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之区别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309126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之区别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之区别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之区别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之区别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之区别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之区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之区别(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之区别伴随着经济交往的大量增加,合同诈骗犯罪活动更加猖獗。为了保护合同 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市场交易安全,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我国在199 7年修订后的新刑法新增加了合同诈骗罪这一新罪名。在以往的司法实践 中,合同诈骗的行为都按诈骗罪处理,同其它金融诈骗罪一样,合同诈骗 罪也是从诈骗罪中分离出来的。在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 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合同诈骗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初次 从普通诈骗中分离出来。但并没象其它金融诈骗罪那样,发展为独立的罪 名。当时在定罪和量刑上都按诈骗罪处理,就是现在合同诈骗罪的量刑也 同诈骗罪是一致的。所以,合同诈骗和普遍诈骗仍

2、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建立和发展,合同的影响在我们生活中越来 越普遍,越来越重要,准确地把握合同诈骗犯罪和合同纠纷的界限,是区 别罪与非罪的又一难点。但是合同诈骗犯罪往往和合同纠纷交织在一起, 在理论上难于区分,实践中难以把握,以致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偏差,也 成了困扰广大司法工作者的一个难点。一、合同诈骗罪的概念及其表现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所有或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 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以下五种形式:(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所谓虚构的单位,是 指根本不存在的单位的名义订立合同;所谓冒用他人名义,是指未经

3、他人 允许或委托而采用他人的名义,即冒名订立合同的行为。(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证明作担保的 行为。这里所说的票据主要是指汇票、本票、支票等金融票据。产权证明 包括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以及能证明动产、不动产权属的各种有效 证明文件。(三)、没有实际履约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与其签订合同的。(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 的。即指行为人一旦收受了对方当事人按合同约定给付的财物后,采取逃 跑、隐藏、躲避的方式而使对方当事人无法追还的行为。(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当事人的财物。是指前述五种合同诈

4、骗行为外, 其他利用合同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如挥霍、使用对方当事人交付 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致使这些款物无法返还的行为 等。利用合同诈骗对方当事人的财物,必须是指数额较大的,才能构成犯 罪。根据2001年追诉标准第69条的规定,所谓数额较大,是指个人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000元至2万元以上,或者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 5万至20万元以上的。二、合同诈骗罪与合纠纷的区别合同纠纷,是指合同双方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所发生的争议。在司法实践中,合同诈骗与经济纠纷的界定与处理,一直 就是颇

5、为棘手的问题。这不仅因为诈骗犯罪与民事欺诈外观相似,难以区 分,同时由于各执法机关在处理上方式不同,相似的情况结果有时却大相 径庭,甚至形成“司法瓶颈”,因此笔者认为区别合同诈骗犯罪和合同纠纷 ,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从动机目的上区别。目的,是行为人希望通过实施某种行为达到某 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查明行为人的目的,是正确区分合同诈骗犯罪与合同 纠纷的关键。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只想单方面享受合同所规定的权利而不 履行合同义务,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意思。所以,非汉所有或占有对方当 事人的钱物是合同诈骗犯罪行为人的目的,其欺骗行为就是在非法占有或 所有的目的支配下实施的。而合同当事人是在平等互

6、利、协商一致、等价 有偿的原则上签订合同,并希望通过合同履行,互惠互利,实现正当的经 济目的,获得合法的经济利益,赚取合法利润。故合同纠纷当事人不具备 故意骗取和非法所有、占有的目的和动机。有的学者认为,对区分合同诈骗犯罪和合同纠纷的主观目的,可以概括为骗和赚的问题,前者的目的是 骗,后者则以多赚为目的。对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 察:1、行为人从签订合同时起就具有骗取的动机和目的。这种情况是比较典 型的合同诈骗行为,诸名欺骗对方,签订子虚乌有的虚假合同;公民个人 冒充法人单位对外签订合同;编造根本不存在的假单位、假账号、假标的 等等。这种情况下所签订的合同一般都是虚假合同。还有

