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小学的机制和途径浅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768435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小学的机制和途径浅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小学的机制和途径浅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小学的机制和途径浅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小学的机制和途径浅论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小学的机制和途径浅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小学的机制和途径浅论(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小学的机制和途径浅论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小学的机制和途径浅论邓竟红 (西北师范大学 附属小学,甘肃 兰州 730070)摘要摘要 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学校,不仅关系到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民工子女的融入不但要破除体制障碍,改革二元户籍制度,杜绝“分校” 、 “分班” 、 “分块”的“隔离”做法,建立起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还要发挥教师在引导农民工子女城市文化融入、人际关系融入、语言融入和社会环境融入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关键词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城市社会融入 人际关系 社会环境 语言交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大批农民离开乡村和土地流向城市,从事非农

2、产业,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他们的子女也随之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继续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 ;另一部分随着父母迁往城市,成为“流动儿童” 。其中,随父母流向城市的儿童群体的社会融入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农民工子女城市小学融入的概念及其意义一、农民工子女城市小学融入的概念及其意义农民工子女城市小学融入是指农民工子女个人或群体从迁出地到达迁入地后,在迁入地结构调整与迁入者自我适应的动态过程中,逐渐缩小与迁入地小学生的文化差距,平等地参与城市小学生活的创造与分享,最终适应并融入城市学校的全过程。农民工子女城市小学融入是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小学阶段的农民工子女,正是

3、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人格特征将会对其一生产生影响。首先,农民工子女的城市社会融入,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离开广大的农民工群体的不可想象的,农民工是当前我国最有可能成为城市居民的一部分,他们子女的城市社会融入,可以为进入城市的农民工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彻底地离开乡村和土地,安心在城市建功立业。其次,农民工子女的城市社会融入,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如果我们一味排斥农民工子女,使他们游离于城市主流社会,必然引发农民工子女的犯罪潮,使城市治安恶化,从而危及社会和谐。可以说,他

4、们的社会融入直接关系到未来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再次,农民工子女的城市社会融入也是公民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必将起到整合中国社会的作用。公民社会的特征就是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平等,不但要尽相同的义务,还要享有平等的权利。只有所有公民实现了权利与义务的平等,才能实现国家和民族真正的团结和统一。历史上由于各种因素形成的二元户籍制度及其附着在其之上的差别化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公正的。而且,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只有加快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城市社会融入,满足他们平等、公正、自由的诉求,才能消除社会裂痕,纾缓阶层张力,造就一个阶层与阶层之间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人

5、与人之间和衷共济的理想社会。二、制度变革是农民工子女城市小学融入的关键二、制度变革是农民工子女城市小学融入的关键制度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反映和表现。它“以一个统一的既定的目标为轴心,形成一种以相互联系的合力形式发挥功能的体系,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权力产生的基础和方式,确定各种利益群体在社会权力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 。1制度有阶级性和历史性的特征,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制度可以使人心情舒畅,促使人奋发图强、积极进取,造就人与人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而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制度则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消弭人的奋斗精神,甚至会迫使个体或群体在制度外寻求出路,产生“越轨”行为,破

6、坏现存社会秩序。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民工子女城市社会融入的最大障碍是制度障碍。变革落后的制度成为实现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小学的当务之急。当前必须变革的制度有:一是加快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许多地方仍然沿用计划经济年代的习惯做法,借口教育资源紧张,拒绝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小学。农民工子女因为自己的“农业户口”身份,成为他们融入城市的“第一道坎” 。所以,必须首先改革户籍制度,改为户口登记制度。只要农民工在城市有相对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就给予登记, “能够由流动到定居,变为城镇稳定的产业工人或市民” ,2 从而消除对农民工子女的“身份”歧视。

7、二是废止“隔离”为特征的教学管理制度。当前出现的阻碍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小学的不合理制度是“隔离”为特征的教学管理制度。有的地方发展民办学校或打工子弟学校来承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任务,公办学校不再招收农民工子女;有的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则将农民工子女单独分班,单独教学;还有的学校虽然把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居民的子女安排在一个班级,但是在座位上则单独设座。这些以“隔离”为特征的“分校” 、 “分班”和“分块”的做法, “在实质上阻碍了农民工子女对城市教育的融入。 ”3因此,在教学中一视同仁地对待农民工子女,是他们融入城市教育的重要环节。消除“隔离” ,让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亲密接触” ,积累社会资

