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1]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1769858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教版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铁力市第二高级中学 地理教师 邓立辉 整理地理必修 I 笔记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 ,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 140 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 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

2、应(4 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 2 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 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 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 8.24 焦/cm.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 11 年) 1.3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

3、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 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 23.5。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 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

4、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 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 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 12 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 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 月 22 日出现最大值,12 月 22 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 以南地区,6 月 22 日出

5、现最小值,12 月 22 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 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 ,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 如我国传统的四季) 、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 6、7、8,冬季 12、1、2) 4 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 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 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

6、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 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 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 12 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 12 点,夜半球的 中央经线为 0 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 6 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 18 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铁力市第二高级中学 地理教师 邓立辉 整理(5)计算正午太阳

7、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0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 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 分钟,东加西减. 2 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 3 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 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 180 经线重合;在日 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1.4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外部结构: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二、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8、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由岩石组成。 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2) 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 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 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 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2.2 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

9、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 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 皱山脉。 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铁力市第二高级中学 地理教师 邓立辉 整理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

10、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 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 外力作用与地貌 2.3 大气环境 一、大气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 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 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

11、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 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中的 CO2 和水汽强烈 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 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 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三、全球大气环流 (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地面间 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

12、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 ,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风力 (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

13、力或动力原因) 。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 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 月 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 压) ;1 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 留申低压) 。 (五)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铁力市第二高级中学 地理教师 邓立辉 整理(二)

14、低气压(气旋) 、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三)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 2.4 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使各种水体相互转 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 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

15、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二:洋流 1 洋流的分布 2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高,降水较多。西欧地 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气候终年不冻与北大西 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低,降水较少。沿岸寒 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 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上升流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可以提高航速,节省燃料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 1 生物演化史:地球出现(46 亿年前)化学演化生命出现(约 30 亿年前)生物演化由低级到 高级,简单到复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性质(无氧环境有氧环境) 。生物发展阶 段(见教材 P67 表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