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和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769385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和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和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和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和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和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和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和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和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和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20072007 级级 肖义欢肖义欢【摘摘 要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的货币传导开始从单纯的信贷传导向信贷、利率、资产价格和汇率多渠道传导过渡。但由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没有完成,资本市场发展处于初期阶段以及我国外汇市场资本项目下尚未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等制度和体制方面的原因,货币信贷渠道仍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货币信贷渠道是否健全、通畅与一国银行体系结构密切相关。因此,就我国现阶段不健全的银行体系状况,尤其是商业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有效性

2、的制约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关键词】货币政策 信贷渠道 银行体系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货币政策作为国家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发挥 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资金拉动型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 大特点,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日渐突出。因此,货币理论尤其是货币传导理论成 为一个被高度关注的核心问题。 一、相关理论回顾一、相关理论回顾 关于货币传导机制,在西方经济学界现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 类。一是强调利率、汇率变动如何影响宏观经济变量的货币渠道,具体包括利率渠道和汇 率渠道。二是资产价格渠道,它强调货币是一种特殊的资产,

3、是货币价格渠道的发展和一 般化。它包括两个与权益有关的渠道:托宾(James Tobin )的 Q 理论和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的财富效应理论。三是由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 、伯南克(Ben Bernanke) 等提出的信贷渠道。该理论认为利率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是以市场机制健全、信息对称为 前提,而事实上,市场是存在缺陷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斯蒂格利茨等在 1981 年提出了均 衡信贷配额理论,确立了信贷渠道作为货币传导机制的基础。信贷渠道主要包括两种途径。 (1)银行信贷渠道(Banking Lending Channel) 。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

4、环境下,银行贷款 与其他金融资产不完全可替代,特定借款人的融资需求只能通过银行贷款来满足,除了一 般的利率传导渠道外,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一样具有独特的政策传导功能。(2)资产负债表渠道(Balance Sheet Channel) 。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可 经由特定借款人的受信能力的制约而得以强化。若货币供给紧缩,特定借款人的资产负债 状况恶化,担保品贬值,借款人的净财富越低,贷款活动面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就越 严重,导致部分借款人既无法从金融市场直接融资,也无法从银行取得贷款,其投资下降。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的实证分析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的实证分析 西方经

5、济学界对各货币传导渠道的相对重要性尚无统一看法,尤其对信贷渠道更存在 较大的争议。信贷渠道受到了不少研究的否定,即使肯定其作用的研究也多将其限制在紧 缩时期有效。那些否定信贷渠道作用的研究基本是以金融体系和制度都比较发达的国家为 样本,但在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市场化国家,利率是长期受到管制的, 资本市场的发育也不完善,间接融资的比重大大高于直接融资的比重是这些国家的共同特 点。信贷渠道在这些国家不但存在,而且可能是主要的传导渠道。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的货币传导开始从单纯的信贷传导 向信贷、利率、资产价格和汇率多渠道传导过渡。但由于我国的货币市场还有待完

6、善,而 利率市场化的努力还只限于在货币市场里展开,在金融机构与企业和居民之间的信贷活动 中,利率仍然基本是管制利率,由中央银行决定1。这使得货币市场利率与金融机构和企2业、居民之间的利率不能形成联动,必然降低了市场利率反映整个社会资金供求的导向型 功能。此外,只有经济主体对利率保持足够的敏感度,才能在中央银行调整利率后作出相 应的反应,将利率政策的调整扩散到经济中去,而我国的微观经济主体无论是企业还是居 民,其利率弹性都不高。至于资产价格渠道的作用则取决于资本市场发育的程度。近年来 我国的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资产价格的传导效应已初步显示出 来,但由于资本市场的规模仍然偏小

7、,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加上当前我国货币市场与 资本市场相互分割,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之间联系不紧密等因素,必然会使资本价格传导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限制。再次,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汇率渠道在货币 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国目前采取的仍然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对资 本项目依然存在着管制,而在实际操作上则更接近于固定盯住汇率制。但从中国近年的实 践看,由于受资本控制有效性和货币当局冲销手段的限制以及贸易平衡的不确定性影响, 即使存在资本项目的控制,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还是受到很大的冲击,而这些因素无疑 都会影响货币政策汇率渠道的畅通。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金融发展现

8、状,虽 然初步形成了多种货币传导渠道,但利率、资产价格和汇率渠道的作用有限,信贷渠道仍 然是我国目前的主要传导渠道。此外,从我国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平衡表(资金运用)也 可以清晰的观察到信贷渠道在我国的主渠道作用。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资金各项运用中各类贷款始终占了绝大部分,2005 年金融机构贷款额占其资金运用总额的 64.46%,2006 年 为 61.7%,2007 年为 57.61%。 表表 1 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资金平衡表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资金平衡表 (资金运用资金运用)(年底余额) 单位:亿元项 目200520062007资金运用合计302042.8365230.14542268.0各项

