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157438 上传时间:2017-08-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不同方的生理特点和所生病的治疗原则)古代圣真对于人体脏腑功能和气机变化的描述都是用比喻的方法,这并不是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而是人体内部“形而上”的,是无法用“有形”的语言进行准确而直接的描述的,只能用世界上人们熟悉的人与事之间“无形的联系”进行比喻,这也是“天人合一”的道理。在素问异法方宜论所描述的五方的气候和人民的相貌颜色、饮食习惯、患病规律以及治疗方法,并不是对中国的地域和人民生活习惯的概括,而是针对五脏的功能特点、患病规律及治法而作的譬喻。原文如下: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

2、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以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薦(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腐,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

3、,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蹶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现代所有医家,对于此段文字的解释都是错误的。对传统中医还有感情的医生对此文不敢妄加评论,“中西医结合”的医生都是用当代的地理知识和人种的分布状况去揣测分析这段内容,而崇洋媚外的医生就会认为此文荒谬,并将此直接归咎于古人淳朴(骨子里却在说古人愚昧,现代科技高明)。下面就本人所知,对本文进行简单对译:黄帝问岐伯: “医生所治疗的患者( 医之治病也 ),都是由于 正气虚弱,邪气强盛 这一种情况而造成的疾病(一 病 ),而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而治各

4、不同 ),却都能治愈( 皆愈 ),这是什么原因呢( 何也 )? ”岐伯回答说: “这是由于人身这个天地中,脏腑气机的生长收藏以及所处位置的高低寒热燥湿功能不同的缘故( 地势使然也 )。 ”下面岐伯进行具体分析(故):东方在 “五行 ”中属木,在脏为肝,主(管初始)气机的生发,根于肾所产生的精血汇聚的地方( 鱼盐之地 ),由于 “水能生木 ”,水为木母,则木依傍于水( 滨海傍水 ),肝的功能主要是储藏精血( 其民食鱼而嗜咸 ),精血充足则肝的功能就会正常( 皆安其处 ),精血为人身之精华( 美其食 ),肾精( 鱼 )可以使脾胃温煦而腐熟水谷( 鱼者使人热中 ),肾在味为咸,肾精充足则血气充盈(

5、盐者胜血 ),而且,肝、肾都具有储藏的作用,在颜色则为具有收藏特性的青黑( 故其民皆黑色 )。肝 “主疏泄( 条达 ) ”,腠理通畅( 疏理 ),倘若由于抑郁愤怒而造成气机不畅,就会使气血瘀滞而造成组织坏死,于是产生肿瘤疮疔( 其病皆为痈疡 ),就用疏通揭盖、缓慢兴发的方法( 其治宜砭石 ),所以说,砭射疗法( 故砭石者 )主要是因为能够解除气脉瘀滞的病证而产生的( 亦从东方来 )。西方在 “五行 ”中属金,在脏为肺,金主肃杀收敛,凝聚之中( 金玉之域 )又具有疏散的功能( 沙石之处 ),在人体中具有收敛肃降气机的作用( 天地之所以收引也 ),气机收敛,开始内藏,恰似狩猎的人们归居于洞穴之中(

6、 其民陵居 ),肺主治节,其气剽悍,运行于周身上下内外( 水土刚强 ),肺主气、司呼吸( 多风 ),而且,肺是五脏之中唯一直接接触外界空气而没有遮拦的脏器( 其民不衣 ),形状像伞一样向下罩着,就像人没有穿衣服而披着蓑衣一样( 而褐荐 )。另外, “土能生金 ”,由脾将胃中游溢出的水谷精微之经气上输于肺( 其民华食而脂肥 ),通过肺的 “治理调节 ”功能,将精气输布于皮毛四肢,布护周身( 故邪不能伤其形体 )。但是,肺脏却会被喜怒思悲恐等过分的情绪以及饮食、男女等过度的欲望所伤害( 其病生于内 ),病情主要表现为虚寒痨瘵。治疗时主要使用 “去邪扶正 ”较为偏性的药物( 其治宜毒药 ),所以说,

7、 “回阳救逆 ”的辛散药物( 故毒药者 ),主要是针对 “阴盛阳虚 ”的虚痨病症而产生的( 亦从西方来 )。北方在 “五行 ”属水,在脏为肾,具有藏而不泄的功能,是真阳元气闭藏之所( 天地所闭藏之域也 )。肾属足少阴经脉,少阴主枢转,就像山一样( 其地高 )交通天地,所以能生风雨、长草木、藏生灵( 而陵居 ),在 “五行 ”中属于 “阴至极而阳始生 ”的阶段,就像冬天将水凝结成冰一样藏而不妄泄( 风寒冰冽 ),肾在五脏中是能够生发真阳,使人肢体舒畅,甚至产生淫欲快乐的地方( 其民乐野处 ),又是受纳储存元精的地方( 而乳食 )。如果因为淫欲过度而使元精大伤,就会使脏器产生 “阴盛阳虚 ”的证候

