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025012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数学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数学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数学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数学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问”是最古老的也是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手法,它是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著名“产婆术”之核心,又是当今世界每一个教师都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而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如果运用得当,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一)表面热闹,华而不实

2、,一问一答,频繁问答。一些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改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学生缺少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的教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过多的提问会导致学生依赖教师的问题进行学习,压抑了思维的火花,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二)提问没有精心准备,无目的,随心所欲。一些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 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上起课来,经常信口开河,为提问而提问。提问琐

3、碎频繁,不分主次。一连串的一问一答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而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却又过于深奥,学生无从答起,课堂出现冷场,教师或责备学生,或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候答时间过短,学生无时间思考。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有些老师在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这样的提问往往达不到训练思维的目的,也会让学生体会思考的乐趣,长期下去,学生便会渐渐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 (四)急

4、于评价,消极反馈。有人认为教师相当于舞台表演者,只要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投入地教就可以,于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便会为了课堂的顺利,一味追求所谓标准答案,当学生的答案与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不符,教师自身不能立即抓住重点、作出正确判断,对学生独特的想法也未能给予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便草草作出评价“恩,好的。”或做“有错推断”,接下来也没有后续的解释或说明。这种评价处理简单化,几乎没有指导意义,反而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消极的反馈作用,打断了其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陷入不明所以的境地,属于消极的反馈。这些做法完全忽视了与学生的双向交流,置学生的即时反应于不顾,阻碍了学生的思考。这种课看起来很顺利

5、完美,但从对学生双基的培养来看,学生缺乏自主的空间,无意中扩大了教师指导的面,提问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讲授,失去了训练学生思维的功能。(五)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一些教师上课时担心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答不出、答不准问题,影响教学进度,于是喜欢提问那些回答问题完整的优等生,避开后进生。这就使后进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科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最终导致其思维能力衰退。假若教师想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的话,就应该给他们每个人以同等的机会,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体验成功中热爱学习。 (六)不注重利用课堂生

6、成资源。课堂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会知识外,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质疑,是提高自身学习水平的有效手段,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学会提问,也可以进一步挖掘兴趣,培养能力。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并不重视让学生提问的环节,或者根本就没有给学生自己提问的机会,于是学生便逐渐失去了提问的能力,这种做法导致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造就了一批解决问题的“能手”,却埋没了一批能提问题的“高手”。二二 、影响课堂提问效率的原因、影响课堂提问效率的原因 1、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

7、解存在误区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倡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对此很多教师理解为教师在一堂课中讲得越少越好,应该让学生多讲,教师讲多了又成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出现了主观上希望通过课堂提问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实质上则是为了“提问” 而“ 提问”; 用“ 提问”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借学生之口说出自己想要说的答案,把“ 启发式教学”庸俗化成“ 问答式教学”, 把“ 问答” 当作“ 对话”。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则是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圈套里。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似乎贯彻了新课程理念,但师生、生生之间并没有实质

8、上的交流和互动。“对话”也仅浮于表面, 流于形式。 2、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 听课过程中还发现,许多教师在讲解例题和习题的时候,所提的问题主要是记忆性的提问,而且往往是针对知识点就题论题发问,所提的问题缺乏深度、梯度和广度,缺乏适度的拓展、变式和延伸。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深入,没有把握好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造成的。在备课活动中,也经常遇到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出现错误的时候。 3、教师缺乏必要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调查发现,比较多的教师缺乏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方面的研究。他们的提问往往只是为了教学的必要,或者说是在履行新课程所提倡的精神,但他们并没有对新课程的理

9、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提问之前并未能仔细揣摩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 4、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不够重视 对问题的设计是影响课堂提问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教师课堂上的提问具有比较大的随意性,至于提问是否具有科学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启发性,提问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教师自己也没有去思考。因而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表述含糊,指向性不明,学生听了不知所云,甚至偶尔还会出现科学性错误,更谈不上提问的艺术性了。提问也仅停留在针对知识点的发问,忽略了提问中的人文意义, 没有把提问的着重点从“问题”转移到“人”上来, 出现“徒劳的提问”,这样的提问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 三、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三、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

