栋栋的《荷塘月色》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143215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栋栋的《荷塘月色》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栋栋的《荷塘月色》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栋栋的《荷塘月色》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栋栋的《荷塘月色》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栋栋的《荷塘月色》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栋栋的《荷塘月色》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案一九二七年七月,作于北京清华园【导语导语】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 是的,朱自清是一 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 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 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 荷塘月色 ,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 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 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一、作者生平一、作者生平朱自清: 原名朱自华,号秋实,为勉

2、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势力同 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 “佩弦” 。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19 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7 岁任清华大学教授;毛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 粮 ” “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代表作品:毁灭 、 背影 、 踪迹荷塘月色写于 1927 年 7 月。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 (可加视频)二、字音疏通二、字音疏通蓊蓊(wng) 点缀(zhu) 踱(du)步袅(nio)娜 霎(sh)时 弥(m)望斑驳(bn b) 渺(mio)茫倩

3、(qin) 影 和谐(xi) 琐屑(xi)三、感知课文三、感知课文1、 听课文朗诵课文朗诵,要求听清字音,结合画面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提问: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课文分为几部分,段落大意是什么?结构有什么特点?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本文的文眼。 2、 段落大意 第 1 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 第 2 段 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观荷缘起 第 3 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 4 段 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 5 段 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荷塘月色 第 6 段 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

4、的) 第 7 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月下遐思 第 8 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情情景景情情3、行文线索 明线:游踪 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 暗线:情感 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四、语句赏析四、语句赏析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文章写于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作为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 2、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 ”此段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态,蕴含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实际上, 这“情”离不开“景” ,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发“独处”之情。 3、 “我爱矛盾,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

5、这句话看似矛盾,实际上这里作者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 ,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 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五、作业布置五、作业布置重点阅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授一、检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授 1、背诵第 4 段(集体背诵、提名背诵) 2、答问:第 4 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依怎样顺序写的?(以此引入新课) 景物描写 (一)解析第(一)解析第 4 段:段: 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 叶.花颤动流水 2

6、、深味作者匠心: 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 “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抓可见 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荷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 脉”有情,这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 认识“通感”: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 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 。相似 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 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 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

7、深远地想象和联想。 ) 这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再引出第 5、6 段中“通感”的句子,也可引导鉴赏 5、6 段中 比喻、拟人句。 (此环节可采用讨论式)(二)分析第五自然段:(二)分析第五自然段: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泻”表明 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 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 物。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雾浮(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 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

8、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 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 、便“逸” ,虽有轻柔之态 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 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 )起在荷塘里。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 着轻纱的梦。 (“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梦的本体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雾; 叶子和花) 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 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 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

9、是画在荷叶上。 (本句描 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析:灌木参差的斑 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 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本句运用 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是从哪两种感 觉的互相转移?析: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 (评: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 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

10、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 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 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 (三)分析第六自然段(三)分析第六自然段 1、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远远近近” 、 “高高低低”描写出树的哪 些特点?析: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而杨柳最多。 2、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 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析:点面结合)

11、3、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 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变化?析: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 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 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作者的心绪 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 ) (四)重点句子赏析(四)重点句子赏析:1、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 析:“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

12、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 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 2、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 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 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没有。 “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 ”依然 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 水。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 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

13、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4、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 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析: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 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 5、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 妻已睡熟好久了。 (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析: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 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 二收束及思考 结束对前所 提问题的讨论,提出关于语言美的思考题,让同学课下欣赏,并写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理 解。 三布置作业:三布置作业: 完成成才之路上的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