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圈发展论文 _1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308134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论文 _1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论文 _1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论文 _1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论文 _1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论文 _1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论文 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渤海经济圈发展论文 _1(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渤海经济圈发展论文环渤海经济圈发展论文 一、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海港和空港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使这一区域逐步形成了连接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国际物流中心2001 年 11 月天津港率先成为中国北方第一个亿吨大港后,大连港货物吞吐量也超过亿吨,秦皇岛港又成为中国第一个亿吨煤炭输出港。2002 年 12 月 20 日,青岛港吞吐量突破亿吨,跃升至世界集装箱大港 15 强。环渤海地区正在出现一个集装箱集散中心,年吞吐量超过 300 万标箱。与此同时,中国的四大集装箱码头,有三个正在这一地区加紧扩建。据不完全统计,渤海湾地区从事集装箱运输的公司就有 30 多家。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国亿吨大港最密

2、集的区域,同时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集装箱海运中心。2000 年 1 月,北京和天津机场实现了中国民航跨区域的机场首次联合后,2001 年 10 月,北京与天津港口岸开始直通,两市实现了港口功能一体化。天津港保税区建立了中国首家空港国际物流区,目前这里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窗口和国际物流大进大出的绿色通道。天津港保税区内的国际商品展销中心,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免税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在此地区投资最大的跨国公司摩托罗拉副总裁称之为, “基础设施发达、人力资源充沛及工业配套能力强等优势,环渤海区域成为外资青睐的核心区域和进入中国北方市场的最便捷的通道”。由于拥有中国最密集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跨国

3、公司渐渐开始把环渤海地区作为整体投资区域。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北京建立研发中心和运营总部,把生产基地建在天津、山东等地。行政区划限制开始打破,经济区内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各具特色的产业带逐渐形成目前环渤海经济区内各省市行政区划的限制开始打破,各自为政现象逐渐消除,经济区内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新型行业开始形成主导,产业群落渐渐形成。北京有全国最大的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的优秀人才。天津开发区已成长为环渤海沿海经济活跃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2004 年 1 至 9 月,天津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工业生产

4、总值亿元,同比增长%,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7%左右,继续保持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实现产品销售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实现利润总额亿元,同比增长%,居全国第一。统计数字表明,国内 5 部手机中有 1 部、4 台录像机中有 1 部、3 根电焊条中至少有 1 根均来自天津开发区,这里还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讯设备、液晶显示器等生产基地。而山东半岛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电子生产基地。环渤海区域同时是中国汽车工业比较发达和集中的区域,京津辽鲁汽车产业各具特色,同时,毗邻中国汽车综合性生产基地吉林,积极开展了相关配套协作。2002 年6 月,中国最大的微型汽车生产基地之一的天津汽车集团与一汽集团联合,开创了中

5、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联合重组,成为带动环渤海区域汽车及配套产业发展联合的动力。文化底蕴深厚,人力资本充足,日渐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环渤海地区是全国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信息和对外交往中心,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强、人口和劳动者受教育程度高,信息基础设施相对发达、数字化程度高,科学家和工程师密集、研究开发投入高、创新能力强,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具有明显优势。据北大中国区域研究中心研制的中国地区新经济指数 ,环渤海地区在全国知识经济发展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北京的知识密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倍,天津是倍。环渤海经济圈拥有 200 多所院校和 40 多万科研人员,占了全国的 14。这一地区不

6、仅聚集了全国第一流的科研、教学、规划等机构,而且是全国最大的科技信息和图书资料中心,这无疑为发展知识密集型经济和技术密集型经济提供了雄厚的智力保证。二、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相继迸发活力之后,在环渤海地区蓄势待发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比如国有经济比重过大、中小企业不够发达、体制改革滞后、产业创新乏力、产业结构雷同、港口竞争无序、市场意识淡薄等障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传统资源依托型工业仍占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壮大根据 36 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区位商计算,环渤海地区在全国具有一定专业化优势的产品为 15 种,其中多为传统资源依托型,如原盐、原油、 “两碱”、钢铁、玻

7、璃等。虽然这些工业产品仍有市场需求,但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受资源约束强;有的产品生产工艺落后,并严重污染环境。近些年,环渤海地区在加大对传统工业改造的同时,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型材料和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但迄今这些产业仍处于幼小阶段。环渤海地区高新技术实力比较强的北京市,2003 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而且今年 1 月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科技投入不足和自主开发能力弱是重要因素。近几年北京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尤其是联想、清华紫光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加大了科技经费投入力度,但科技投入的相对比重仍偏

8、低。2002 年全市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国有经济比重仍很大,体制创新上处于落后地位环渤海地区国有工业比重不仅远高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 2002 年统计,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而环渤海地区则为%,最高的辽宁省达%,远远高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占全国国有经济的比重为%,高于该地区整个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另据北京市最新统计,2003 年北京市国有经济比重为%,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在

9、全社会固定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的比重,天津高达%,北京和辽宁也都在 40%以上。由于环渤海地区工业结构偏“重”,因而从企业规模结构看,大型企业比重略高,中小企业相对较小。正是因为环渤海经济区内的国有经济比重最高,行政干预经济发展的力量比较强,市场力量决定资源配置还相对较弱,中小企业没有形成气候,致使在体制创新上,环渤海地区远远落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产品出口竞争力和外资引力相对较弱东南沿海 5 省市与环渤海地区 5 省市面积都是 51 万平方公里,而东南沿海的出口份额占全国 70%多,环渤海地区的份额仅占 20%,仅广东一省的出口额就是整个环渤海地区出口的近 2 倍。环渤海地区对外贸易依存度低于