8、,由于真阳虚弱而不能化动阴寒之邪,就会出现胀满的病症( 藏寒生满病 )。治疗是主要使用艾灸的方法可以很快祛除寒邪,恢复真阳的正常功能( 其治宜灸焫 )。所以说,艾灸的方法( 故灸焫者 ),是治疗肾寒的最有效的方法( 亦从北方来 )。南方在 “五行 ”属火,在脏为心,人身脏腑组织都是赖其舒布的动力而得到濡养( 天地所长养 ),在 “五行 ”中属于 “阳至极而阴始生 ”的阶段( 阳之所盛处也 )。心属手太阳经脉,太阳主受纳,就像水都能汇聚到洼地一样( 其地下 ),心主 “虚里脉实 ”,只负责传导输布血液,没有运化、交换、储藏的功能( 水土弱 ),心主血脉,上焦是气血汇聚而输布之处( 雾露之所聚也

9、)。另外, “木能生火 ”,木为火之母,木在味为酸,子哺母乳( 其民嗜酸 ),而所汇聚的气血源于脾胃所腐熟的水谷精微( 而食腐 ),人体的血脉分布广泛而无所不在( 故其民皆致理 ),而且,心脏具有宣发不藏的作用,阳极盛,在颜色则为具有显明特性的红色( 而赤色 )。如果因为情志不遂而使脏腑之间功能失调,筋不得濡养就会痉挛,脉不得流通则塞痹( 其病挛痹 )。治疗方法应该用微针刺经脉穴位的方法来调整经脉之间的正常功能( 其治宜微针 )。所以说,针刺穴位的方法( 故九针者 ),是治疗经脉失调所造成病症的最有效方法( 亦从南方来 )。中央在 “五行 ”属土,在脏为脾,处于中焦,就像地理中处于水陆交通的枢

10、纽、不高也不低的位置( 其地平 ),主运化,处于水火均衡、生长和收藏功能的交会之地,中焦如沤,就像自然界中的湿地沤物一样,因为地势平坦才会使水流缓慢而汇聚( 以湿 ),食入的水谷全都要在此处变化腐熟( 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 ),脾胃所受纳、腐熟和运化的食物最为繁杂多样,五味俱全( 其民食杂 ),由于 “四方 ”的气血能量都汇聚于此以助其运化,而且胃的功能永远都是传导而不能储留,所以不会感到疲劳( 而不劳 )。因为 “脾主肌肉 ”,脾胃虚弱就会使肢体虚弱无力( 故其病多痿蹶 ),饮食不节、刻意进补都会造成升降功能的失调( 寒热 )。应该 “以意和之 ”,主要应该顺应自身脏腑的运行规律,起居饮食都要

11、符合养生规律,脏腑自然就可以调理顺畅( 其治宜导引按跷 ),所以说,圣人制定的养生方法( 故导引按跷者 ),是治疗虚弱无力和寒热的行之有效方法( 亦从中央出也 )。只有上古的圣人洞彻自然生理的总体规律( 知治之大体也 ),才能根据不同脏腑的特点和疾病( 得病之情 ),制定出与疾病相对应的治疗方法(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所以,对待同样证候的疾病而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故治所以异 ),都能够将疾病治愈( 而病皆愈者 )。(素问异法方宜论注解)完有人说, 黄帝内经所论述的内容都像以上所说的这样直白不可以吗?为什么非要写得那样晦涩玄妙呢?我以为,我所翻译的内容实在是有些牵强,只是将经文中的

12、科技含义解释了一下,而经文中的神情韵味儿却几乎没有涉及到。人是由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组成的。人的精神虽然无形,但在人体中却是主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占主导地位的,因为人体的功能和活动都是由精神来控制的(就像现代科学家们发现宇宙中的无形的“反物质”占宇宙物质总量的 90%,而有形的物质只是占 10%而已) 。所以,只是单纯地解释物质方面的内容就是非常欠缺的,一个医生,在研究人体医学方面不能“通神” ,就只能钻牛角尖儿,肯定不能成为全面了解人体机能的医生。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道理。黄帝内经论述人体的方法与佛经中对“大千世界”的描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具体内容可以参看三教觉迷录中“关于大千世界”一文。研

13、究传统中医理论的人必须注意这一点,否则,依照西方人的思路进行揣测和解释,必定会严重歪曲传统中医理论而贻害百姓,不论有意还是无意,都罪不可恕。总之,这段文字,我也是没有参得很透彻,因为我还没有成为仁德的人,还没有完全具备对人类深厚的情感,一定继续努力修养,待将来对经文理解深刻,必定可以逐字逐句地为读者进行深入阐述。但是,鄙人现在学识修行有限,只是述其大概,目的是能使读者明白“圣人之良苦用心” ,绝非凡人用大脑思维和科技知识可以揣测的。而且,要想把这篇文章的每一个字都解释清楚,说得明白,就必须把所学的中医经典理论的几乎全部知识汇总到一起,没有五六万字恐怕是说不清楚地。倘若鄙人日后功夫加深并有机会的话,对于传统中医理论的详细分析和论述,当在以后出版的相关论著中进行阐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