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1976431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教学反思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郭莉老师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加上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是一节好课。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新课的引入趣味性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是新课标 的准则。新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蓝猫三百问引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解

2、决问题的迫切心情,教师板书课题,进入新知的探究,自然顺畅的过程中显出了教者的匠心独具。2、重视教与学的方法的改变。本节课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教师能充分发扬民主,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运用透明的格子纸、摆方块和直尺画等方法,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找出这几种方法的相同地方都是通过数方格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又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课堂中,教师组

3、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真正体现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方法的积累,思维方法、科学探究方法的获取,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同时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3、重视轻松良好的探究氛围的营造。课堂中,教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使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过程,通过猜测把学生与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索中去发展。虽说有一些学生不知从何入手,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过组内同学的帮助,很快理解别的同学的想法,学会了

4、知识,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 4、重视知识的探索和方法的指导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三步曲,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借助学具的操作和表格统计,发现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是长边所含厘米数,小正方形的排数正好是宽边所含厘米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品质,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5、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在新知的探索和形成过程,还是在练习的设计中,教师都注意让学生做到勇于实践,细心观

5、察,仔细思考,认真分析。特别是在计算运动场主席台背景图的面积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发挥想象,重新排列正方形块,得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并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6、重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在设计教案时,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很有用,并重视让学生进行体验,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就在他们的生活中。奖励学生“蓝猫书签” ,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但书签是什么形状,估计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怎样计算书签的面积;怎样计算运动场主席台背景图的面积,是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运

6、用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7、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习小组汇报交流时,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尊重他人;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学生作业时,教师提醒学生的写字姿势,要求学生做到“三个一”等,时刻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谷闻婷2010 年 5 月24 时计时法教学反思三年级第六册数学第三单元“24 时计时法” ,是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生活而又有趣的教材。在教学的同时,我发现学生对于普通的计时法比较熟练,而“24 时计时法”是交通,运输等部门通用的时间。学生在学习时,刚开始还不太习惯、容易出

7、错。通过学习了解,他们逐渐掌握了方法,也能够灵活应用。(一)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课开始时,我先让学生听音乐,猜是什么节目的片头曲,然后抛出问题,问: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开始播放的,有的说是晚上 7 时,有的说的 19 时,然后让学生看到底是什么时刻,讨论晚上 7 时和 19 时的关系,引出 24 时计时法。这样的引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调动了学生学习 24 时计时法的积极性。为学习接下去的内容打下了基础。(二)设置启示性的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在学生初步接触 24 时计时法后,教师引导学生发

8、现一系列的问题:1.这两种计时方法叫什么名字?2.这两种方法有是区别?3.这两种方法相互间怎么转换?4.两种计时方法哪种更简便?5.生活种哪里要用到这些计时方法?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适时的调整问题解答的顺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把学生学习的权利真正的交给了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充分体验 24 时。在学生了解了 24 时计时法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 24 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24 时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度过这一天吧。0 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时针继续移动)天渐渐的亮了,这时我们也该起床上学

9、了。这样边演示边讲解,不仅让学生了解了 24 时(一天)的过程,而且让学生更深的理解了什么是 24时计时法。(四)设计有情景的练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的应用部分,要求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火车票上、新闻报道等时刻的转换,再利用自己今天的收获帮小聪聪改正日记里的错误(书第 53 页的“做一做” ) ,这既是新知识的应用,又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不觉得这是一种负担,而把它看成自身的需要。综上所述,整个案例体现关注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需要的主题,从问题情景的创设,到整个展开过程的立体安排,到难点的突破,以及所学知识的应用,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得到

10、满足,获得了成功。谷闻婷2010 年 5 月数的顺序、比较大小教学反思“数的顺序,比较大小”教学是在数数、读数、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是在学生学过读数、写数这后,通过填写 100 以内的数目表,使学生对 100 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对 100 以内的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此表的观察,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从中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不但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教学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学生经历推理论证的过程,能清楚地了解数的排列是有顺序的。学生经历观察、验证等活动,掌握比较数的大

11、小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评价”等方法进行开放性有序实践活动。从不同角度观察百数表的排列,从中发现排列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积极探索数学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形成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态度,初步培养数感。依据教材的编排思路、及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了使学生对 100 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对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更加明确,本课我安排了 “两观察两利用”来完成教学任务。完成例题及“做一做”的练习,让学生模仿学。“两观察”的第一次观察是没有填完整的数目表,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去

12、观察。让他们去看、去想、去讨论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来发现这些已知数的规律和排列顺序,调动起全体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有了这种愿望,学生就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在兴奋活跃的气氛中完成表格的填写。第二次观察是在学生填好数目表后,再完整地分析数目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小到大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到在这张小小的表格中,包括了很多数学知识。 “两利用”是在“两观察”这后进行的。一是利用数目表找数,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知道数目表中的位置。二是利用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和数的组成来比较大小,使学生感到可

13、以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大小,给学生开阔学习思路,教给学习方法。并充分利用课件和教具,用 100 以内数目表和两张放大的计数器等,来帮助学生了解顺序,掌握规律。因为学生对数字间的相互联系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因此教学中学生只要利用学会的方法对重排的数字进行推理论证,就能形成结论,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本课还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环节采取阶梯式的办法,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掌握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本课重点。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例 8 时,引导学生由“看图说数比较数的大小说比较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体会比较数的大小方法的多样性,这是阶梯式的第一步。第二步是根据例 8 设计练习。使学生熟

14、练地运用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探索、自已发现规律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学习的基本思路是:学习 100 以内数的排列规律。先由学生观察例 7 表,观察已有的数排列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说出找这些规律的方法有 a、找相同 b、按顺序 等 。然后由学生用归纳出的方法找出其他规律。引导学生利用数在表内的位置关系填完表后,再次观察完整的百数表。可以横看竖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比较数的大小。先让学生看图说数,然后比较大小,接着总结方法,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 。、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仅起牵线搭桥的作用,学生是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15、使学生学会推理论证、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本节课的教学没有老师的罗嗦,又没有学生的死记硬背,有的只是自然接受和兴趣盎然,学生的学习情况非常令人满意。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一是有极少数孩子还不适应这种形式,不能积极的投入到情境中,还有待于老师的继续引导。二是本节课的练习题设计的少了一点,没有达到完全巩固的程度。三是教师和学生的语言表达欠规范。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加深对巩固练习的研究,一定要做到精而全,达到预期效果,加强自身的语言表达规范化,让每一节课上得更精彩。陈玉芝2010 年 5 月桂林山水教学反思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

16、风光,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教学本篇课文,一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二是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在教学中,我认为以下二点做得比较成功:(一)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首先是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教师磁性的语言把他们领入文本;其次是个人读,让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从而获得自身的体验;此外还有小组读,男女同学读等等,让他们与文本对话,从而能有所思,有所悟。客观地说,学生们感悟还是比较到位的。(二) 通过品味典型句子,学习表达方法。 结合班里习作水平普遍不高的现实,针对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决心把习作训练渗透到每篇课文中,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抓住许多典型的句子进行讲解,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看见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