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单元超敏反应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673676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78.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单元超敏反应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十三单元超敏反应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十三单元超敏反应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十三单元超敏反应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十三单元超敏反应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三单元超敏反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单元超敏反应(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单元超敏反应一、基本概念 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 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触相同的 抗原时所发生的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超敏反应分为四型: I 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和型超 敏反应。二、I 型超敏反应。 I 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其特点是:主要由IgE 介导;发生 的速度快;通常引起功能紊乱但不造成组织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和遗传背景。( 一) 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变应素和细胞应原 是指能选择性激活Th2 T淋巴细胞及 B淋巴细胞, 诱导产生特异性 IgE 抗体 应答,引起 I 型超敏反应的抗原。 临床上常见的变应原有

2、: 树粉、花粉,真菌的菌丝和孢子,动物的皮屑,羽毛,昆虫及其毒液,尘螨 及其排泄物,牛奶,鸡蛋,虾类,贝类,蟹,血清,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等 药物. 这些物质在过敏体质的个体可引起局部和全身性变态反应。 变应素是指能引起I 型超敏反应的 IgE 类抗体。 IgE 类抗体可通过其 Fc 段 和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和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隐表面的IgE 的 Fc 受体结舍,使机 体选人致敏状态。过敏患者体内的IgE 含量升高。 参与 I 型超敏反应的细胞有: B细胞, Th2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和嗜酸性粒细胞。( 二)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可大致分为致敏、激发和效应

3、三个阶段。 在致敏阶段,进入机体的变应原刺激B细胞增生分化,产生的特异性IgE 抗体。该 IgE 抗体通过其 Fc 段和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和血液中的嗜碱性细胞表面 的 IgE 的 Fc 受体结合,使机体进入致敏状态。 在激发阶段,相同的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后交联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表面 的 IgE,刺激这些细胞发生脱颗粒反应。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历年真题解析】 1在型超敏反应中具有重要负反馈调节作用的细胞是 A. B. C. D. E. 答案: C 解析: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可引发型超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则对型 超敏反应有负反馈调节作用。在效应阶段, 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器官,引起局部

4、或全身性过敏 反应。 引起过敏反应的生物活性介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在胞质颗粒内预先贮备的 介质,另一类是细胞受刺激后新合成的介质。 组胺和激肽原酶是两种在胞浆颗粒内预先贮备的介质。组胺的主要生物活性 是:使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刺激支气管胃肠道、子宫和膀胱等 处平滑肌收缩;促进粘膜、腺体分泌增多。组胺可引起下述局部症状:皮肤、粘 膜充血水肿, 荨麻疹,鼻塞,流鼻涕,支气管哮喘, 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 大量的组胺释放可使全身毛细血管床开放,有效血容量减少, 血压下降, 可引起 致循环衰竭。 组胺在体内作用的时间短暂。激肽原酶的生物活性是: 作用于血浆 中的激肽原生成激肽, 其中

5、的缓激肽有下述作用: 刺激平滑肌收缩, 引起支气管 痉挛;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趋化白细胞;刺激痛觉神经引起疼痛。 白细胞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腺素,细胞因子是四类新合成的介质。1白细胞三烯 (LT) 是 LTC4、LTD4和 LTE4的混合物,简称白三烯。它的主要 作用是刺激支气管平滑肌强烈持久地收缩,也具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和促进粘膜 分泌等作用。 2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 可刺激血小板释放组胺和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 质。 3前列腺素 (PG) 有十多种类型,其中PGD2可刺激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引起 毛细血管扩张。 4细胞因子 IL-4 和 IL-13 可刺激 Th2应答,促

6、进 B细胞发生 IgE 类别转换, IL-3 ,IL-5 和 GM-CSF 可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的生成和活化。( 三) 临床上 常见的 I 型超敏反应疾病1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最为严重的超敏反应,可在接触变应原后数分钟之内发生。药 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最为常见。青霉素的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醛酸或 青霉烯酸与组织蛋白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IgE 而使机体致敏, 由时从空气中吸入青霉素降解产物或青霉菌孢子也可使人致敏。当机体再次接触 青霉素或青霉素降解产物时即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为防止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 发生,注射青霉素前必须做过敏试验。 临床也有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制剂如破伤风抗

