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交流之茶道往来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002997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日文化交流之茶道往来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日文化交流之茶道往来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日文化交流之茶道往来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日文化交流之茶道往来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日文化交流之茶道往来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日文化交流之茶道往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日文化交流之茶道往来(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日文化交流之茶事往来茶是当今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而且三者之中茶居咖啡、可口之首。群球现有 53 个国家种植、加工茶,157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群有饮茶的习惯,茶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以茶会友正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风尚。纵观历史,茶在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艺术和文化的载体,茶的东传对中日两国意义深远。中国是最早用茶饮茶的国家,其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 5000 年前的农神时代。最初茶是被作为药物来使用的,人们将其捣碎放入罐盆中烹煮以其为羹二食,这大概算的上是最早的茶食了。到了周代,出现了关于茶的最早记载,据传为周公旦所撰尔雅释木有:“槚,苦茶” ;又周礼地官掌茶载:“

2、掌以时聚茶” ;中国风俗史云:“周初至周之中叶,.有种种饮料,儿茶其最显著者。 ”由此可见,茶在中国不仅作为药品,祭品而且作为饮品,其历史至少已有三千年了。此外茶叶还曾被用于贡品和食材,与此相关的事例在华阳国志巴志和晏子春秋中均有所记述。茶的真正盛行是在唐宋时期。因为皇亲国戚视茶为养生妙药,传入民间百姓群起而效仿。为此茶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正是因为商业繁荣和市场需求,茶叶的炮制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形成了以“唐煮宋点”为时代特色的饮法。饮茶向高文化层次的发展,促使以茶为主题的诗词歌赋等文学艺术作品大量出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茶圣陆羽撰写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这部旷世奇作后来也被带

3、到了日本,禅宗大典法师对其进行注释著述了茶经详说一书。在民间,茶楼、茶肆也大量兴起,各种茶宴、茶会不断,斗茶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评选活动。由于中国茶叶生产的不断扩大,饮茶风尚普及,茶种、茶苗及饮茶习俗随着贸易和佛教的传播,带到了世界各地,以茶代酒的文明之礼受到了包括日本在内的很多国家的欢迎,而中日两国的茶事往来也正是以此为起点的。日本茶源于中国,中国茶传入日本大约是在 1200 年前的奈良时代,当时日本的茶主要是依靠遣唐使从单方面中国携入,茶叶作为贡品,异常珍贵。 茶经详说记载了公元 729 年,圣武天皇召见僧侣并赐茶的事件。2公元 770780 年(日本宝龟年间) ,西明寺禅僧永忠作为日本遣唐僧

4、到中国,在唐朝逗留近 30 个春秋,63 岁时返回日本,并带回茶树种子,种植在比睿山麓懂得坂本。平城天皇大同元年(806)六月,永忠上书朝廷,请求斋日必要饮茶,认为这样才是大唐风俗。这是有史料记载的中日两国除遣唐使以外的第一次茶事往来。1公元 815 年即弘仁六年四月二十二日,嵯峨天皇赴近江国滋贺行幸时,永忠在琵琶湖西畔的梵释寺亲手煮茶进献。就因与中国茶的缘分,嵯峨天皇甚为憧憬中国文化。为此他很喜欢京都北部的嵯峨山,在山下造别墅并在此终老。在中日茶事交流的过程中,很多具有推动性的进步都与佛教的1 出自日本后经 ,转译, 日本后经是日本最早记述饮茶的著作2出自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中日茶的履历表

5、,作者贾慧萱往来息息相关。与永忠同期在唐的留学僧最澄、空海也是热心推广饮茶的人。嵯峨天皇曾与最澄会诗:“羽客讲座亲,山精供茶杯”。弘仁五年闰七月(公元 814) ,空海在奉献给嵯峨天皇的典籍中有“奉献表” ,其中写道1“(我)观练余暇,时学印度文。茶汤坐来,也读中国书” 。最澄、空海还互赠茶叶,可见饮食习俗在留学社鞥中国不仅流行,而且成为一种时尚。由于永忠在日本在国内对茶的推广只限于宫廷和士大夫阶层,因而在民间没能像大唐一样传播开来,加之日本到公元 895 年废止了遣唐使制度,饮茶风俗在日本到 9 世纪末都少有记述,直到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五月十三日,日本大云寺僧成寻携弟子七人赴天台山国

6、清寺交流学习,中日两国才又恢复了茶事往来。成寻的出访并不顺利,九年后成寻客死中国开封开宝寺,然其弟子的回归,无疑也将宋朝的饮茶风俗带回了东瀛。1168 年1191 年,继成寻之后,日本的荣西禅师两度入宋求法,成为中日茶道交流史上贡献最为杰出的人。第一次回国时荣西将茶种带回日本,但由于日本民众对茶的功效不甚知晓,只种了两三株。为了鼓舞人们食茶种茶,第二次回国后,荣西编撰了吃茶养生记献给镰仓幕府,书的一开头就写道:“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之生,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七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曾嗜爱矣,古今奇特仙药也,不可不摘。 ”1 出自答澄公奉献诗 ,此诗收录于文化秀

7、丽集从内容上看,荣西对茶的解读不无夸大的成分,但同样也表达了荣西对茶的喜爱和在日本传播茶的热情,由于荣西是最早将茶种从中国带入日本的人,并且对茶道的理论思想作出了极大贡献,后人遂将荣西称为日本的茶神或茶师。1荣西之后,饮茶在日本逐渐兴盛起初在禅院中流行,后来日本的公家和武家都欣赏饮茶之趣,在日本兴起了举办茶会之风。根据吃茶往来(约为日本南北朝晚期或室町初期的著作)所记,当时高级武士修建了讲究的茶亭,在这里举办茶会。点茶献客之后,要玩一种类似于中国那种比茶味、比茶品的斗荼赌赛游戏叫“四种十服荣”。但当时日本茶的种类没有中国那么多,他们主要是猜测其中哪些是“本茶”(指拇尾茶)、哪些是“非茶“(其他

