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大全-慎疾刍言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179977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古籍大全-慎疾刍言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医古籍大全-慎疾刍言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医古籍大全-慎疾刍言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医古籍大全-慎疾刍言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医古籍大全-慎疾刍言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古籍大全-慎疾刍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古籍大全-慎疾刍言(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古籍大全中医古籍大全- -慎疾刍言慎疾刍言中医古籍大全-慎疾刍言书名:慎疾刍言作者:徐大椿 朝代:清 年份:公元 1767 年 序属性:医能卫人之生,故天下不可无医;其或促人之命,则天下又不如无医。卢、扁已往,方术多岐,家自 为说,人自为书,虽各有所偏,未能一致,而苟能深明乎一家之说,则自有变通补救之方,要无贻害于斯 世。近者以此为业,所学未精,遽思谋利,庸医遍天下,而生人之寿考者寡矣!仆阅世已深,见夫男子痨 瘵、妇人胎产、小儿惊痘,三者之死,尤可惨伤。当其危急时,医者云舍此无疗病之方,病家云不服亦同 归于死也,卒服其方而仍不免于死。仆尝疑之,而未敢以臆断也。今见洄溪徐君所着慎疾刍言一书,

2、 始知向所见疗病之法,各犯是书所忌,徐君已言之详而戒之切矣。夫以不明医理之人,处骨肉死生之际, 药亦悔,不药亦悔,其心诚有难安者,得是书以示指南,庶几不迷所往乎!余恨读是书之晚,固愿世之业 医者、疗病者皆得早读是书。乃邮归故里,刊版以广流传榕城。刊是书者为徐君曾孙 ,并书以贻之。 x 长沙彭蕴章撰x 引属性:余弱冠时,家多疾病,先世所藏医书颇多,因随时翻阅,不过欲稍识方药而已。循习渐久,乃上追 灵 、 素根源,下沿汉、唐支派。如是者十余年,乃注难经 ;又十余年,而注本草 ;又十余 年,而作医学源流论 ;又五年而着伤寒类方 。五十年中,批阅之书约千余卷,泛览之书约万余卷, 每过几时,必悔从前疏漏

3、,盖学以年进也。乃世之医者,全废古书,随心自造,以致人多枉死,目击心伤。 数年前曾作刍言一册,欲以醒世而鲜克听从。窃思生长圣朝,毫无益于此世,而半生攻苦,虽有着述 几种,皆统谈医学,无惊心动魄之语,足令人豁然开悟。因复抠心挖骨,即刍言原本,更加痛快剖悉, 实因悲悯填胸不能自已,愿览者谅其苦心,虚怀体察,以之治人则敬慎可以寡过,以之治己则明哲可以保 身。冀遇信从之有人,庶绵斯道于一线。 x 乾隆丁亥秋七月巧日 洄溪徐灵胎识x x 道光五年岁次乙酉夏五月既望曾孙 校刊x 补剂属性:学问之道,必由浅入深,从未有浅近不知而专求怪僻者。况医法一误,必至伤生害命,尤不可不慎也! 夫所谓浅近者,如伤风则防风

4、、荆芥,感寒则苏叶、葱头,咳嗽则苏子、杏仁,伤食则山楂、神曲,伤暑 则香薷、广藿,疟疾则柴胡汤加减,痢疾则黄芩汤加减,妇人则四物汤加减,小儿则异功散加减。此皆历 圣相传之定法,千古不能易也。至于危险疑难之症,则非此等药所能愈,必博考群方,深明经络,实指此 病何名,古人以何方主治而随症加减。今则以古圣之法为卑鄙不足道,又不能指出病名,惟以阳虚、阴虚、 肝气、肾弱等套语概之,专用温补,以致外邪入里。驯至不救;间有稍驯谨之人,起病时仍用切近 之药一二剂,未即有效,即转而改为温补。不思病之中人,愈必有渐,不可因无速效而即换方也。况所服 之方,或未尽善,不思即于前方损益万妥,而遽求变法,又不肯先用轻淡之

5、剂探测病情,专取性雄力浓 之品,大反前辙,必至害不旋踵。总由胸无定见之故。当思人之有病,不外风、寒、暑、湿、燥、火为 外因,喜、怒、忧、思、悲、惊、恐为内因,此十三因,试问何因是当补者?! 大凡人非老死即病死,其无病而虚死者,千不得一,况病去则虚者亦生,病留则实者亦死。若果元气欲 脱,虽浸其身于参、附之中,亦何所用?乃谬举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气虚固当补矣,所凑 之邪不当去耶?盖邪气补住则永不复出,重则即死,轻则迁延变病;或有幸而愈者,乃病轻而元气渐复,非药之功也。 余少时见问疾者,闻医家已用补药则相庆病者已愈,今则病势方张,正群然议进参、附、熟地,岂不 可骇!其始也,医者先以虚脱吓

6、人,而后以补药媚人。浙江则六味、八味汤加人参、麦冬等药;江南则理中 汤加附、桂、熟地、鹿茸、脐带等药。于是人人习闻,以为我等不怕病死,只怕虚死。所以补药而死, 犹恨补之不早、补之不重,并自恨服人参无力,以致不救。医者虚脱之言,真有先见之明,毫无疑悔。若 服他药而死,则亲戚朋友,群诟病家之重财不重命,死者亦目不能瞑。医者之罪,竟不胜诛矣!所以病患 向医者述病,必自谓极虚,而傍人代为述病,亦共指为极虚,惟恐医者稍用攻削之剂,以致不起,或有稍 识病之医,即欲对症拟方,迫于此等危言,亦战战兢兢,择至补之药,以顺其意,既可取 容,更可免谤,势使然也。此风之起,不过三十余年,今则更甚,不知何时而可挽回也?

