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表演人才以订单培养为主要形式的充要性分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824700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越剧表演人才以订单培养为主要形式的充要性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越剧表演人才以订单培养为主要形式的充要性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越剧表演人才以订单培养为主要形式的充要性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越剧表演人才以订单培养为主要形式的充要性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越剧表演人才以订单培养为主要形式的充要性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越剧表演人才以订单培养为主要形式的充要性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越剧表演人才以订单培养为主要形式的充要性分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越剧表演人才以订单培养为主要形式的充要性分析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王涛(艺海2011 年 7 月)摘 要:以全国越剧表演团体及举办越剧教育的学校为主要调查对象,在对越剧表演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订单培养作为主要形式的基本判断, 阐释订单培养的多元价值,并分析其可行性。 关键词:越剧表演;越剧教育;订单培养;多元价值;可行性分析 越剧历经百余年的流变,在今天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其戏曲艺术本体还是服务指向的观演对象群体,都从不同维度对越剧表演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在回顾越剧人才培养的历史演变及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

2、检索等形式,从学校和院团两个方面对当下越剧表演的生态展开调查研究,重点围绕越剧表演人才培养的形式及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试图对改革越剧表演人才培养模式做出适应性的回答。1一、越剧表演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一、越剧表演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对越剧教育的理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越剧教育,包括了所有以越剧艺术为基本内容的教育形态,其中既包括以培养越剧舞台表演人才为根本指向的专业教育,也包括以戏曲艺术理论研究为根本内容的专业教育,还包括以普及越剧艺术基本知识为内容的通识教育。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针对舞台表演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一)越剧表演人才培养的两种渠道回溯越剧发展的历史,越剧表演人才培养和其他戏曲

3、教育一样,主要包括两种渠道,即科班教育和学校教育2。1本文为浙江省文化厅 2010 年重点调研课题越剧表演人才以订单培养为主要形式的充要性分析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组成员:沈勇、支涛、吕灵芝。 2 沈勇等在越剧艺术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一文中将越剧教育的形式分为三类,其中包含了素质教科班教育科班教育主要采取口传心授的方法,以师徒相传为基本特征。旧时有官办的梨园、教坊,明清时期出现了以班代班的专门培养童年演员的“科班” ,如富连成社、崇雅社、易俗社、昆剧传习所等,延续到当下,部分专业剧团也采用以“团代班”的形式培养后备演员,凡此种种都属于词源意义上的“科班”范畴。早期演出的越剧男班艺人多采取个别拜师

4、的办法,技艺由师傅口传心授。20 世纪 30 年代初始,女子科班在嵊县兴起,越剧历史上第一个科班建于 1923年,当时培养的是“女子绍兴文戏艺人” , 1938 年至 1949 年的 10 余年间,嵊县大量兴办了女子科班。浙江的绍兴、宁波、杭州、新登、金华各县、市也办有不少女子科班,在上海也开办女科班 10 副以上,科班成为越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越剧“团代班”则是由雪声越剧团在 1946 年首创,随团学员跟随剧团演出,在实践中学习,并就近得到名家的指点。 随后东山、玉兰、少壮等剧团也加仿效。 “团带班”在越剧的鼎盛时期成为了全国各地越剧团培养后续人才的最重要手段,解放后以训练班、学馆等名称开

5、办的越剧演员培训班,其性质就如“团代班” ,其主要功能与目的是为了满足本地区剧团的需要,学制 36 年,不发文凭。这些学馆、短训班为越剧舞台培养了一大批可以称为现代越剧“中流砥柱”的演员,如:茅威涛、洪英、夏赛丽、赵志刚、许杰、陈颖、吴素英、吴凤花、陈飞、周柳萍、楼明迪等等。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发展则主要是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以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由政府或者民间资本投入兴办专门学校实施学历文凭教育。按照一般理解,学校教育的含义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特征

