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研究综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685669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农”问题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农”问题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农”问题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三农”问题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三农”问题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农”问题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农”问题研究综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三农三农”问题研究综述问题研究综述2004 年 01 月 06 日 李树基 朱智文一、高度重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高度重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三农”问题问题陆学艺指出,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 “农民真苦”是指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由于农村推行家 庭联产承包制,我国农村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收人却减缓了、停滞了,同 时农民负担都逐渐加重,有的地方农民实际负担占纯收入的 15%-20%。而且越是贫困地区、越 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民负担也越重;“农村真穷”是指乡村两极的政府穷、集体穷。由于农民 苦,农村穷,结果就是农业真危险。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啊很危

2、险”的问题,已经直接影 响农村的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的安定,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影响整个国民经济 和杜会的稳定与发展。张厚安、徐勇认为,在现代化背景下,农业、农村和农民居于什么位置,是任其自然萎缩、 衰败和淘汰,还是促进其发展、进步和转变;是将农业、农村和农民抛弃在现代化进程之外, 还是将其纳人到现代化进程中,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中都将面临的重要课题和难题。前者 的后果将使现代化夫去稳定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后者的结果恰恰相反。所以正确认识农业、 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战略地位,直接关系到现代化进程顺利与否。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来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尤为重要,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

3、根本问题。武力认为, “三农”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基本问题,与中“三农”问题并不单纯是农业、 农民和农村问题,还关系到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等一 系列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可以说, “三农”问题解决之日,就是中国现代化实现之时。黄俊山强调,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能否抓住机遇继续深化认识和妥善处理现 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领导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又一次严峻考验。必须把全党全社会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认识 推向一个新高度。要深刻认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长期性和紧迫性;深刻认识增加农业投

4、入、农民收人的关键性。邓大才强调只有全面认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目先是一个改革 的路线和方向问题;其次三农问题的解决速度和解决方式决定市场化改革的速度:第三 “三 农问题解决得不好将会增强改革的难度是最后, ”三农”问题解决的成本决定着 我国整个经济体 制改革的成本。“三农”问题是对党和政府改革总路线的一个考验。韩长赋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一是全国近 13 亿人口,农村人口 占大多数;二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农民收人增长缓慢,农村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的 任务十分艰巨;三是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东西部农村之间的差距在拉大。农村能否如期 完成建

5、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2李炳坤也认为,鉴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对农村小康建设予以高 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重大举措加速推进逐步接近和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预期目 标。二、二、 “三农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问题的形成原因张厚安、徐勇指出, “ 三农”问题除与现代化进程中容易出现忽视和轻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 题的现象有关外也与人们对现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认识偏差相关。其一,对农业基础 地位的认识有所动摇,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愈来愈大,农业在经济 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减弱。农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很容易使

6、人们怀疑乃至否定农业的基础地位,以致忽视和轻视农业;其二,片面强调农业、农村和农民 的贡献而忽视对其保护和支持;其三,对改革后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形势盲目乐观,对其进一步 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估计不足。邓大才认为“三农”问题可以用一个“弱”字来回答,即农民是弱势群体、业是弱质产业、农村 是一个地位正在愈加相对弱化的区域。此外,现在我国“三农”问题之所以这么严重,是因为我们 自己选择了 (当然选择这一主观战略有着客观背景即可能不得不选择这一战略)长期的非 均衡发展战略,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工业化,使农业失去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吴敬琏强调指出“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人口过多,资源匮乏。为什么我国的

7、“三农”间题 这样难以解决,以至于积土地改革以后半个世纪的努力,仍然没有取得重大的进展?说到底, 因为农村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人均占有资源、首先是土地资源的数量过少,因而土地 报酬递减的趋势十分明显,生产率提高缓慢而成本却迅速增高。这基本态势不改变,其他措施 都很难收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加农民收人的显成效。陈锡文认为,新阶段农业、农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而农民收入增长困难 的深层原因是农村就业不充分。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这是世界各国促进农业、农村 发展的基本经验。而我国农民增收所面临的最大出取,恰恰在于向二、三产业和城纪转移农业 劳动力所面临的困难。林光彬认为, “

8、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等级制度及其思想观念影响下的杜会运行机制与 运行方式。在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下,一切按等级划分。不同等级的人享有不同的待遇,而农 民,一般处在社会等级制度的最低层,处于和对被歧视的地位。而农村处于以城市为中心的边 缘地区,各种条件受到限制;农业则在现代产业发展中处于外围地位,往往是现代工业发展的 牺牲品。温铁军认为,对我国的“三农”问题起制约作用的矛盾主要是两个;一是基本国同矛盾,即人 地关系高度紧张,从而使耕地承担的对农民人口的福利保障功能远远大于耕地的生产功能;二 是体制矛盾即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杜会经济结构。城乡对立,将农民封锁在了有限的耕地上。 在封闭的环境中,农

