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355828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颁布单位】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文件【颁布日期】 2008.02.01【实施日期】 2008.02.01【标题】 关于印发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通知【发文号】 劳社部发20085 号关于印发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现将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二八年二月一日上传者 知盟网 http:/ 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依靠科技进步支

2、撑和引领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 年) ,制订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以下简称纲要 ) 。本纲要的规划期为 20062020 年。一、 “十五”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技术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十五”期间,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劳动保障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一)紧密围绕劳动保障中心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 “

3、十五”期间,劳动保障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点始终聚焦在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通过实施国家级和2部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积极开展横向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及调整就业结构问题,开展了劳动力市场理论、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职业培训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劳动标准体系的研究;为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展了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研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为基础,为建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

4、、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现代企业分配体系,开展了市场化企业薪酬制度、最低工资制度和收入分配预测预警方面的研究;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开展了劳动合同法制建设、劳动关系三方多层次协调制度建设的研究;为配合劳动保障信息化(金保工程)建设,开展了信息化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为保持劳动保障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开展了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保障专题研究。“十五”时期,劳动保障科研机构共完成国家级课题 30 多项,部省级课题 70 多项,这些研究成果为劳动保障政策制定和实际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为劳动保障事业改革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二)科技创新能力显

5、著提高,科研协作体系初步形成。 “十五”期间,劳动保障科技工作根据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需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以提高劳动保障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加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规律;在政策研究方面,既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同时又更加强调结合中国国情;在应用研究方面,不断丰富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逐步将先进自然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和数量分析方法,引入劳动保障科学研究中。通过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解决了劳动保障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劳动保障科技工作自身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国劳动保障科技力量得到进一步整合,加

6、强了重大项目的联合攻关,逐步改变了过去分散研究、各自为政的状况,初步形成了以中央、地方劳动保障科研机构为主体,相关研究机构、院校、学术团体、企业共同参与,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协调的科技协作体系。(三)科研基础条件得到改善,科技队伍实力不断增强。 “十五”期间,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劳动保障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科研条件显著改善。全国劳动保障科研数据库初步建成,劳动保障科技信息的获取、交流和共享水平已跃上一个新台阶。全国部分高校开设了劳动保障专业,加快了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各级劳动保障科研院所培养和引进了一批多学科、跨领域的科技人员,优化了人才结构,形成了一支学科门类较全、3层次较

7、高、结构比较合理、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科技队伍,造就了一批在专业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为劳动保障科技工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劳动保障科技工作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主要有以下几点基本经验:一是坚持把研究解决劳动保障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为科技工作的优先任务。 “十五”期间,围绕劳动保障中心工作,科技工作的重心始终放在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集中力量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为劳动保障各项改革政策的出台和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二是坚持以服务带动劳动保障科技工作快速发展。各级劳动保障科研机构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和成果推广活动,通过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各种科研成果和咨询服务,科技工作的创新

8、能力、队伍建设、经费保障以及社会影响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服务中心工作、服务社会的同时,科研院所自身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三是坚持创新科研工作机制,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在政府主管部门支持和引导下,劳动保障科技系统广开门路,积极开展国内外科研交流与合作,进行重大课题的联合攻关,劳动保障科研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四是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营造良好科研环境。主管部门和科研院所采取各种保障和激励措施,在科研项目、设施环境、职称职务、工作待遇、教育培训等方面努力为科技人员尤其是中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提供良好条件,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逐步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科技队伍,保

9、障了研究任务的完成。二、未来 15 年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2006 年到 2020 年将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劳动保障科技事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级党委、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劳动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与改革深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交织在一起,往往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劳动保障工作中来。尤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

10、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求矛盾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社会保障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需要逐步提高;劳动关系将更趋于复杂化,协调各方利益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劳动保障工作将面临更艰巨的任务和更为严峻的挑战,劳动保障工作中的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在理论上作出回答。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实施,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了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加大了科4技体制改革力度,加强了财政科技投入管理,科技环境显著改善,科技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使得包括劳动

11、保障科学技术在内的各项科技事业都面临着空前有利的历史发展机遇。劳动保障科技事业既是劳动保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担负着支撑和引领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劳动保障科技工作应当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努力实现与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进步和跨越。当前,劳动保障科技工作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反映在:一是科技资源仍然比较分散。具体表现为综合性、跨领域的重大课题的提出和形成不够及时,研究院所、学术团体、高校、企业之间的科技协作体系需要注入新的活力。二是科研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科研机构内部分配制度、激励机制、人事和组织管理制度等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科技创新工作的需要,在一定程度

12、上影响了青年科技人才和复合型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三是稳定的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尚未形成。与“九五”相比, “十五”期间的劳动保障科技经费投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与国家整体科技投入水平和不断提高的劳动保障工作重要性相比,劳动保障科技经费投入尤其是基础性投入仍然相对较低,各级政府尚未形成对劳动保障科技工作稳定的资金投入增长机制,科技资金投入不足的局面亟待改变。四是劳动保障学科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历史形成的学科不完整、不系统的局面仍未改变,不利于劳动保障科研水平的提高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三、20062020 年劳动保障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落

13、实科学发展观,继续紧紧围绕劳动保障中心工作,以提高劳动保障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进一步整合全国劳动保障科技力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围绕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三大主题,加强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支撑和引领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总体目标(20062020 年)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总体目标,即“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管理服务规范高效” ,劳动保障科技工作要继续坚持围绕劳动保障中心工

14、作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同时,面向社会需求积极开展公益性研究和劳动保障咨询服务。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科技资源,强化研究机构、学术团体、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协5作机制,形成政府有效指导、科研机构内部活力充分激发、学术思想和学术交流繁荣踊跃、科技资金投入多元化、科技成果更加适应需求并得到及时有效推广的科技创新体系。2.集中力量及时完成一批重大科技课题攻关。特别是多学科、跨领域、对劳动保障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综合性课题。充分发挥重大课题实施对科技工作的带动作用。3.加强学科和理论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理论研究,提高劳动经济学和社会保障学的学科地位,努力促使劳动经济学成为国家一级学

15、科。4.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推广机制,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信息数据库,拓宽科技成果社会共享渠道,使更多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政府决策和实际工作中,并被社会各方面广泛采用,提升劳动保障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水平。5.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科技队伍,形成合理的人才竞争和激励机制,使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6.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我国劳动保障科学技术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我国劳动保障科学技术研究与国际接轨。(三)阶段性目标1.第一阶段(20062010 年)进一步提升劳动保障科技事业地位,充分发挥科技的服务和推动作用,以技术、产业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

16、国家级重点科研机构为主体,组建具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劳动保障科研联合体;及时提出并开展一批重大综合性课题的研究,提升成果的应用水平,实现公益性成果社会共享;完善学科体系建设,初步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科技队伍;科研条件和手段达到国内同类研究机构的先进水平;努力形成科学技术研究与劳动保障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局面,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2.第二阶段(20112020 年)基本建成与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劳动保障科技在政府决策和社会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形成渠道通畅、及时有效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机制;形成一支跨领域、多学科、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科研专家队伍;劳动保障科学技术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四、研究重点(一)就业6研究国家扩大就业战略;研究统筹城乡就业的影响因素和政策框架;研究劳动力供给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就业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的协调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