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中学生写好记叙文之方法(教学总结)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1945354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指导中学生写好记叙文之方法(教学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指导中学生写好记叙文之方法(教学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指导中学生写好记叙文之方法(教学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指导中学生写好记叙文之方法(教学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指导中学生写好记叙文之方法(教学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指导中学生写好记叙文之方法(教学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指导中学生写好记叙文之方法(教学总结)(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天利考试信息网 天时地利 考无不胜指导中学生写好记叙文之方法指导中学生写好记叙文之方法(教学总结教学总结)贵州省普安二中:余永正写作能力是学生必须具有的语文素质能力。语文新课标要求,中学生要能定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语句通顺等。要达到这一要求并非易事,师生都要花大力气才行。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方式表现实际生活的一种文体。怎样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呢?下面介绍记叙文的几种写作思路。 一、开头引入,结尾升华。 古人说:“凤头,猪肚,豹尾。”(元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引乔梦符的话)意思是要重视文章的开头,设计一个好

2、的开头会使文章增加色彩,“凤头”的意思是“美”。要美,不能单纯认为就是词藻美,语句美,而是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这也是美。 开头引入的要求是切题,“美”,吸引读者。渲染就是能用简要的语句将其意突出,抓住读者,正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当然这是写诗的要求,写文也如此,不是“奇”而是真,“逼真”,如同在眼前。铺垫就是做些必要的铺陈和垫衬。 引入、渲染、铺垫的方式很多,如:交待环境,引入人物、事件,如孔乙己;点出所写的对象、人、事,如我的老师 ;开门见山,点明题旨,交待写作动机。如背影一件珍贵的衬衫 ;解题,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如白杨礼赞 ;紧扣叙事,直抒胸臆。如

3、谁是最可爱的人 ;描写环境,渲染气氛,为情节发展作铺垫,如多收了三五斗、故乡 ;设置疑团,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结尾要引出、照应、升华,就是把读者从具体的事件、人物中引出,使记天利考试信息网 天时地利 考无不胜叙完整,并把读者引回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引向更为深远的境界。古人说“豹尾”,就是结尾要有力,且“画龙点睛”,有精神,有神采,就是余味无穷,发人深思,给读者以精神境界或思想认识上的飞跃提高。这就是升华。 结尾引出、照应、升华的方式很多,如:自然收束,回味无穷。如小桔灯、背影 富有感染力的抒情。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含蓄深刻带有启发式,发人深思。如荔枝蜜、故乡、多收了三五斗 ;呼应开头,点

4、明主题。如一件小事、一件珍贵的衬衫。 古人讲究“首尾圆合”,“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白居易新乐府序“标其目”就是揭示文章的题旨。“卒章”就是文章结尾。“志”就是主旨。强调开头夺目,结束升华。清朝李渔闲情偶寄中“务使开门见山,不当借帽覆顶”,形象地说明开头不应该把“山”即题旨遮挡住。宋朝沈义父乐府指迷中强调“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须要”必须要放开,结尾要“长留余味”,要响亮,像唐朝白乐天金针诗格中说“落句欲似高山放石,一去不回。”我们写记叙文也应注意用“回顾之笔,兜裹全篇”,首尾一体。 二、开拓视野,兴趣风发。随着知识积累的日益增多,人的眼界大为开阔,探求知识的兴趣也就更加浓厚

5、。越是不懂的东西越想弄懂,尽快使自己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这时候,学习和写作进入最佳状态,提起笔来,挥洒自如,兴味极浓。可以说,知识的积累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书山学海里遨游,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到读书和写作上来。其次是新奇的事物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贵在创新、标新立异,刻意求新,不能落入俗套。其具体表现是标题新、主题新、构思新、技巧新等等。前不久,网络上有部电影叫2*2=5。这标题太新颖了,激发了广大网友天利考试信息网 天时地利 考无不胜的浓厚兴趣,大家争相点击,先睹为快。中国有部电影叫团圆之后,写的是欢乐之后的悲惨情景。这感情上的大起大落,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6、,打乱了观众的思维定势,一如异军突起,反响很大。置疑问难,挑起争论也是激发写作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把作文题目抛出之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灵感;同时也可设置障碍,予以点拨,使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有一次,我出了这样的题目:夜,静悄悄。很多学生冥思苦想,不得要领,十分苦恼。我要求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由“静”想到“动”。在静悄悄的夜里不是还有很多人在默默无闻地工作、在绘制明日的蓝图吗?学生的心里豁然开朗,似有千言万语奔泻而下,写作情绪十分高涨。在一次主题班会上,我引导学生讨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系时,学生普遍认为:“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7、。会后,我出了一道作文题:5-1=0 引起的思考。学生马上触类旁通,认识到在求学阶段必须努力做到“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心灵美、勤劳动”。在这一统一体中,忽视或轻视任何一个方面,结果都得等于零。我反复运用求异求新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在众多的作文题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置身社会,了解生活。大自然犹如一个高妙无比的艺术家,她能够幻化出一处处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美景,也能勾勒出一幅幅让人目不忍睹、不寒而栗的画面。这些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画面就一幕幕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而我们学生的头脑犹如一张白纸没有一丝污染,你给它着怎样的色,就会出