7、一种情况,就是 行为人与对方所签订的合同虽然为是真实的,但却根本无意履行或基本不 想履行,具有这种目的行为人均应认定为合同诈骗。2、开始并无明显的骗取故意,本身也非完全没有履行能力,但合同签订 后,抱着能履行则履行,履行不了就拉倒的放任心理,不做积极努力,致 使对方遭受严重损失,而将较大数额财物归自己一方非法所有或占有。这 种情况下,行为人没有直接骗取的故意,但对于对方的损失结果持明显的 放任态度,属于间接故意的骗取行为,故只要符合诈骗罪的其他构成要件 ,可以按合同诈骗犯罪认定。3、在签订合同时行为人并无诈骗故意,但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或因履 行困难,或因其他方面的动机,行为人的主观意念发生了

8、变化,想无偿地 非法占有或所有签约对方的财物或其它标的。如采取欺骗方式,收到对方 货款不发货,或收到对方货物及劳动成果不支付款项,或者对借贷来的款 不再有偿还的意思和行为。此时,行为人便已经具备了非法所有或占有的 目的。4、行为人在与对方签订合同时,内心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对于是否 履行义务,是否非法所有或占有他人财物,内心还没有确定的意念,或者 对自己最终无履行约能力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主要指行为人实际上并非完 全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在合同签订后,由于客观上的不利条件,使行为 人最终不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时,如果返还了货款、预付款、定金、标 的物等,就意味着尚未形成非法所有或占有他人财物的故

9、意,否则,可以 认定行为人具有了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5、签约时具有相应的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担保,与对方签订的合同也 基本无虚假,开始行为人没有骗取的故意,虽有一定欺诈性质,如夸大履 约或担保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指标等等,但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或其它外在 原因,虽经行为人积极努力,但合同最终无法履行或未能完全履行的,行 为人也不具有非法所有或占有的故意,应按合同纠纷处理。以下几种情况可以认为行为人没有非法所有或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行 为人虽然不具备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担保,但其认为在合同签订后经过 积极努力会有履行合同的能力,而这种主观上的认识又具有客观或现实的 可能性,因而与对方签订了合同,并

10、且最后也基本履行了合同规定的义务 ;行为人具有一定的履约能力,但却认为有完全履约能力,因而与他人 签订了大于自己履行能力的合同,并且签约后对超出部分确实做了主观努 力;行为人具有履约能力或担保,在与对方签我时主观上是打算履约的 ,并且已经付出了努力,只是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确实不能履约;行 为人原有履约能力,但在合同签订后由于不可抗力等客观原因而丧失了履 约能力。(二)从履约能力和履约行为上区别。衡量是合同纠纷还是合同诈骗,除 从行为人的动机和目的上区别外,行为人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担保 ,签约后有无履约行为如何,是另一关键因素。判断行为人有无履行合同意愿的主要客观根据是行为人有无履行合同

11、的能 力。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无履行合同的能力而与对方签订合同,那么合同 就成了没有客观基础的纯粹虚假的东西,就足以证明行为人没有履行合同 的意思。有履约能力,可以是当事人本身有按合同规定履行义务的能力,也可以是 其担保人能够代为履约并承担相应的违约和赔偿责任,还可以是签订合同 时虽没有履约能力或担保,但在合同规定的履行期限内会有这种能力或担 保。由于合同纠纷的双方当事人是为了谋求合法经济利益而签约的,因此 ,他们在签约时,一般都具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担保。即便夸大了履 约能力,签约后一般也都会设法创造条件,履行义务,以期实现自己的合 法利益,从而具有积极的履约行为。而利用合同诈骗的行为人有的