9、村人口持续增加耕地无限细分,农业效率低下,教育落后,生态破坏,农 民贫困。理解“三农问题”,不能脱离对这两个矛盾的认识。陆学艺分析了城乡二元结构对“三农”问题的影响,他认为, “城乡分治,一国两策”是在当时 实行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的,适应当时的短缺经济,前提是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把 农民限制在农村,后果是压抑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长期徘徊, “八亿农民槁饭吃,3饭还不够吃”,使短缺经济更加短缺,越短缺就越加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形成恶性 循环。张晓山、崔红志认为“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扭曲的国民收人分配格局。长期以来,我国税收 与国民收人再分配在城乡之间就存在悬殊的差距

10、。改革开放前,为了完成重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从而实现工业化,我国国民收人的分配格局主要是向重工业倾斜;改革开放后,为了使城市尽 早实现现代化,我国国民收人的分配格局主要是向城市倾斜。这是一种扭曲的国民收人分配格 局。周批改指出,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城乡区别的“二元”管理体制,人为地从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把中国社会分割为城市和乡村两块,阻碍“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元”体制实行 工农、城乡区别对待,阻碍了农民收人的提高“二元”体制阻碍农民流动;二元体制从文化上分割 城乡,阻碍了农民现代化观念的培育。王建强调, “三农”问题说到底是中国“二元”结构的表现,即从生产能力看,中国

11、已达到人均 3000 美元左右的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从收人的主体看,还是以低收入的农村人口为主,具 有人均 500 美元左右国家的典型城乡人口结构特征,这样就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始终存 在着一个巨大鸿沟。二元”结构的矛盾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宋亚平认为,从现代化的角度看“三农”问题,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形态并未出现紧随时代进步 与发展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不能自由流转;土地资源的平均分配造成的经营方式上 的小农生产;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劳动替代资本投入现象普遍,科技进步与创新动力不足;城 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坚冰难破;缺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新型经济组织。三、解

12、决三、解决“三农三农”问题的思路与途径问题的思路与途径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引起了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学术界也进行了比较深人的研究, 并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与措施,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种观点:1、农民利益保护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认为,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解“三农”问题。 在有关农村发展问题的研究中贯彻落实“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就体现为这些研究要为中国最广 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服务,首先要为占人口 70的农民群众服务,要使这些研究有利于增 进中国农民群众的福祉,有助于“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这一基本准则的真正 落实。刘修民认为,农民问题是贯穿东方杜会

13、历史过程的大问题。农民是东方社会人口构成的主 体,也是社会构成的主体。在中国只要农民占人口构成的大多数,就必须把农民看成是中国的 基础,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中不可缺少、不能忽视的力量。要了解农民的生存处境,正确地理解 农民,研究农民的现实需求与发展愿望,制定相应的农村政策。宫希魁强调,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必须以人为本。离开了对农民作为“人” 的终极关怀, 不从根本制度和体制上解决农民的身份歧视或社会地位问题, “三农”问题就不会有一个令人满意 的结果。解放农民,还农民一个平等的社会地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要在义务教育、4户籍管理、迁徙自由、市场准人、劳动就业、公共物品作用、民主参与等

14、领域逐步取消对农民 的限制。林光格认为,农民的等级平等权不落实,国民待遇不改善, “三农”问题就不可能解决。武力 认为,一切认识和决策的前提应是尊重和保护农民的自主权,不能以所谓整体的利益、长远的 利益为借口,剥夺或损害农民当前的利益。李昌平呼吁给农民一同等国民待遇。应给农民同等的民主政治权利、同等的赋税权利、同 等的国民财富占用权、同等的自由迁徙权利、同等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保障权利和同等的发展 权利。必须回报农民、尊重农民、依靠农民。回报农民就是要取消农民负担,合国家要逐步承 担起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保健;尊重农民就要改革县乡基层政府;依靠农民是让人民群众 监督管理基层政府。丁宁宁不同意“

15、城市化是提高农民收人最终出路”的观点,他认为这是把结果当成了手段,逻 辑上自相矛盾。在城乡收入差距明显扩大的今天,重要的是要认清农民属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弱 势群体这一基本事实,敦促政府更多地承担起援助农民和维持社会稳定的责任。2、城乡统筹发展论陈锡文认为,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重视三农问题,为什么没有解决?过去三农问题的解决, 可能更多地注重于农村内部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而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提出了要用 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其中,既要建设现代化农业,也要进一步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增加农民的收人,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封闭在农村内部,要 和城市结合起来,包括加快

16、推进中国的城镇化,使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中去,从事非农 产业,形成一个城乡统筹的格局,逐渐为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找一个新的前途。许经勇认为,长期保留和发展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农村社会经济领域,是不可能最终解决 农村的杜会经济问题的。只有改变传统的城乡社会分工格局,把过去集中到城市的非农产业不 断扩散到农村去才有利于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克服作为相对独立系统的城 市领域与农村领域所必然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并为整个杜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开辟广阔前景。3结构调整论陆学艺建议要从战略上考虑调整城乡关系,逐渐改变“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格局。我们要 建设的是十几亿人口的统一的大市场,而不能继续搞城乡分割的两个市场,把九亿农民堵在城 外。必须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打开城门、镇门,广开农民的就业门路,再一次解放农民,改 变“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格局,是个方向,当然,这样大的改变或转变,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法 规和政策出自,要逐步分阶段实施,但是再不转变,继续搞城乡分治,是不行了。周批改认为,实行“三农三化”是改革二元体制这个“三农”发展道路上极大阻碍的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