8、现怎样的画面。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使得社会上某些不良习气有所抬头,再加上电影、电视上播放的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都有较大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就天利考试信息网 天时地利 考无不胜要全方位地指导学生认真地观察、认识了解这些形形色色的事物。 那么,我们如何指导学生观察、了解、认识这些事物呢?我认为首先就应该让学生置身社会、接触社会、熟悉生活,经受生活的磨炼,用他们自己的眼去观察社会、用他们自己的思想去感受生活,用他们自己的心灵去体味人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分辨出生活中的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从而做到赞好抑坏、颂美驳丑、扬善避恶。其次,要反复的告诫他们生活中那些积极的、有闪光点的事

9、物,才是生活的主流,才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只有进一步的挖掘它们的深刻含义,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才能反映生活的真谛,也才会真实感人。 四、“以小见大”,挖掘深远 取材虽然是身边的一些小事,但生发出的意义应是深远的,这就是“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题材小,不要就事论事,而要把这件事所反映的普遍意义写出来,也就是从局部反映整体。古人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通过一个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一个花斑,却能想像出整只豹子。“尝一脬(po)肉,而知一镬(hu)之味,一鼎之调。”从锅里舀取一块肉尝一尝,可以知道一锅肉的味道,这一锅肉烹调的好坏。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

10、我们同学们经历的多是小事,我们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局限,只有抓住有代表性的小事,具体写,才容易写好。“以小见大”的写法,还便于细节描写,写得深入,写得生动,表现出深刻认识。如藤野先生选材小,写藤野先生批改作业、修改插图,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等,这些小事却能看出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对中国留学生的诚恳,治学严谨、认真的态度;菜园小记选取的是在延安种菜的一些小事,而且又都是许多片断,可是“小”中见大,把延安大生产运动和军民与困难作斗争的光荣传统表现出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天利考试信息网 天时地利 考无不胜和强烈的现实意义;一件珍贵的衬衫从一件衬衫的小事,我们看出周总理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伟大人格。 生

11、活中的小事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重要的是要留心,善于发现,注意搜集,积累。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罗丹说的这种对“美”的发现,正是从生活认识中得来的,是挖掘出来的。没有收集到丰富的材料,怎么能有“精”,有“深” 五、冷静思考,精心选材。 生活中获得的大量素材宛如蜜蜂采集的花粉,还需要进行精心的“酝酿”才能成为真正的蜂蜜。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这一方面多加指导,使学生冷静的思考,精心的选材。在选材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众多的素材中提炼出能够反映时代主流、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题材,也为只有这样

12、的题材才是生活的主旋律,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才能体现广大人民的心声;也只有这样的题材,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那么,如何去选材呢?一个总的要求就是要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材料。具体地说,凡有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主题的材料就选取;凡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不能说明、表现、突出主题的材料就舍弃。要选择典型的材料,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作者围绕表现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这个中心,从战斗场景、战地工作、日常生活三方面选取了三个典型的事例,而所选的典型的事例、逼真的场面、真挚的感情不仅使读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共鸣,而且有

13、力地突出了中心,使志愿军战士的高大形象栩栩如生,优秀品质深入人心。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也应该让他们充分掌握这一点,选取典型的事例、描绘逼真的场面、表达真挚的感情,只有这样的文章,才会给人以震撼、给人天利考试信息网 天时地利 考无不胜以力量。 六、认真剪裁,巧妙组合。 围绕中心选好了材料,还需要根据中心的需要认真巧妙地组织。那么我们如何指导学生将其巧妙地组合起来呢?这就启发学生弄清楚文章所要表现的中心及所选取的材料。如果顺序能将中心表达得好,就不能用倒叙和插叙,如果硬要用倒叙和插叙。很可能就不会有“水到渠成”的效果。如果倒叙或插叙,表达效果好,就用倒叙或插叙。最主要是看它的表达效果好不好

14、。确定了文章的结构,那么,如何掌握详略呢?这就要根据中心的需要去确定。跟中心联系紧密的内容就详写,反之则略写,如社戏,虽然题为“社戏”但看戏的情节略写,和小朋友的交往则详写,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这一中心。另外,还必须注意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做到该描写时就描写、该议论时便议论、该抒情时要抒情。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生动活泼、真切感人。 七、变换角度,出神入化。 写作文要力戒程式化,大胆创新。即使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也可变换角度去写,常写常新。南山湖风景、马岭河峡谷、万风湖风景区都是我们当地中、小学生的写作素材。有的题目从小学写到中学,也毫无炒冷饭之感,主要是因为学生懂得变换角度写作,可以

15、写出新的意境。比如说,变换观察角度可以一题多作,花样翻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察的立足点不同,进入文章中的形象就各有所别。 变换立意的角度也可以推陈出新。泰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的重要素材,如引导学生作瑞雪兆丰年这是从正面歌颂雪的,但“雪”有没有缺点呢?有,这就是它的虚伪性;它掩盖了脏、乱、差,掩盖了假、丑、恶,也掩盖了人间的不平。当我把这样的思路告诉学生时,学生的眼界大开,思路也豁然开朗。如能长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和交流,就能大大地扩宽学生的思路。天利考试信息网 天时地利 考无不胜姚鼐的登泰山记生动地再现了泰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杨朔的泰山极顶寓意深长地写到了观看另一幅日出的图景;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则写出了雨中登山的独得之乐。他们都在立意上有所创新,我们读起来不仅不感雷同,反而觉得各有千秋,意兴盎然。 变换思维的角度,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品种繁多,形态各异,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各有主见,异议纷呈的。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找出答案的思维方式,它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把生活的积累连缀起来,启发学生的情思;它可以拓宽视野,扩大文章的容量,收到很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