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1451914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这一社会价值取向既是生活在这一社会制度中人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又是凝聚人民的深层次纽带。资本主义社会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相比封建专制社会有很大的进步,然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导致的巨大贫富差距使资本主义社会无法保证“公正”( 公平、正义) ,大多数人因贫困将无法真正享受自由和平等。社会主义社会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比资本主义社会有着更高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最主要的是社会主义解决了产生社会成员两级分化的制度性根源私有制。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已经阐释得很清楚,其将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界定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

2、展。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研究,不少学者很早就关注并进行了论述,如理论前沿2003 年曾发表了中央党校教授贾建芳的文章“确立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提出公正、共富、自由、平等、民主、互助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无论是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关注和探讨,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都说明当前在我国经济已取得巨大成就、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时候,科学认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追求和倡导的价值的重要性,其关系到国家性质、社会

3、和谐和人民幸福。社会主义的价值在于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已经做了很好的阐释,而且在达到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阶段,要实现每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的最终价值。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人为本正是这一最终价值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体现。把“以人为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的具体和最终体现,这与社会主义关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最终价值在本质内涵上是一致的。与社会主义倡导的公正、民主、平等、共同富裕等价值理念也是相统一的。下面

4、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释这一问题。一、从以人为本提出的背景和过程来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要突出以人为本,有着深刻的时代特征和意义内涵,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必然,任何思维和理念我们一旦简单归为必然,就失去了进一步深入分析的动力和理性,对事物的认识就会肤浅而不是深刻。有时我们缺乏的恰恰就是这种本源性的怀疑和思考,这种思考看似简单甚至没有必要,但也恰恰是我们思考的盲点和不足。所以,我们探讨“以人为本”,并从社会主义的价值层面来理解以人为本,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入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而且有助于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内涵。科学发展观从经济发展领域逐渐延伸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

5、面,并最终归结为人的发展,突出以人为本,这里面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轨迹,是社会主义价值在当今时代的具体体现。( 一) 以人为本理念提出的背景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二十世纪末,我们提前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按照邓小平三步走的战略,目前我们正处于第三步的阶段。按照党在新世纪初的部署,把第三步同样分成了三个阶段,前十年为第一阶段,建党一百周年为第二阶段,建国一百周年为第三阶段。当前,我们正处于第三步的第二阶段的起步阶段,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正如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所强调,要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与此同时,人们对物质

6、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更加全面、丰富和多样,绝不仅仅是吃饱饭那么简单了,而是涉及到自身的生存权、发展权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一系列权利,人民群众这些权利意识的觉醒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文化进步、政治文明的表现,同时也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提出了重大挑战。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演变的加速,这种挑战日益增强。信息化和网络化使政府的工作更加透明,同时民意也更加容易表现和集中,稍不注意就会酿成大的社会事件,仅就 2008 年发生的诸如“华南虎事件”、“四川瓮安事件”、“甘肃陇南事件”等群体性事件就体现了党在新时期执政的挑战,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党的

7、公信力,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 而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民众很容易对各国政府的执政进行比较,虽然有时这种简单比较缺乏理性和针对现实情况的科学具体分析,但是群众依靠情感、直观、想象做出的判断,却能对政府执政产生直接的影响,危及社会稳定。再加上西方一些人别有用心的宣传和迷惑,更需要我们党提高警惕和执政能力,畅通百姓沟通渠道,充分考虑民意,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切实落实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的生存为本,以人民群众的发展为本,关注民生,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切实解决人民的生存、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诸多细节问题,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全心为民。当前,经过长期的粗放式发展,积累了一系列矛盾,特别是城乡二元结

8、构所导致的诸多矛盾,分配领域的严重分配不均,就像火药筒,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矛盾爆发,更需要党和政府切实关注现实矛盾。因此,以人为本就是社会主义价值在今天中国的具体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 二) 以人为本理念提出的过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概念是由胡锦涛 2003 年 8 月 28 日至 9 月1日,在江西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明确提出的,但当时科学发展观更注重的是五个统筹,而没有以人为本的内容。随后,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做了进一步阐述,增加了“以人为本”的提法,才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完整表述。紧接着,在

9、2003 年 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 2004 年 3 月的全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工作会议等诸多讲话中,对科学发展观做了更为系统全面的阐释,至十六届五中全会,科学发展观重大理论正式形成。“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为什么在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初并没有被包含进来,而是后来才补充进去呢? 说到这一点还得从 2003 年春夏那场席卷全国的“非典事件”说起,非典事件导致了当时北京市市长孟学农引咎辞职,开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党部级高官因为公共事件辞职的先例,而其背后的深刻原因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在突发非典的考验下,党和政府处理社会公共突发事件经验的缺乏以及农村落后的医疗