9、贷款194690.4225347.2261690.9短期贷款87449.298534.4114477.9工业贷款22516.728654.033623.3商业贷款16447.616671.517833.3建筑业贷款2983.73612.63741.9农业贷款11529.913208.215429.3乡镇企业贷款7901.86222.0三资企业贷款1975.31833.7私营企业及个体 贷款2180.82667.6其他短期贷款21913.525664.943850.1中长期贷款81369.5106549.5131539.1委托及信托类贷 款3126.22518.72356.3其他类贷款22745

10、.517744.613317.6有价证券及投资34942.139490.913317.6金银占款337.2337.2337.2外汇占款71211.198980.362790.0财政借款在国际金融机构862.01074.61072.61 2004 年,人民银行报经国务院批准,决定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3资产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2007。 三、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对信贷渠道传导阻碍因素分析三、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对信贷渠道传导阻碍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在货币政策传导上面临的主要困难正在于,新的利率、汇率及资产价格渠 道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之前,作为主渠道的信贷活动“

11、出乎意料”地提前萎缩,致使货币政 策传导机制向转轨体制中许多方面一样遇到了“未立已破”的问题。 银行体系处在货币政策传导的上游传导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中央银行是货币政策的 执行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是货币政策的传导中介,金融市场构成货币政策传导的主 要市场基础,而金融价格则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信号和调节杠杆。由此可见金融体系尤其是 银行体系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我国目前的银行体系来看,经过多 年的建设,多元化的商业银行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与金融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阶段的 信贷服务机构仍存在着覆盖面比较小、组织结构不合理以及内部权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加上国有银行改革与整个金融体

12、制改革不协调,致使货币政策传导过程被扭曲。 1、 贷贷机构的密度与机构的密度与结结构不合理构不合理对对信信贷贷渠道的影响渠道的影响据统计,我国目前的状况为 500 户企业拥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银行机构,即使加上拥 有 10 万元以上贷款推荐权的县级分行,也只是 300 户企业拥有一家半真正意义上的银行, 远低于国外水平。美国基本上 200 家企业就拥有一家银行机构,而德国更达到 40 家企业就 拥有一家银行机构的水平。如果从独立银行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差距更大。美国大约 10000 家企业拥有一家独立银行,德国大约 1000 家企业拥有一家独立银行,而中国大致 80000 家企业拥有一家独立银行1

13、。信贷机构不但数量偏少,更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中国目前银行体系的特点是,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社等中小型金融机构近年来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四大国有商 业银行仍处于垄断地位。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中小型信贷服务机构大约占全部信贷服 务机构的 45%,远低于美国 75%的水平。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存款、贷款及资产等方 面,寡头垄断特征依然明显。 表表 2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份额时间资产占比存款占比贷款占比199369.169.173.5199569.161.161.9199964.363.761.3200062.662.658.6200160.560.957.62

14、00256.559.656.5资料来源:钱小安:市场化改革中的资金配置机制、结构及其影响 , 金融研究 2004 年第 3 期。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规模过大,市场集中度过高(见表 2) ,使得商 业银行之间缺乏充分的商业竞争,容易在一些事情上达成默契和一致行为,使得中央银行 的货币政策操作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央行与四大商业银行的博弈结果。另一方面, 我国中小信贷机构,尤其是立足于基层和地方的小型银行数量偏少,信贷渠道的毛细血管 不足,货币政策传导到一定层面后必定会面临“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难以到达实体 经济,尤其是在国民经济中份额越来越大的中小企业。1 统计数据参见宋立

15、等,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金融体系重构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42、国有商国有商业银业银行的撤并与地方金融机构行的撤并与地方金融机构发发展展缓缓慢慢对对信信贷贷渠道的影响渠道的影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曾经一度延伸到基层的乡镇一级。由于层次过多,信息 传递缓慢,管理效率低下,风险难以控制,存在着严重的规模不经济。1998 年以来,随着 金融风险意识的强化和商业银行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各个商业银行更加重视经济效益 和成本收益分析,开始谋求利益最大化,而不在追求机构最多和范围最大化。各国有商业 银行纷纷加大了撤并的力度,相当比例的县以及县级以下的基层分支机构被撤销,即使是 暂时没有被

16、撤销的县级分支机构也因权限减少而出现“储蓄所化”的趋势。虽然其他商业 银行有一定数量的新增机构,但总体来看,主要分布在城市,而减少的机构则主要是县域 基层的机构,导致县及县级以下本来就不足的信贷服务机构进一步减少。 表表 3 国家银行机构数量变化国家银行机构数量变化年度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合计减少199839986584661522730469-1999369085653914368278898538 20003167150546129252576714795 2001283454441712529239211169720022596039286120902161610260累计减少14026191803137885345196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学会, 中国金融年鉴 ,1999-2003。 为了控制和防范自身的信贷风险,国有银行适当的收缩其基层机构是必然且理性的行 为,是商业银行本身制度上的进步。但问题在于在国有商业银行撤并的同时,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