8、茶),以定胜负。之后, “退茶具,调美肴,劝酒飞杯。先三迟而论户,引十分而励饮。醉颜如霜叶之红,狂妆似风树之动。式歌式舞,增一座之兴;又弦又管,惊四方之听”(吃茶往来)。但这种豪华的茶会被认为是“无礼讲”、 “破礼讲”、是一种败坏风气的行为。所以到了室町幕府的八代将军足利义政(14491473 年)时,遂命能阿弥(13971471 年)创立起在书院建筑里进行的“书院茶”,这是一种气氛严肃的贵族茶仪。之后又命村田珠光(14231502 年)为主持茶会的上座茶人。珠光在继承荣西茶道思想的基础上把寺院茶礼、民间的“茶寄合”和贵族书院的台子茶相结合,并注入禅的精神,排除一切豪华陈设,形成了朴素的草庵茶

9、风。日文中的“茶道”一词,就是由他开始使用的,在此之前只称为“茶汤”而已。1与下文2同出自孙机,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 ,此文为作者 1994 年 12 月 16 日在香港茶具文物馆的演讲稿,有修订除村田珠光外,武野邵鸥和千利休等人对日本茶道道义的形成和发展也做出了很大贡献。禅宗对茶道的影响很大,村田珠光、武野邵鸥、都信奉禅宗,可以说他们都是永忠、成寻、荣西一脉的传人。其中武野邵鸥参禅,借用禅制定了茶道的“法度” ,成为后来茶人的榜样。2千利休将草庵茶进一步庶民化,使之更加普及。他把珠光提出的茶道之四谛“谨敬清寂”改为“和敬清寂” ,即将带有严肃意味的“谨”改为冲淡平夷的“和” 。但他又强调“

10、敬” ,敬体现在茶道的礼法上,这是日本封建等级制度下的人际关系的反映。这种敬意后来逐渐被总结为2“四规” “七则”的茶道规范茶道因为茶会的做法,沏茶技艺以及传承的茶事有所不同,形成不同流派,在日本多达三千流,各派各有自己的宗师“家元” 。日本的1“家元”制度,均由长子继承父业,沿袭父姓,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嫡长子继承制。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如以千利秋为鼻祖的“千家流” ,千家流的后继人又细分为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家的家元又分别以不审庵、今日庵和官休庵为三大本营,各自开展茶道活动。其中今日庵里千家流雨中国交流较多,几乎每年都派团访华并并表演茶道艺术,北京也有里千家流派的同友会。受日本1 家元

11、家元:指那些在传统技艺领域里传承正统技艺、管理一个流派事务、发放有关该流派技艺许可证的家庭或家族。以这样的家庭或家族为核心形成的组织即家元组织。家元组织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领域:1、武家社会,如剑道、柔道等。2、宗教界。3、传统的文化技艺领域,如花道、茶道、歌舞伎、和歌、围棋等。2 四规指“和、敬、清、寂”,乃茶道之精髓。 “和、敬”是指主人与客人之间应具备的精神、态度和辞仪。 “清、寂”则是要求茶室和饮茶庭园应保持清静典雅的环境和气氛。七则指的是:提前备好茶,提前放 好炭,茶室应冬暖夏凉,室内插花保持自然美,遵守时间,备好雨具,时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茶道启发,中国大力推广茶道文化,作为中国茶道

12、的两大代表江西婺源和徽州茶系每年都会在海内外进行定期的茶道表演如今,茶楼茶肆在中日两国已相当普遍。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出现品味高雅的高档茶肆。而在日本,茶肆的分布则更为广泛,相关数据显示,平均每 500 个日本居民中间就会有一家茶肆,如果不考虑妇女小孩,这个数字还可以缩小到 200 人。茶楼茶肆作为人们休闲、小憩甚至是商旅活动的场所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受佛教思想影响,日本还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发明了茶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怀石料理(又称大名料理) ,这也是日本在世界茶文化交流中的又一大创新。后记:文章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贾慧萱老师的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中日茶的履历表和

13、孙机老师 1994 年 12 月 16 日在香港茶具文物馆的演讲稿。其中内容多有参考,二位老师的文章内容丰富,其中多有引用,拜读多遍之后,深感所学之贫乏以及做学问之艰辛。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其中茶事往来颇多,所记之处旦有欠缺还请老师多加评点。原题在写作时曾设为中日文化交流之茶道往来,然翻阅书籍,难寻中国茶道遗存,贾慧萱老师曾在著作中也曾提及婺源茶道和徽州茶道,二者虽然也继承了地方文化的一部分,但现在都以表演为主,从形式上远不如唐宋斗茶来的好看,有名无实,难入道、技之流。与之相比,日本茶道在不断吸收唐宋茶文化的基础上亦在不断发展,通过家元制度,日本的茶艺、茶技和茶礼都得到很好地传承。禅茶合一、和静清寂的思想逐渐成为日本民族性格的一大特点。从“四规”、“七则”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对茶道的那份敬意和认真,反观中国茶道,缺少的不就是那份认真的态度和精神么。除了有感于中日茶道的现状外,类似于“家元制度”和“日本的佛教文化”等内容也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日本的茶道能够形成发展至今,上述两点因素对其影响颇深。万法归一,我相信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中日茶道文化的交流中,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其他各个方面,“家元制度”和“日本的佛教文化”都是值得研究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