10、全国平均水平。2003 年全国进出口依存度高达%,环渤海地区平均为%,低个百分点;出口依存度与全国的差距还有所扩大,由 1996年的个百分点扩大到 2003 年的个百分点。5 省市间外贸依存度也有很大差距,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依存度较大,河北和山东相对较小。利用外资的情形与外贸相类似。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大部分集中在东南沿海,环渤海地区的占全国的份额较小,近些年还略有下降。2003 年为%,较之 1999 年的%,增长幅度不大。环渤海地区外资区位引力平均小于1,而且近些年也在下降,即由 1996 年的下降到 2003 年的。5 省市中,天津和北京的外资引力较大,河北和辽宁较小;虽然从近几年的变动

11、趋势看,北京的外资引力在不断增强,河北在波动中略有上升,而天津、辽宁和山东均在波动中有所下降。出口竞争力和外资引力较弱,对环渤海地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是十分不利的因素。区内产业趋同化,缺乏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由于长期条块体制的分割,环渤海地区在项目安排上呈现产业结构的趋同现象。除了大部分省市都有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行业外,目前又在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甚至都要求有自己的出海口。最为明显的是钢铁工业,各省市都自称体系,但是设备陈旧,而且往往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产品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要。区域内各省市大多已形成自我循环的“都市经济圈”。

12、区域联合的意向多于实质性行动,争当“龙头”的倾向依然存在。在要素合理流动特别是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项目开发和区内跨省市资产重组或共同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方面,进展并不大。各自与国际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甚至大于区内联系,在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上存在着相互竞争这一客观现实。二、加快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突破行政限制,城市合理分工环渤海经济区要全面展现其经济发展的实力,必须突破行政区限制,城市之间合理分工,形成完整的、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公共设施体系,既与世界经济和全国市场有开放的联系,又有相当的区域特色,这是实现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思路。对于突破行政限制,首先要反对地方封锁,全面清除阻碍生产要素流

13、动的体制障碍,让各类企业成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主体,实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其次,核心区、各大城市要做好合理分工,比如环渤海的三大核心区中,京畿圈是首都所在地,所以这个区域应该注重全国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的作用,知识经济发展潜力大、优势明显,而且应该注重地缘政治。山东半岛在石油、石化与海洋化工、机械制造、电子、轻纺等领域有较好的产业整合机会,通过调整重组、企业搬迁和产业调整,促进传统产业优势整合。同时这个区域旅游资源丰富,统筹规划旅游路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辽东半岛是以重型机械、造船、化工等为主体的重型工业基地。对于这个核心区,在原油工业的基础上,应该积极改造传统

14、产业,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益,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区域中的城市来说,合理的定位也非常重要。作为全国的首都,北京应该强化商务、金融、信息、科技创新功能,疏解部分生产和服务功能。天津则要进一步发挥港口和滨海新区的作用,增强生产和制造基地功能,增强物流功能和制造基地功能,发挥已有优势的通信产业。河北要加强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出口型创汇农业,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医药和纺织等行业。在辽中地区的沈阳要增强现代服务业功能,发展现代制造基地功能;大连要发展物流功能、国际交流功能;其他中小城市要发展制造基地,加强与两大都市的产业配套。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济南要增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青岛、烟台加强物流功能和外向

15、型制造基地功能,其他中小城市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功能互补关系,现阶段特别要加强港口间的合理分工和物流发展的合理配置。一、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海港和空港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使这一区域逐步形成了连接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国际物流中心2001 年 11 月天津港率先成为中国北方第一个亿吨大港后,大连港货物吞吐量也超过亿吨,秦皇岛港又成为中国第一个亿吨煤炭输出港。2002 年 12 月 20 日,青岛港吞吐量突破亿吨,跃升至世界集装箱大港 15 强。环渤海地区正在出现一个集装箱集散中心,年吞吐量超过 300 万标箱。与此同时,中国的四大集装箱码头,有三个正在这一地区加紧扩建。据不完全统计,渤海湾

16、地区从事集装箱运输的公司就有 30 多家。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国亿吨大港最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集装箱海运中心。2000 年 1 月,北京和天津机场实现了中国民航跨区域的机场首次联合后,2001 年 10 月,北京与天津港口岸开始直通,两市实现了港口功能一体化。天津港保税区建立了中国首家空港国际物流区,目前这里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窗口和国际物流大进大出的绿色通道。天津港保税区内的国际商品展销中心,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免税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在此地区投资最大的跨国公司摩托罗拉副总裁称之为, “基础设施发达、人力资源充沛及工业配套能力强等优势,环渤海区域成为外资青睐的核心区域和进入中国北方市场的最便捷的通道”。由于拥有中国最密集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跨国公司渐渐开始把环渤海地区作为整体投资区域。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北京建立研发中心和运营总部,把生产基地建在天津、山东等地。行政区划限制开始打破,经济区内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各具特色的产业带逐渐形成目前环渤海经济区内各省市行政区划的限制开始打破,各自为政现象逐渐消除,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