7、毒素和白喉抗毒素导致过敏性 休克的报道。 2呼吸道过敏反应 (1) 过敏性鼻炎 :也称花粉症,主要因吸人树粉、植物花粉引起。其发病有明 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特点。抗组胺药能显著控制临床症状。 (2) 支气管哮喘 :常因吸人变应原引起。3. 消化道过敏反应 在过敏体质的个体,某些食物如鱼、虾、蟹、蛋、奶等可引起消化道过敏反 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 4皮肤过敏反应 可因接触药物、食物、花粉等引起,包括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湿疹) 和血管 性水肿。( 四)I 型变态反应的防治1检出变应原,避免与之接触临床上检测变应原最常见的方法是变应原皮 肤试验。具体做法是将01ml 稀释的变应原 (

8、如青霉素、抗血清 ) 在受试者前臂 内侧做皮内注射, 10-20 分钟观测结果。注射局部出现的红晕或风团的直径1cm 为皮试阳性。 有时青霉素皮试也可使过敏者发生过敏性休克,因此在皮试前, 必 须准备好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抢救药物。 2脱敏疗法对能够检出而难以避免接触的变应原,可采用小量的变应原让 患者反复间隔接触, 剂量逐渐增大, 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治疗后可使患者再次接 触变应原不产生 I 型超敏反应。脱敏的机制与产生封闭性变应原特异性IgG 抗体 有关。 3药物治疗可用下述三类药物治疗I 型超敏反应: (1)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药:阿司匹林可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色氨 酸二钠可阻止肥大

9、细胞脱颗粒。 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和前列腺素E激活腺苷 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的cAMP 浓度升高。甲基黄嘌呤和氨茶碱抑制磷酸二酯酶, 阻止 cAMP 的分解。 (2)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苯海拉明、扑尔敏竞争组胺受体而拮抗组胺的作用。 乙酰水杨酸为激肽拮抗剂。多根皮苷酊磷酸盐拮抗白三烯的作用。 (3) 过敏性休克的抢救药静脉迅速应用肾上腺素可以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收缩毛细血管,升高血压,挽救生命。三、II 型超敏反应 II 型超敏反应是由 IgG 或 IgM 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 吞噬细胞和 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和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 疫反应 。【历

10、年真题解析】 1参与型超敏反应的免疫球蛋白(Ig) A.IgMIgD B.IgMIgG C.IgA IgE D.IgMIgA E.IgE IgD 答案: B 解析: 型超敏反应是由IgG 或 IgM 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 在补体、 吞噬细胞和 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和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2.(2001) A.由 IgG B. C.与 NK D. E. 答案: A ( 一) 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型超敏反应的发生的初始原因是存在或出 现了诱发型超敏反应的抗原,这些抗原可以是:1. 同种异型抗原如正常红细胞表面的AB0血型抗原、 Rh抗原和 HLA抗原。 2交

11、叉反应性抗原某些微生物与人类的组织和细胞的交叉抗原,如链球菌胞 壁多糖抗原与心肌瓣膜。 3改变了的自身抗原因感染、药物和多种理化因素作用改变了的自身抗原。 4吸附在细胞表面的半抗原或半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小分子的药物吸附在细胞 的表面后可刺激机体产生药物特异性抗体,此抗体可启动吸附细匏的损伤。 借助 Fc 受体吸附于细胞表面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也可启动被吸附细胞的损伤。针对上述抗原性物质的特异性IgG或 IgM抗体通过下列机制引起靶细胞和组 织的损伤:1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抗体和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使靶细胞裂 解。 2调理吞噬包被自身抗体的自身细胞如红细胞被巨噬细胞( 如肝脾巨噬细 胞)吞噬。

