,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

15、方式也将在这种变革中产生新的变化。 1、 课程目标的转变品德与生活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新增加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课程,其目标看上去只有一句话: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实际上却具有综合化的特点,是一个包括了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过程与方法四个维度的目标体系。它突出的强调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和体验,强调课程应培养学生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强调个人价值与科学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使我们的教学除了具有发展智力的价值,还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丰富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实现对儿童作为人的整体的

16、关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更多的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学习方式。2、 课程内容的变化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源泉,这使课程内容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可以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不仅包括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还包括社会生活中所有对儿童生活有意义的题材和新的发展与变化,并且更多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和当地社会生活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课程内容又主要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实践活动等活动的方式呈现的,教材不再是为教师讲授提供的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学生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因此,新的课程内容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个人的知识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比重将大大增加。因此,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创造性和生成性大大加大,单一的“知识灌输”的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课程内容的变化。 3、 课堂活动方式的变化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中介。与传统的课堂活动方式不同的是,它的活动目的不是为了知识的接受,活动的方式也不只是倾听、练习和背诵 ,而是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