10、则一)挖掘教材中的问题要素一)挖掘教材中的问题要素1、针对性原则问题必须围绕教学中的关键点来设计。一问重点,对重点要反复设计提问的问题,要抓住重点的内容、词语来设问,使学生明确重点、理解重点、掌握重点,从而保持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学生进一步解答相关问题奠定基础。二问盲点,盲点即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在解决问题中又往往会影响人们正确思维的地方,教师应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盲点。三问模糊点,在数学教学中,常有一些容易与其他内容相混淆的知识,对学生的模糊认识必须予以澄清。如可设计对比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比较中分清是非,也可以设计归谬性的问题,让学生在不自觉地一步步陷入明显的谬误之后

11、再帮助他们分析失误之处。对模糊点进行恰当的设问,往往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强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四问发散点,发散性设问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是指对同一问题,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数学知识的联系。2、层次性原则围绕教学目的,对某个问题的解决设计一些“子问题”作铺垫来降低思维难度,这就是问题设计的层次性。问题设计有层次性,其基本要点是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成一系列子问题,通过解决子问题逐步消除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最终取得原问题的解决。例如视频体育中的数学里的问题,为了认识方队,他设计了下列子问题:(1)12 人可

12、以设计出长方形队形吗?(2)36 人可以设计出不同队形吗?(3)这么多方法,哪一种最特别?(4)你能举出一个方队的例子吗?(5)组成方队要什么要求?。3、趣味性原则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兴趣,因此如果教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所以,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为此,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因素。例如,在讲“面积单位的进率”时,老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面积为一平方米的正方形,问:一平方米里有会多少个平方分米呢?再让孩子们剪一剪面积为一平方分米

13、的正方形,贴在黑板上,边贴边数。这个问题取自学生身边,学生通过自己动手马上能解决,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二)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二)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全面分析,所提问题没有针对性,课堂出现“问而无答”、“启而不发”或教师“自问自答”的现象,导致教学进程因提问而“卡壳”。这就是由于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提问带有较大的随意性而致。思维的本质是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课堂提问如果缺少质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个体的思维活动,形成虚假的课堂气氛活泼,就是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避免这种情况,课堂提问要遵循以下原则。1、难易适度原则课堂提问的问

14、题浅了,不易引起学生的重视;问题深了,又启发不了学生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作出正确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控制提问的难易度。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也不能直奔“未知区”,应该在“已知区”与“未知区”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找提问的切入点。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的内容,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及其证明。然后提出问题:若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会有哪些情况出现?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及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

15、,并总结出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及推论是外分线段,以及在切线上定理中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人和提问,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同时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2、精练性原则一堂课从头讲到尾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却往往借着“讨论式”教学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事实上,提问过多,教学的重点、难点就难于突出。有专家指出,单一的课堂提问弊大于利,有的教师一节课中竟有 100 多次提问,且都是一些浅易的问题,如“是不是”、“懂不懂”等,甚至教师自问自答。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一般,学

16、生一节课中只能集中精神 2535 分钟。所以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节课中最需要提问的问题,形成紧凑有效的问题链,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教师的提问次数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切忌过滥。3、满足需要原则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对于老师的提问往往认为是展示自己的大好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切忌急躁、没有耐心,提问后要根据问题难易程度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以便使学生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使用的语言更加准确、到位,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三)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三)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课堂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某个学生思想开小差了,老师冷不丁地让他起来回答问题。这种带有惩罚性的提问不仅有损这个学生的自尊,也会削减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热情。因此,课堂提问要注意尊重学生,力求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此要遵循以下原则。1、正面鼓励原则对学生的答问进行积极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形成良好的双向反馈,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评价要及时,否则不但会影响提问的效果,而且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答问的积极性。点评时对学生答问的正确性应有明确的表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