6、,根据舞台演出的需要,学校制定系统的教学计划,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由专门的教师对学生传授专门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培育综合素质。该渠道的人才培养是目前表演团体人才供给的主流形式。育及兴趣培养一类的内容,此形式不以培养专业表演人才为指向,应从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20 世纪初西方教育思想的引入,不仅改变了我国以私塾为主体的普通知识教育体系,影响也渐及以科班为主体的戏曲表演与演奏人才培养体系及整个艺术教育领域。从 1912 年创办的西安易俗社到 1930 年成立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西方教育理念在不同程度上改变着中国戏曲教育”3。1954 年 11 月,华东戏曲研究院开设了越剧演员训练班,后转为上海市戏

7、曲学校的越剧班,这是越剧史上第一个全日制的中专越剧班,从此越剧教育开始进入了学校教育形态。根据调查,我国举办越剧教育的学校主要集中在浙江,此外上海、江苏、福建等三个省市各有 1 所,先后共计有 13 所学校,目前全国现存继续举办越剧教育的学校计有 9 所(详见下表) ,其中浙江省属学校 7 所,占 78。这种分布状态与越剧表演市场的分布、区域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相关,本文不做论述。表一:越剧教育学校分布情况统计表序 号学校名称学历教育 举办时间学历层 次办学方式学 制1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 江艺术学校)1958 年中专 高职连续性办学 订单培养五年一贯制、三年制、 六年制2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19

8、96 年中专 高职 本科连续性办学三年制五年一贯制3绍兴市艺术学校1998 年高职 中专连续性办学五年一贯制、六年制4绍兴小百花艺术学校1991 年职高 中专连续性办学五年制5嵊州文艺培训学校2003 年职高连续性办学三年制6上海戏剧学院戏曲舞蹈 分院1954 年中专 本科阶段性订单培 养九年制(五年中专+四 年本科) 、四年制7福建艺术职业学院1986 年中专阶段性订单培 养六年制8杭州市艺术学校1994 年中专阶段性订单培 养三年制、四年制、六 年制9温州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04 年职高阶段性订单培 养四年制10江苏省戏剧学校1984 年中专停办五年制、三年制11宁波外事学校(宁波文 艺学

9、校)1960 年职高 中专停办三年制12诸暨市戏曲培训学校1989 年职高停办三年制 13象山艺术学校 1999 年中专停办三年制3 傅谨戏曲教育呼唤更多自主空间 ,2008 年 7 月 18 日光明日报 ,第 10 版(二)越剧表演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由于戏曲表演艺术对专门人才的特殊要求,两种渠道在人才培养上都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 “科班”培养的方式规模小,且往往以舞台技能培养为最终诉求,易于陷入“唯技艺”的单一性;学校教育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有传统优势,虽然也以职业技能培养作为重点,但是在实践目标、实践环境、职场氛围等方面,其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和行业职业岗位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尽管在学校教

10、育形态下,举办越剧教育的学校一直与表演团体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包括师资聘用、剧目排演等方面的合作从来就没有隔离过,但是由于办学主体及公共教育学制等维度上的限制,使得长期以来从未间断过的合作教育依然存在许多不足,择要概括为以下几点:1、校企合作的双主体地位难以保障现行的合作教育,大多以学校为主体,表演团体一般是以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参与教学实施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内容,少有全方位的合作形态。表演团体从其本位角度考虑,难以深刻认识校企合作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往往使合作成为短期行为;学校则更多关注从合作中获取资金及学生就业等支持,对表演团体参与教育决策的重要性缺乏足

11、够重视,也难以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 2、多样化越剧表演人才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学校教育在招生计划、教学计划等方面的计划性使得人才培养易于流入整齐划一,尽管在强调“因材施教”的理念指引下会有所改观,但总体上难以及时满足当下及未来表演团体的需求。不同表演团体对演员的需求各不相同,这是在整体意义上的差异化需求;而文化事业单位的专业剧团改制之后,对演员个体的知识技能结构要求也必将发生变化。面对这些变化,学校教育要在一定的教育周期之内实现适应性变化,尽管学校有这种意识和姿态,但是按照现行的教育机制是有很大难度的。3、公共假期的安排对于专业技能训练带来消极影响现行教育制度中有关寒、暑假等公共假期的安排,

