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培养方案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41640218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工程培养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地质工程培养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地质工程培养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地质工程培养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地质工程培养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质工程培养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工程培养方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81803081803 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GeologicalGeological EngineeringEngineering学科专业简介学科专业简介 “地质工程”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授予工学硕士学 位,我校地质工程学科历史悠久,在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 1958 年即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2000 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地质工程硕士点,该学科与 岩土工程、水文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是地质学、 土木工程、环境工程之间的边缘学科。我校地质工程为校级重点学科,并与喀斯特环

2、境与 地质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建设,使其状大发展。 经过长期建设与合作,本学科已形成一支由教授、博士为骨干的学术队伍,教学、科 研力量雄厚,现有教学、科研人员 21 人,其中博士 7 人,硕士 7 人,教授 10 人,副教授 7 人,硕士生导师 16 人。师资力量雄厚,梯队结构合理,中青年教师已成为研究队伍的中 坚力量。 本学科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探矿工程的人才优势,以人类工程活动所涉及的地质 体及工程所在的地质环境为研究对象,以现代测试和计算技术、现代钻掘工程技术为主要 手段,重点研究解决岩溶地区工程建设及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大地质 工程问题,研究与开发地质工程勘察

3、方法与施工技术。服务于资源的勘察与开发,土木工 程、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等领域。一、培养目标一、培养目标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 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自觉维护社会主 义民主与法制,立志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建设事业服务。并具有严谨求实并勇于探索的科 学态度和作风,为人谦诚有礼教,有团队精神。 2.在本学科领域具有坚实的数学、力学、地质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所从 事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新进展和新动向;具

4、有现场勘察、实验测试和数值分析技能;具有 严谨求实的学风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3.掌握一门外国语,要求比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并能用外文撰写论文摘 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专门的应用技术,并能应用互联网获取相关专业知识。 4.身心健康,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事业。二、学习年限二、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三年,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年限一般不超过四年。三、研究方向三、研究方向 1、岩土体工程性质及其应用 2、地基与基础工程 3、水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2四、培养方式四、培养方式 1、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实行学分

5、制, 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应在学习年限内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硕士学位课程考试和硕士学 位论文答辩方能毕业,成绩合格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可申请硕士学位。 2、硕士生的培养由教研室(研究室)集体研究,指导教师具体负责指导。 导师应强调硕士生的学习重在独立钻研、自学为主,导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把握研究方 向,调动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研究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 自学、动手、表达、写作等综合能力。 3、教学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应注重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组 织、规定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研讨班、社会实践等学术活动,以拓宽 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和提高其解

6、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应修满的学分至少为 27-30 学分,其中学位课 15-17 学 分。五、课程设置五、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有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培养环节三类(见附表:课程设置一览 表) 。附:地质工程专业硕士课程设置一览表附:地质工程专业硕士课程设置一览表学期学期类别类别课程名称课程名称课程编号课程编号学学 时时学学 分分教学教学 方式方式一二三考核考核 方式方式任课任课 教师教师备注备注英语10657M10 114 44讲课考试公 共 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10657M10 4/10657M 102362讲课考试校统一高等土力学(含土 塑性力学

7、)543讲课考试孔思丽(土建)高等岩石力学543讲课考试黄质宏(土建)学 位 课专 业 课岩土工程数值计算543讲课考试刘宏入学考试考数学一的专业须指定一门数学课作为学位课)非 学 位 课必 修 课自然辩证法概论10657M20 1181讲课校统一3应用统计学与实验 数据分析362讲课考试校统一入学考试考数学一、数学二的专业须指定一门数学课必修课)专业英语181讲课考查岩溶工程地质学362讲课考或 查丁坚平工程地质新进展362讲课考查宋建波、刘宏、向喜琼非线性工程地质学362讲课考查向喜琼高等工程地质学362讲课考查刘宏岩土工程支护设计362讲课考查刘宏高等水文地质学362讲课考查丁坚平高等基

