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新题型通关演练03 古代诗歌阅读 (A卷)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182596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69.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语文新题型通关演练03 古代诗歌阅读 (A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8高考语文新题型通关演练03 古代诗歌阅读 (A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8高考语文新题型通关演练03 古代诗歌阅读 (A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8高考语文新题型通关演练03 古代诗歌阅读 (A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8高考语文新题型通关演练03 古代诗歌阅读 (A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考语文新题型通关演练03 古代诗歌阅读 (A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语文新题型通关演练03 古代诗歌阅读 (A卷)(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12 题。题。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 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注】将:岂。纪:经营。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B “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 “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D “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

2、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34 题。题。雁门胡人歌崔 颢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阁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注】代郡:这里指雁门。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B颔联生动地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地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 ,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

3、而时时紧张的心理。D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E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4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56 题。题。池上早秋白居易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注】825 年(唐宝历元年) ,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 36 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风干:柳树经秋叶落,暗指自己

4、年迈体衰。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紧扣诗题“早秋” ,描绘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荡漾,又有荷花菱芰辉映的画面。B “早凉生北槛”突出了早秋的天气特点,因为栏杆本身不会生凉,而是天气已生凉意。C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D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 ,在格调上颇为相似。E诗歌前六句写景,在结尾抒发了情感,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6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78 题。题。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

5、柳州赠别刘禹锡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注】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 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因“直道事人”三黜。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贬往的柳州。连山:指诗人所贬往之地连州。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一、二句以叙事起,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的经历,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B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 “事异”两字,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C “名惭”意为自己声名比不上柳士师,表

6、现了诗人仕途不顺因而声名不显,心情失落。D “并” “尽”二字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E诗人以“回雁” 、 “哀猿”反衬离别之情,诗境也变而凄厉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8从虚实的角度,分析最后两句诗表现了什么样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0 题。题。花非花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注】朝云: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

7、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 ,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 “非花” “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B单看“夜半来,天明去” ,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 “去”二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C此诗末句“似朝云”的典故,兼用“梦神女”的比喻,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D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对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散曲。E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诗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

8、特例。10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112 题。题。晚登龙门驿楼许 浑鱼龙多处凿门开,万古人知夏禹材。青嶂远分从地断,洪流高泻自天来。来源:Zxxk.Com风云有路皆烧尾,波浪无程尽曝腮。心感膺门身过此,晚山秋树独徘徊。【注释】龙门,相传为夏禹治水时开凿。据传,鲤鱼跃过龙门, “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 ”无法跃过者,则“曝腮点额,血流此水。 ”膺门,东汉李膺礼贤下士,后以“膺门”借指名高望重者的门下。1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诗人晚登驿楼,由眼前

9、龙门胜景,追忆大禹开山疏水之功, “万古人知”流露出对大禹千秋壮举的仰慕。B颔联写诗人站在楼上眺望,视线由远及近,青色的山岭从远处将大地一分为二,洪流从高处泻下,生动地展现了龙门一带的雄伟气象。C颈联诗人想象传说中鲤鱼跃龙门的景象,其中“风云” “波浪”写的是龙门一带风云迭起、大浪滔天的自然景观。D “波浪无程尽曝腮”明写虽有滚滚波涛,但那些未能跳过龙门的鲤鱼全都“曝腮”无路可走,暗写自己仕途遭遇了重大挫折,从此没了前程。E全诗多处使用典故婉转抒怀,既凝练贴切,又和谐自然,深得用典如“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的高妙。12面对眼前胜景,诗人为什么在晚山秋树之间“独徘徊”?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七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314 题。题。早 雁杜 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乡菰米岸莓苔。【注释】唐武宗会昌二年(842 年)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长门,汉宫名。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会飞往温暖的南方。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感怀时事

11、,因此以“早雁”为题。B “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C长门宫中,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D颈联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相传雁至衡阳而止,遇春雨回,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这寄寓着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望。E尾联描写潇湘人烟稀少,以此来展现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是告诫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此处并非可以安身立命之处。来源:学科网 ZXXK14这首诗歌与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所表达的情感有何相似之处?两首诗歌又分别是如何表达这种

12、情感的?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题。秋思【宋】陆游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注】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一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1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江湖浪迹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和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特征相同。B诗歌的颔联写到“事大如天醉亦休” ,可见诗人整天惦记国家大事,有时甚至借酒浇愁,以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C “砧杵敲残

13、深巷月”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将妇女的砧杵捣衣之声与月亮的残缺之形结合,表现了诗人落寞的心境。D诗歌的尾联,借陈元龙的典故,写出诗人内心的矛盾:闲居在家却又欲获高位而不得。E诗歌的颈联借助“砧杵” “残月” “梧桐落叶”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清冷寂的景象,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孤寂之情。16此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过着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情,试结合全诗作具体的分析。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718 题。登 泰 山张养浩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14、“风云一举到天关”意思是从山下远望 ,风卷云烟,一下子冲上了山顶。B “快意生平有此观”是说此次看到泰山美景为生平最快意之事。“此观” ,具体指颔联所写的景色。来源 :学科网ZXXKC “五更沧海日三竿”描写出泰山五更时刻太阳从云海涌出的壮观美景。D “满空笙鹤下高寒”最后一句诗人实写天上的鹤在笙乐声中来到泰山。 “高寒” ,指泰山。E这首诗既写出登山所见之景,也写出登山感受;既给人美的享受,也给人思想的启迪。18与杜甫的望岳相比,两诗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十、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 1920 题。钱塘观潮施闰章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

15、洄。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注】施闰章(16181683):字尚白,号愚山,清宣城(在今安徽省)人,官至侍读。轻舟:借指江中的弄潮儿。鸱夷:皮袋,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据吴越春秋等记载,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疏远、赐死。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或者把头割下来悬挂在南城门上,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吴王大怒,下令用鸱夷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后来伍子胥化为钱塘江潮潮神。1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表明作者是在雨中观潮,潮水来时,在迷蒙的雨点和潮水冲击下,海色随潮水展开。潮来时浪涛飞向钱塘江上的观潮台,极写潮水声势

16、之大。B颔联“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同时运用了比拟、夸张、视听结合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仿佛驱赶着千军万马,又仿佛将千万座山席卷而来的气势,惊心动魄。C “绝岸愁倾覆”中运用一个“愁”字,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诗人对潮水冲垮堤岸的担忧之情。D “轻舟故溯洄”一个“故”字,写江中弄潮儿故意在潮水上涨时随着潮头起伏腾跃,在水中回旋,写出了弄潮儿的高超本领。 “故”与“愁”两字的对举富有生趣。E前三联写观潮所见之景象,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描写潮声之大,水势之猛,写实中渗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20这首诗写所见所闻所感,内涵丰富。结合诗句对这一特点加以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