10、卫生条件对居民生命保护的脆弱,在国内公众和世界面前暴露无遗,从而使党和政府面临空前的国内、国际压力,而这些压力靠经济发展的数据是无法说明问题的,却恰恰反映了缺乏科学发展的后果,即长期的 GDP 政绩观,发展中的见物不见人。也正是如此,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才郑重提出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 发展的目的) ,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不仅是城里人和部分人分享)为主要内容的“以人为本”理念。可以说“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表面上是源于非典对公众生命威胁的冲击,和一些地方政府的处理不力。实际上是发展理念缺乏科学的问题,本质7上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认识不清问题,社会主义价值的落脚点和着眼点是人,不是物,是人的发

11、展,不是简单的物的增长,物的增长只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二、从以人为本的科学涵义来看对“以人为本”的涵义,党的十七大有着明确表述,即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表明了党发展依靠的对象和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围绕着人而展开,人是本,是目的,发展是辅,是手段,所以物大于人或只见物不见人的发展理念都是错误的,这些理念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以人为本涵义的科学解读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以人

12、为本不是以某个人或某些人为本马克思所倡导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价值是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我们说以人为本,这里的人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所有的人,二是指所有人里的每一个具体的个人。在这里,所有人是由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所组成的,所有人不是抽象的称呼,而是作为个人集合的群体性称呼,没有作为具体的个人,就没有作为群体的所有人。作为一个具体的个人来说,其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静止的个人代称,而是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个人; 作为所有人来说,主要是指一国内的所有人,即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不仅包括党员,还包括非党员,不仅包括政府公务人员,还包括非政

13、府公务人员,不仅包括两个阶级和一个阶层,还包括一切新阶层人员,不仅包括城市人员,还包括广大农民。根据这一阐释出发,当前,在学习和落实以人为本中,要切实加以注意和预防三种错误的解读。第一种错误主要表现为把“以人为本”仅仅解读为“以百姓为本或以群众为本”。这种错误表面上好像确实是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际上并没有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以人为本是以每个人的生存、发展为本,从执政党和政府的角度来看,突出百姓是对的,但同时也不能把党员和政府公务人员隔离在以人为本的范围之外,这种隔离不仅在理论上说不通,在实践中也不可能存在。因为一旦党员和公务员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得不到应有的维护,其本身就不可能存在为人民服

14、务的可能性,有时恰恰会走向反面,出现利用手中的权力去大肆侵犯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决不能也不提倡把党员和政府公务人员神圣化、道德化,应该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共同关照之下把其作为普通公民的一员,同时针对他们手中的权力进行真正有效的监督。第二种错误表现为把“以人为本”理解“以某个人为本”。这种理解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和封建家长制作风的体现,在实践中常常可见。这种现象发生在党内,危害尤其严重,其发生之处常常是党内民主名存实亡,一把手一言九鼎,周围的人只能言听计从,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加人治,科学决策变成主观决策,民主决策变成个人专断,极容易导致权钱交易、权利寻租,滋生腐败,最终危害的是人民利益,败坏的是党的风气

15、,丢掉的是百姓民心,动摇的是社稷安稳。所以,在实践中要切实提防这种以领导者个人为本的以人为本,不断加强民主和法制,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真正做到以百姓为本,以所有人为本。第三种错误表现为把“以人为本”理解为“以某些人为本”。在以人为本的学习和实践中,由于诸多复杂原因特别是基于现实利益的趋向,往往出现把以人为本落实成以某些人为本,这里的某些人最大可能就是政策制定者和既得利益者,或是某些既得利益者的联盟和集团,这种现象最终损害的当然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严重影响和危害了社会公平、正义,使社会矛盾积聚,引发社会混乱。现实社会中,权钱交易、权利寻租便是政策不是为所有人而是以某些人为本的具体表现。当然

16、,以某些人为本的结果便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在现实中走了形,变成了某些人的牟利杠杆和工具,这里的某些人只能是少数掌握着公共权力的人和拥有大批社会和自然资源的人,一般的平民百姓是不在其列的,所以这种以某些人为本的行为是非常有害的。2 以人为本不是以人的欲望为本马克思所强调的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其本身就包括摒弃人的贪婪和私欲,以及一切不道德的自私的行为。我们在强调以人为本时,还必须搞清楚以人的什么为本,我们说的以人为本当然强调民本主义、民生主义和人本主义,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但是,是不是人的一切需求都应该倡导和满足呢? 很显然,这里有一个科学界定和正确对待的问题。首先,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但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上的,相对于人的需求,生产力总是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所以,即使是正当7的欲望,限于生产力的现实水平,人的需求也不可能全部满足,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拥有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所以,只有到了马克思所描述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物质极度丰富,人才能真正解放自己,实行按需分配,当然,那时的人在道德上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其次,人的欲望既有正当的欲望,包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