12、3ADCC 作用包被 IgG 类自身抗体的自身细胞,被表达IgG Fc 受体的 NK细 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杀伤。( 二) 常见的 II型超敏反应疾病 1、新生儿溶血症 Rh+ 胎儿的红细胞在分娩时可讲入Rh-母亲的血循环 刺激母 体产生 Rh抗体。这种抗体可使再次孕育的Rh+ 胎儿发生溶血性贫血。在第一次 分娩前给孕妇注射大量的Rh抗体可预防这种情况。【历年真题解析】 1.2006) A B C DE 答案: B 2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是 (2003) A过敏性休克 B溶血 C过敏性鼻炎 D血清病 E荨麻疹 答案: B 解析:常见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有新生儿溶血性症、感染性溶血性贫血、 恶性

13、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输血反应。2、感染性溶血性贫血流感病毒、 EB病毒感染可造成红细胞表面抗原性的改 变,刺激机体产生抗自身红细胞的抗体而发病。 3、恶性贫血患者体内有维生素B12辅助因子的自身抗体, 此抗体抑制肠道吸 收维生素 B12进而使红细胞的生殷发生障碍。 4、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包括药物过敏性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此类疾病的发生机制有两型:半抗原型: 药物半抗原与血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等成分结合而获得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药物半抗原的 抗体。这种抗体与结合在血细胞膜上的药物半抗原结合后,可通过激活补体、 调 理吞噬或 ADC

14、C 使相应的血细胞破坏。青霉素半抗原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磺胺类 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安替比林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可属此型;免疫 复合物型: IgG 与药物半抗原 ( 如黄胺和异烟肼等 ) 形成的复合物可通过IgG Fc 段吸附到具有 IgG Fc 受体的红细胞、血小板和粒细胞上使这些血细胞破坏。 5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Graves 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 型超敏反应:该类患者体内出现的甲状腺素受体自身抗体可刺激甲状腺细胞合 成分泌甲状腺素,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四、型超敏反应 型超敏反应是由于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全身或局部毛细 血管基底膜后, 激活补体引起的以

15、充血水肿、 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 特征的炎性反应和组织损伤。( 一)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液中的可溶性抗原与IgG 或 IgM 结合可形成中等大小 的免疫复合物。 这种复合物不易被单核吞噬细胞吞噬清除,也不易通过肾小球基 底膜随尿液排出体外。 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基底膜上可激活补体系统,在局部产生 膜攻击复合物 (C56789)和过敏毒素 (C3a,C5a)。膜攻击复合物可造成局部组织的 损伤。过敏毒素可刺激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引起局部水肿和 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 这些中性粒细胞在吞噬免疫复合物的过程中,释放溶酶 体酶、蛋白水解酶、胶原酶等。这些酶损伤血管基底膜和局部组织。

16、免疫复合物 与血小板表面的 FcR结合刺激其释放组织胺类物质,引发血小板的聚集和破 坏,激活凝血机制,导致微血栓形成,加重局部组织损伤。( 二) 临床上 常见的 III型超敏发应疾病1.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经皮下给家兔反复注射马血清, 数周后,再次注射马血 清, 在注射的局部出现红肿、 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的炎症反应, 被称为 Arthus 反应。 其机制是所注射的抗原与已生成的抗体形成了免疫复合物,这些复合物沉积在注 射部位的小动脉壁上,引起血管炎。在人体,局部反复注射胰岛素、抗毒素等生 物制品也可引起类Arthus 反应。反复吸入真菌孢子或含植物蛋白的粉尘引起的 急性超敏反应性肺炎也是一种类Arthus 反应。2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1) 血清病 :给人注射大量的异种动物抗血清,12 周后,人可出现体温升高、 全身荨麻疹、淋巴结肿大、关节疼痛等表现,这种疾病被称为血清病。血清病发 生的原因是,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和朱完全排除的异种血清在血液中形成中等大小 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