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人丧葬礼俗之灵牌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121300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巫山人丧葬礼俗之灵牌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巫山人丧葬礼俗之灵牌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巫山人丧葬礼俗之灵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巫山人丧葬礼俗之灵牌(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巫山人丧葬礼俗之灵牌巫山人丧葬礼俗之灵牌巫山丧葬礼俗中,莫过于灵牌(死者棺木前竖立的牌位)的重要,其写法与称谓十分讲究,笔者多年来在农村白事(丧葬事)中所接触的具体事例作一简叙,以此抛砖引玉,供读者探讨。灵牌的种类:共分两种。一种是大灵,所谓大灵,必然要突出“大字”,大约近一平方米左右,它是用竹篾编制而成,首先在竹篾块上敷上一层白纸或废旧报纸打底,然后在上面敷上一张大红纸,这红纸就是书写大灵具体内容的地方。红纸的两旁和正上方还要用绿色纸贴上一副挽联。据说编制大灵的竹子也有讲究,一般用慈竹编制,避忌用荆竹,还说荆竹与死者相悖,魂不附尸。大灵供奉的位置应在死者棺木的最前端,据说这样既可以抵挡凶神恶

2、煞入棺作崇,又可挡住棺木,俗称“遮羞”,以示文雅。二种是小灵,亦称血灵。小灵的制作由佛教中的道士制作,道士在“开路”时(佛教上说人死后要升开,要转世,都得由道士来吟诵经文,敲锣打鼓,替亡者忏悔及超度亡魂,使亡者早日升天,这一活动道士称之为“开路”专用。小灵的样式像一个大号中式信封,用红纸做成,具写法与大灵的写法相似。一般没请道士“开路”的孝家不设小灵。灵牌的写法:(一)必须竖式、恭整书写。(二)分清死者阴阳,辨明死者男女。人死称“故”死者为男曰“故显考”,死者为女曰“故显妣”(父亲逝世曰故显考,母亲去世曰故显妣)。俗话形容他人的极度悲伤叫“如丧考妣”,就是说人家像死了侈娘一样的悲痛。过去由于受

3、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束缚,有女无子的老人去世后,必须以女媚的名义书写灵牌,曰“故岳父”或“故岳母”。也有的老人由于命运不佳,“白发送黑发”的缘因,死后的灵牌由孙子代位,曰“故祖考”或“故祖妣”字样。(三)灵牌书写时的特殊称谓:“(1)如果死者的双亲健在,在”故显考(妣)“上面还要冠上”严慈下“字亲,因为古代”严“是父的代称,说明死者的父亲健在,“慈”是母亲的代称,说母亲还健在。(2)如果死者的母亲已故,其父健在,“故显考(妣)”前冠上“严恃下故显考(妣)”,如果死者的父亲已故,母亲健在的话,就写“慈侍下故显考(妣)”。灵牌上这种承先启后的写法,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明礼节,她充分显示了尊重老人,

4、不忘祖辈的教敬之心。(四)灵牌书写的字数。一般写 1116 字。它主要是按照佛教中“生、老、病、灰、苦”五字为尺度往下写。这五字就像一个词牌,在填词时无论韵脚和平仄都必须严格服从于词牌的要求。灵牌的书写要求最后一字必须落在“生”字上。比如以生字为 1,老字为 2,病字为 3,死字为 4,苦字为 5,接着生字就是 6、老字是 7生字就会在 11 或 16 中,所以 11 和 16 正好落在生字上。另一种说法是:以阴阳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五字为尺度,最后一字必须落在“金”字上,从金字起至 11、16 数,金字也落在此,由于五行中金生水,生者,曰有生有气,吉利也。(五)灵牌中亡者名讳及称谓:

5、父死称“公”,母亡曰“母”(母字前面要冠上夫姓)。死者在灵牌上的名字不允许直书其名,在某公的右上方写一“讳”字,其意为尊重;在某母的左上方书以“谱”字,以示亲切,无论死者是男或是女,其名的上面都必须以“讳”、“谱”冠之。另外在称呼上父死称“老大人”,但祖父或祖母健在的,不可称“老”大人,只准称“大”人;母亡称“老孺人”,同理,祖父、祖母健在的也只能称“孺”人,省去“老”字。灵牌的写法除以上种种外,还要突出死者的寿元(享年岁数)。按照古文化的要求:“百岁曰上寿,八十为中寿,六十为下寿”,不过这三种称谓一般少用,最流行莫过于:死者未满 60 岁的,按六十岁算,而且在古文化的基础上还提升了一个档次,称“上寿”。原因是六十数为作画存的基本数,即六十岁才为“寿”的级别,所以把六十岁作为才上寿的档次。七十岁(未满七十的)曰古稀,八十(未满八十)曰耋,九十(未满九十)曰“耄”。也有把八十岁的上的老人统称“耋耄”的。封建社会里,灵牌的须端有的还冠上皇帝年号和死者生前职务,如清朝时,灵牌上就有写“皇清故”等。直到清朝灭亡,民国年间仍有人在灵牌上写“民国故”等字样。一块书写比较完整的灵牌,它不仅能反映死者生前的基本情况,还能显示出其家庭文化素质及品德修养,这对传承文明、振兴家业,客观上起着一定的进步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