7、! 用药属性:医道起于神农之着本草 ,以一药治一病,但一病有数症(统名为病,如疟、痢之类;分名为症, 如疟而呕吐、头疼,痢而寒热、胀痛之类) 。后之圣人取药之对症者,合几味而成方,故治病必先有药而 后有方。方成之后,再审其配合之法,与古何方相似,则云以某方加减。并非医者先有一六味、八味、 理中等汤横于胸中,而硬派人服之也。至其辨症用药之法,如有人风、寒、痰、食合而成病,必审其风居 几分?寒居几分?痰、食居几分?而药则随其邪之多寡以为增减,或一方不能兼治,则先治其最急者,所以 无一味虚设之药,无一分不斟酌之分两也。况医之为道,全在自考,如服我之药而病情不减,或反增重, 则必深自痛惩,广求必效之方

8、而后已,则学问自能日进;若不论何病,总以几味温补投之,愈则以为己功, 死则以为病本不治,毫无转计,此则误尽天下而终身不自知也,又其所名陈方者,用柴胡一味即名柴胡 汤,用大黄一味即名承气汤,于古人制方之义全然不知,随其口之所指而已。其医案,则袭几句阴阳虚实、 五行生克笼统套语,以为用温补之地,而文人学士又最易欺,见有阴阳、五行等说,即以为有本之学,深 信不疑。其人亦自诩为得医学之快捷方式,将千古圣人穷思极想,所制对症之方数千首,皆不必问而已称名医 矣!夫医者欲道之行,相习成风,犹无足怪。独是闲居涉猎之人,亦俱蹈袭此等谬说,与医者同声合气, 亲知家有病,即往帮助医者,用危言拿住本家,使之不得不用温

9、补贵重之药,以明关切,因而致死。死则 以为用此等药原未尝云病者服之必效,不过如此门第之家,于理不该服价贱之药耳!若已生疾,又有人亦 以此法毙之,真属可悯!数十年前亦有涉猎医学人,颇能辨别药性,博览经方,今乃相率而入于魔道,其 始起于赵养葵、张景岳辈,全不知古圣制方之义,私心自用,着书成家,彼亦不知流弊至于此极也。我 知天心仁爱,其转移必不久矣。 中风属性:中风,北人多属寒,宜散寒,南人多属火、宜清火,而祛风、消痰则南北尽同。古方自仲景候氏黑散、 风引汤而外,则续命汤为主方。续命汤共有数首,不外驱风,其随症加减,皆有精义。从未有纯用温热滋 补,不放风寒痰火一毫外出,以致重病必死,轻病则使之不死不

10、生。惟日服人参以破其家而恋其命,最可 伤也!又有稍变其说者用地黄饮子,以为得阴阳兼补之法,亦大谬也。此方乃治少阴气厥不至,舌喑足 痿,名曰痱症,乃纯虚无邪,有似中风,与风寒痰火之中风正相反,刘河间之书可考也。乃以此方治有邪 之中风,其害相等。余每年见中风之症,不下数十人,遵古治法,十愈八九,服温补药者,百无一愈,未甚 服补药者,尚可挽回;其不能全愈,或真不治者,不过十之一二耳!奈何一患此症,遂甘心永为废人,旁 人亦视为必不起之症,医者亦惟令多服重价之药,使之直得一死而可无遗憾,岂不怪哉!愿天下之中风 者,断勿以可愈之身,自投于必死之地也。 咳嗽属性:咳嗽由于风寒入肺,肺为娇脏,一味误投,即能受

11、害。若用熟地、麦冬、萸肉、五味等滋腻酸敛之品 补住外邪,必至咯血、失音、喉癣、肛痈、喘急、寒热,近者半年,远者三年,无有不死。盖其服此等药之日, 即其绝命之日也。间有见几而停药者,或能多延岁月,我见以千计。故今之吐血而成痨者,大半皆由咳 嗽而误服补药所致也。或云五味子乃仲景治嗽必用之药,不知古方之用五味必合干姜,一散一收,以治寒 嗽之症,非治风火之嗽也,况加以熟地、麦冬,则受祸尤烈。又嗽药中多用桔梗,桔梗升提,甘桔汤中用 之以载甘草上行,治少阴之喉痛,与治嗽宜清降之法非宜,服者往往令人气逆痰升不得着枕。凡用药当深 知其性而屡试屡验,方可对病施治,无容冒昧也。 吐血属性:五十年前,吐血者绝少,今