12、显然与戏曲表演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相悖。计划经济时代保留下的三年、五年、六年的学制也没有真正从戏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上去考虑。戏曲的“幼功”需要招收比现在小学毕业生年龄更小的学生,因为物质的丰富使得现在学生的发育年龄不断提前,而越剧人才培养最好是选择在骨骼没有完全定型之前进行不间断的强制性的练习与定型。戏曲基本功训练应贯穿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仅是让学生的身体经常接受训练从而提升素质,也是由于功法训练不能因季节变换而中止。现在的寒暑假长达三个月,而戏曲的教学人才培养特性是要求不间断的,让身体及技能不断训练、才能获得定型与提高。“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老师知道;三天

13、不练,观众知道。 ”假期造成学生的“退功”情况,甚至远胜于一个学期的教学。4、舞台实践演出的需要不能充分保障越剧表演人才的培养需要充足的舞台演出实践。但现行的戏曲教育一般都没有将实践演出纳入课程设置规范,院校方很难为在校学生安排课外商演,更难保障学生在演出市场上经受与观众直接互动的严峻考验,同步完成技艺水平提升与舞台经验积累的过程。剧团方有相对丰富的演出实践资源,而学生参与剧团演出则存在时间、角色等调节分配上的矛盾冲突。没有教育过程中双主体地位的保障,要给以学生充分的实践演出以锤炼学生的舞台技能与综合经验,是难以想象的。二、越剧表演人才以订单培养为主要形式的多元价值二、越剧表演人才以订单培养为

14、主要形式的多元价值(一)订单培养的一般概念“订单培养”是当前教育部门借鉴企业“订单生产”概念而提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所谓“订单培养”,是指用人单位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定用人协议,由校企双方合作开展教育,共同选拔学生,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织实施教学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基于校企双方合作的紧密程度以及合作方式,订单培养的形式有多种样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越剧教育有着良好的合作教育传统,计划经济时代以文化主管部门协调统筹招生及就业已然体现出订单培养的显著特征,在进入市场经济之后,许多学校的越剧教育也都有订单培养的实践经历。以 2008年 12 月统计数据为例,全国各校

15、越剧专业在校生总数 542 人,其中订单培养人数为 163 人,占 30;有订单培养实践经历的学校 5 所,占 56。4(二)越剧表演人才以订单培养为主要形式的文化功能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语境下的文化功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力为主旨的一种国家意志的体现。浙江省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这种领先地位除了反映在实践过程中浙江省在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范畴的作为,还反映在理论体系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与研究,如杨建新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理论背景的研究成果等。5浙江是越剧这一文化样式的故乡,在浙江的城市和乡村有着较为广泛的欣赏越剧的文

16、化基础。着眼于繁荣越剧表演生态的越剧人才订单培养,对于弘扬地域文化传统,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推进民族艺术发展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2、繁荣戏曲艺术语境下的文化功能就艺术接受而言,在文化艺术形态日益多元的今天,包括越剧在内的戏曲表演艺术逐渐淡出公众文化的主流渠道,出现一般意义上非物质文化发展的困顿与危机,表现为审美受众的高龄化、审美群体的小众化等。基于繁荣戏曲艺术的文化追求,依托政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背景,发挥学校和剧团的作用,从学校教育入手,积极推进戏曲教育改革,着力培养更多的“越剧人” ,至少为越剧的未来培养了观、演两个群体,其文化功能不言而喻。(三)越剧表演人才以订单培养为主要形式的教育功能1、丰富校企合作教育理念的内涵校企合作培养应用性人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人才培4 此数据源自沈勇等越剧艺术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 艺海 ,2010 年第 2 期5见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陈波 徐雯,第二届中国文化创新高峰论坛,2007 年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由之路。在越剧教育领域践行“校企合作”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