12、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担保,有的虽然具有实际履约能力,但根本无履 行合同的诚意,不会实施任何有实际意义的履约行为。有的犯罪分子可能 会为了应付对方讨债或逃避法律制裁而作些表面文章,或利用连环诈骗、 “拆东墙补西墙”的手段,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履约行为。对此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分析:1、有相应的履约能力而不履行。行为人具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担保 ,但根本无意履行合同,承担义务,只想单方享受权利,没有实际履约行 为,这种行为应属利用合同进行诈骗。在同样的前提下,如行为人确想履 行合同,也有积极的履约能力,但由于各观原因合同终未履行,行为人或 其担保人又承担违约或赔偿责任的,则属合同纠纷。2、

13、无履约能力也不履行的。一般来说,既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又无担 保,所签订的合同对于对方来说只能是虚假的,如签我后“货款一到手, 人往远处溜”,就是比较典型的利用合同诈骗。行为人往往是“三无”皮包 公司,或者是以诈骗为常业的不法分子。但有一种情况应属例外,即有的 行为人签约时虽无履行能力,但签约后在合同履行期限内具有积极的履约 行为,最终未给对方造成损失,或虽造成了一定损失,但确实做出了真正 努力,并不逃避债先斩后奏,则应按合同纠纷处理。3、具有部分 履约能力和部分履约行为的。待业人在具有部分履行合同能力的情况下, 采用夸大履约能力的办法,取得对方信任与其签订合同,合同生效后,虽 为履行合同做了

14、积极努力,但未能完全履行的,应按合同纠纷处理。同样 前提,签约后,行为人消极履行合同或对合同履行结果放任自流,从而使 对方遭受较大经济损失的,结合财物数额、去向、行为人的态度等情况具 体分析上,有的则应按合同诈骗处理。夸大履约能力增强对方信任以骗签合同,往往容易造成纠纷,但这与利用 合同诈骗是有区别的。第一,前者履约能力只是为了增强对方信任,促使 合同成立,合同本身是基本真实的。而利用合同进行诈骗,合同往往是虚 假的,行为人是了非法所有、占有对方的财物。第二,前者夸大履约能力 的范围是有限度的,如夸大生产能力、履约数量、产品质量指标等。一般 来说,当事人预计经过自己的努力,在正常情况下是能够完

15、成合同规定的内容的。如果无限度地夸大履约能力,无中生有,虚构捏造,则成了利用 合同进行诈骗。第三,前者以夸大事实的手段骗签合同后积极履行合同义 务,或积极创造履约条件,或者求助第三者的力理完成履约义务,以获取 合同规定的利益,免受违约处罚;利用合同诈骗的行为人一般不会努力创 造条件履行合同,或希望合同得不到履行或消极履行或放任自流,一般没 有实际意义上的履约行为。4、虽有履约能力但迟延履行。行为人虽具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担保 ,但签约后不是积极履约,也不是根本不想履约,而是故意拖延一段时间 才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对这种情况,有人称为“借鸡生蛋”或短期占有行 为。对于这类行为如何认定应作具体分

16、析。一般来说,这种行为与合同诈 骗有区别。行为人与他人签约后,因客观原因一时不能履行合同,如因资 金周转困难,便将对方货款挪用于其他经营,合同履行期限届满后积极还 款,或虽资金困难暂时无力归还,但作出计划设法还款,不具有非法所有 或占有的主观目的,因而不能按合同诈骗处理。对于惯于以占有他人资金 作自己经营资本的,从订立合同时起就无履行的意愿,而是想通过签订合 同得到对方货款为自己经营,当对方索要时采取拖赖方法,千方百计延缓 还款时间,从而在长时间内占有他人资金,使对方失去了实际上的支配权 ,具有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不管合同是否真实,符合法定数额标准的, 可以认定为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犯罪。5、具有履约能力而故意不按合同规定内容履行的。有的行为人签约时和 签约后都具有相应的履约能力和条件,但合同签订后,货物或货款一旦到 手,不是按合同积极偿付货款或交付货物,而是故意推托,虽承认债务, 但没有实际履约行为。货物已使用,货款已花用或将账面存款转移,对方 追得紧了或一经诉讼,便将自己的积压产品或滞销、低劣商品商价义抵债 务;或有计划、有准备地让法院扣押、查封、变卖,从而使对方遭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