12、则年多一年。其症本皆可愈,而多不治者,药误之也。盖血症因伤风咳嗽 而起者,十之七八,因虚劳伤损而起者,十之一二。乃医者概以熟地、人参、麦冬、五味等滋补酸敛之药, 将风火痰瘀俱收拾肺管,令其咳嗽不止,元气震动,津液化痰,不死何待?凡风寒补住,必成痨病,无人不知, 今竟无一人知之矣。盖吐血而嗽者,当清肺降气,略进补阴之品;其不嗽者,乃喉中之络破,故血从络出, 并不必服药,其甚者,只取补络之药以填损处,自可除根,即不服药,亦能自愈,历试不爽。乃病者进以 不服药之说,则虽或面从,背后必非笑随之,进以熟地、麦冬、人参、五味等药,则甘心就死。前者死矣, 后者复然,岂非命乎! 中暑属性:暑字之名义,与寒字相

13、反,乃天行热毒之病也。其症脉微少气,烦渴燥热,甚则手足反冷。若其人汗 出不止,用人参白虎汤主之,如或身热、腹痛、胀满、呕吐、泻痢、厥冷,则名热霍乱,人参断不可用,当 用香薷饮、藿香正气散主之,皆治暑之正法也。若伤寒论中又有寒霍乱一症,此乃寒邪入阴,用理中汤 主之。此治寒霍乱之法也,与暑热之霍乱,绝不相干。乃后之医书,于热霍乱门中附入寒霍乱一方,名大顺 散,用肉桂、干姜,即理中汤之变法。其方下亦注明治夏月伤冷冻饮料之症,其说甚明。乃昏昧之人,耳闻 有此方,竟以之治暑热之霍乱,以示奇异。其死也,宛转呼号,唇焦舌裂,七窍见血;热归于内,则手足 反冷,而脉微欲绝,所谓热深厥亦深也(手足冷谓之厥,厥者逆

14、也) 。乃病者、医者不知此理,以为服热 药而更冷,其为阴症无疑。故目睹其惨死而无所悔,以后复治他人,热药更加重矣。与治暑热痢者之用四 逆汤,其害正同。举世尽以为必当如此,虽言不信也。 痢疾属性:痢有数种,误治则生死立判。凡脾气不实,饮食 不化,昼夜无度,无红白积者,此为脾泻,其方不一, 当随症施治。若伤寒传入阴经,下痢清谷,脉微厥冷, 此为纯阴之危症,非参、附、干姜不治,患此者绝少。 若夫夏秋之月,暑邪入腑,脓血无度,此名滞下;全 属暑热之毒,蒸肠烂胃,与阴寒之痢,判若水火。仲 景以黄芩汤为主而因症加减,此千古不易之法。今乃 以暑毒热痢,俱用附、桂、姜、茸,始则目赤、舌焦, 号痛欲绝,其色或变

15、如豆汁,或如败肝,热深厥深, 手足逆冷,不知其为热厥,反信为真寒,益加桂、附, 以至胃烂肠裂,哀号宛转,如受炮烙之刑而死。我 见甚多,惟有对之流涕。更有用六味汤及参、 等 补药者,于久痢虚乏之人,或有幸中,若邪气未清,非 成痼疾,即至不救。盖治痢之方甚多,博考古书,自 能穷其变化,何得以不入痢症之药,每投必误也。 阴症属性:六淫之邪,不但暑、燥、火固属乎热,即风、寒、湿 亦变为热。经云“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又云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故外感总以散热为 治;惟直中阴经之伤寒,必现脉紧便青,畏寒倦卧, 不喜饮,舌无胎,种种寒象,当用温散,此千不得一 者也。何近日之医,举天下寒热杂感,

16、病势稍重者, 皆指为阴症,即用参、附、姜、桂,服后而热更甚, 并不疑为热药之故,即用熟地、麦冬等,以为补阴配 阳之法,竟忘其为外感矣!要知阴症无发热之理,间有 寒极似阳而外现热症者,其内症必现种种寒象,然亦 当驱散其寒,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之类,亦并无补寒之 法也。乃以温热之邪,硬派作阴症而全用温补,真千古 之奇闻也。又有以梦泄、房劳之后而得外感者为阴症, 更属笑谈。夫邪果入阴经,即无房劳等事,亦属阴症; 如邪不入阴经,则自有本症治法,与阴何干?若云外 邪乘虚入肾,则尤当急驱肾中之邪,岂可留邪烁肾?又 有用热药之后,其热势益增,忽转而改用大寒,乃是 以药试病矣。要知一病有一病之方,岂无对病和平之 药,乃始投之火即转而投之水何也?然其死也,病家不 咎热药之误,而咎寒药之误何也?盖人之死也必渐冷, 服热药而反冷,则信以为非药之故;若服寒药而冷, 则明明以药使之冷矣。故热药之杀人不觉,而寒药之 杀人显然,所以医者宁可用补用热,虽死而犹可免咎也。 老人属性:能长年者,必有独盛之处。阳独盛者,当补其阴; 阴独盛者,当益其阳。然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