8、础工程学362讲课考查孙勇岩土地震工程学362讲课考查孙勇防灾减灾工程学362讲课考查向喜琼3S 技术及其在地 质工程中的应用362讲课考查王文俊岩土工程监测与反 分析362讲课考查包太选 修 课专业外文文献阅读362讲课考查陈筠、左双英助教、助研或助管 1 学分三年参加 20 次学术活动 1 学分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答辩时间(第二学年开始两周内完成) 1 学分公开作学术报告至少一次 1 学分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 1 学分文献阅读(人文社科类) 1 学分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至少 1 篇通过学位英语考试或大学英语 6 级通过培 养 环 节说明: 1.课程总学分 2730 学分,学位课学分 15 学

9、分,培养环节学分不少于 4 学分(人文 社科类 5 学分) ,共 3134 学分(人文社科类学 3235 分) 。 2.原培养方案中保留课程,课程编号不变,新增课程的课程编号由研究生院编写。六、科学研究、教学实践与学位论文六、科学研究、教学实践与学位论文4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还必须参加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辅导、 答疑、批改作业、带本科实习、实验、毕业设计等等) 。具体由指导老师和教研室负责安排、 指导和考核。对于已有两年以上专科院校教学经历的在职人员可据所在单位及教务部门的 证明免教学实践。研究生应根据教研室的安排参加等等教育实践活动,在一年级以后担任 一定学时的助教工作。在

10、论文撰写期间应多参加学术会议,拓宽知识面。 1、学位论文工作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在科学研究方面或承担 专门技术工作方面对硕士研究生进行较为全面地基本训练、培养其创新能力,综合应用所 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当是从某一学科领域提出的,对国民经济有一定应用价值或理论 意义的课题。鼓励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或选择工程型论文课题,直接为四化建设服务。3、学位论文准备工作应尽早开展。研究生应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完成选题工作。研究 课题正式确定之前必须在教研室(研究室)会议上听取意见,获得导师同意,教研室(研 究室)审查通过。代培生的论文选题要与委

11、托单位共同研究确定。论文必须用中文撰写, 成文前应虚心听取导师意见。 4、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应对于所研究课 题有创见性,表明作者在本学科、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 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的内容应表明作者在本学科领 域掌握监视的理论和系统的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技术工作的能力,对研究 课题应有一定的独立见解。 硕士生学位论文完成后应由本人提出论文答辩申请,经导师、教研室同意并报院系学 位委员会批准组成答辩委员会,进行论文答辩。七、答辩和学位授予七、答辩和

12、学位授予 按贵州大学学位授予条例执行。八、本专业研究方向主要阅读文献目录八、本专业研究方向主要阅读文献目录著作与教材:著作与教材: 1.工程地质分析原理2.土工原理与计算 3.岩石力学理论与实践4. 非线性工程地质导引 5.系统工程地质导论6.中国工程地质五十年 7.中国工程地质世纪成就8.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世纪成就 9.工程地质传统与未来10.工程地质与地质工程 11.岩溶工程地质12.环境与岩土工程 13.地质系统的复杂性14.崩塌与落石 15.岩体工程地质力学16.岩土工程新技术 17.地下工程支护结构18.Geotechnical Engineering19.Rock Mechanic

13、s and Engineering20.Introduction to Soil Mechanics 21.岩体结构力学 22.高等岩石力学 23.中国西南地壳浅表层动力学过程及其工程环境效应期刊:期刊:51.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SCI) 2.Civil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 (SCI/EI) 3.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SCI/EI) 4.engineering geology (SCI) 5.Geotechnique (SCI) 6.Geotechnical Eng

14、ineering, Proceedings of ICE (SCI) 7.Geotechnical Testing Journal (SCI) 8.Geotextiles and Geomembranes journal (SCI) 9.Geosynthetics International SCI 10.Ground Improvement (SCI) 11.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 (SCI) 12.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

15、ics SCI/EI 13.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SCI) 14.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 15.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 16.Quarterly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Hydrogeology (SCI) 17.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SCI/EI) 18.Soils and Foundations (SCI) 19.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CI/EI) 20.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SCI) 21. 岩土工程学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