8、本,可以促进他们的城市社会融入。三是杜绝不合理收费体现的歧视制度。农民工在收入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较处于弱势,但是,有些城市小学不遵守各种规定,巧立名目向农民工家长收取各种费用,如“赞助费” 、“借读费” 、 “择校费” 、 “管理费”等等,动辄数千元,甚至数万元,不但加重了农民工的负担,而且使农民工子女产生“低人一等”的不良心理反应,产生抵触情绪,加大了融入的难度。因此,杜绝学校的各种乱收费,也是加速农民工子女城市学校融入的一个方面。四是建立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制度。现在城市对农民工基本上采取的是“经济性吸纳,社会性排斥” , “贡献在城市,养老回农村” ,直接影响到了农民工子女的城市社会融入。所

9、以,在社会改革中我们不但要想方设法解决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户籍问题,而且在医疗、养老、就业和住房等方面制定均等化的公共政策,把他们纳入体制之内,给予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救助,彻底完成他们的身份转换,为农民工子女的城市社会融入奠定坚实的基础。三、发挥教师在农民工子女城市小学融入中的作用三、发挥教师在农民工子女城市小学融入中的作用小学教师是小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也是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接触到的心理上最信赖的人。教师的理念、态度、行为直接影响到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是否顺利。因此,帮助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小学教师责无旁贷。第一,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消除城市子女家长的偏见。 “由于政治、经济

10、地位和语言文化上的差距,许多城市市民不能正确看待进城务工的农民及其子女,许多市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心理上不接纳、不认同,在行为上不尊重、不友善,表现出一定的偏见和歧视。 ”4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和农民工子女交往,甚至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和农民工子女的座位挨在一起。班主任及各科教师,要利用家长会和私人交往的机会,向城市学生家长灌输平等的理念,消除“社会排斥”现象,为农民工子女的融入营造社会环境。第二,教师要对农民工子女人际关系融入进行引导。人际交往是社会融入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农民工子女普遍存在着对“城市人”的防范心理,大部分存在着人际交往障碍,进而产生厌学、孤独、焦虑等不良心理,影响了他们的健康

11、成长。因此,教师首先要和他们做朋友,通过召开主题班会,鼓励城市孩子和农民工子女交往,表扬农民工子女朴实、上进、有爱心、热爱劳动、好奇心强等优点,促使城市孩子认同他们。第三,教师也要积极承担引导农民工子女城市环境融入的职责。相比乡村环境,城市群体异质性强,社会也比较复杂,无论是风俗习惯,还是生活方式,都与乡村社会有诸多不同。教师要经常性地教育农民工子女讲卫生、讲礼貌,热爱环境,不轻信陌生人,具备起码的防范心理。第四,教师还是促进农民工子女城市文化融入的主体力量。农民工子女的城市社会融入最重要的还是文化融入。只有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认同、接受和掌握了城市文化,有了谋生的技能,最终才能融入城市

12、社会。当前我国某些乡村小学还实行着与城市小学不同的学制,再加上乡村信息闭塞,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学校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文化震惊”现象,城市信息浩繁纷杂,各种学习班层出不穷,使得他们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教师就要凭借自己的阅历,帮助他们区分各种不同的文化,引导他们接受先进的文化,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同时,提高他们的判断力。第五,教师也要促进农民工子女的语言融入。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人际交往的工具,其本身就是社会融入的重要内容,同时语言在促进社会融入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一般都带有一口浓浓的乡音,往往招来城市孩子的窃笑,也对其他方面的融入设置了障碍。教师要在肯

13、定方言积极意义的前提下,让他们尽快掌握普通话。教师要提倡学生讲普通话,并以身作则,做到发音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对象。教师还要对农民工子女多提问,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回答教师的提问,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树立他们自身的威信,加快融入城市学校的步伐。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吴大英、杨海蛟:现行政治制度论第 1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2崔传义:农民进城就业与市民化的制度创新第 10 页,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8 年版。3徐丽敏: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教育过程中的社会融入研究 ,载学术论坛2010年第 1 期。4程建、王春丽:农民工子女实现城市社会融合的对策思考以文化和观念为视角 ,载法制与经济2010 年第 8 期。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邓竟红,女,1964 年 6 月生,湖南武冈人,现为西北师大附小高级教师。电话:13919066147 通讯地址:甘肃兰州西北师大附小邓竟红 邮编:730070 邮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